首页 理论教育 咽部异感症的临床应用

咽部异感症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某,女,41岁。本方解郁化痰、理气开结,确为治疗本病的良方。临床实践证明,用半夏厚朴汤治疗痰气交阻的梅核气,如不能取效时,加上桂枝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予半夏厚朴汤加郁金20克,石菖蒲、远志各15克,琥珀6克。[河南中医,1991,:21]丁氏认为,癔症属痰凝气滞者为多,以半夏厚朴汤为基本方进行治疗,治愈100多例,疗效较氯丙嗪(冬眠灵)等西药为优。

附案:梅核气案,脏躁案,呃逆案

一、方剂简介

【组成】半夏12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姜15克,紫苏叶6克。

    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为1剂药煎2次,分早晚服用。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 梅核气。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二、来源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三、组方之义

本方用于“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之疾,乃因女子以肝为先天,每多情志不遂,从而导致肝气郁结,失于疏泄之职,如此则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所聚之痰与阻滞之气互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咳吐不出、吞咽不下。此症后世称为“梅核气”,乃以梅核比炙脔(烧肉),然因不影响进食,是为无形之邪,故于梅核后加一“气”字,颇为传神。肺气不降,可致胸中气机不畅,则见胸胁满闷,甚至咳嗽喘急;而胃气不降,则见恶心呕吐等。方中半夏功能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以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性味甘淡,功能健脾渗湿,以理生痰之源;生姜和胃降逆,为止呕圣药;紫苏叶芳香行气,理肺疏肝,合厚朴能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全方苦辛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共成理气化痰,开郁散结之功。

四、主治之理

人之一切生理活动均赖肝气疏泄正常,肺气宣降得宜,胃气得以和降,即所谓以气为本也。若气之运动出现障碍,则津液的宣发输布亦会随之发生异常变化,毕竟气行则津行,气滞则津凝,气宣则津布也。津液凝聚,易于成痰,痰为浊津,随气升降,阻于咽喉,则成梅核气一症。此症颇类现代医学所言之“咽部异感症”,既往多称慢性咽炎。因痰由津聚,津由气布,故治疗的重点仍在于疏调气机,令气得行,而可诸症可解。然既成之痰,也要以药化之、消之;既成之郁,也要用药开之、散之。而据《药性论》云,半夏可“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故于此处正可消痰,且从条文中可以悟出,半夏兼能理气。其余如茯苓、厚朴者,可化痰除湿;厚朴、紫苏叶者,理气以利津行津布、生姜辛以开之、散之,且有降逆止呕之力。全方配伍精当,而成理气化痰,开郁散结之功,如此,则气行则郁解,痰化则结散,而诸症可愈焉。

五、临床应用技巧

(一)如何扩大应用范围

1.本方主治梅核气。临床应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得,舌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虽《金匮要略》一书用本方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但男子亦有此症,故本方可男女通治,不以性别为鉴别要点,只要证属痰气交阻,均可施治。

需要注意的是,因梅核气见于不同体质之人时,病机可有多端,如见有咽干颧红,舌红少苔,证属阴伤津少者,虽有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2.加减应用。本方加大枣,则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七汤”。功效与本方相似,然因其使用方法较为特殊——原方是将夏、苓、朴、苏为散,再用生姜、大枣共煮散——前四味为散者,可增开郁散结之力,后二味煮散者,健脾和胃之力更佳。故于脾虚结重之人更为适合。

(二)用药略例

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佛手等以增强其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可酌加川楝子、延胡索,即合金铃子散,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可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六、附案

梅核气案

张某,女,41岁。自觉咽喉部有异物梗阻难忍,欲吞不下,欲吐不出,堵塞憋闷,或伴胸满,时时嗳气,诸症以午后为甚。左脉沉右脉弦滑。此属痰凝气郁,肺气不利之证。

半夏15克,厚朴15克,生姜10克,茯苓15克,紫苏10克,桂枝9克。

服药5剂后,异物梗阻感减轻,因其舌质红绛而减去桂枝,加竹茹12克,竹叶6克,灯心草1克,又服5剂而愈。

【理法方论】半夏厚朴汤主治妇女“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堵塞憋闷,难以忍受,又称为“梅核气”。本方解郁化痰、理气开结,确为治疗本病的良方。案中加用桂枝,有下气降逆散结的作用。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桂枝有三气之功,一能补中益气;二能降逆下气;三能散结行气。具体地说,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中桂枝能温补心气;桂枝汤、小建中汤中的桂枝能和脾胃以健中气;桂枝加桂汤、苓桂术甘汤等方中桂枝又能降逆下气平冲;而桃核承气汤中桂枝则能散结行气以治蓄血。临床实践证明,用半夏厚朴汤治疗痰气交阻的梅核气,如不能取效时,加上桂枝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本案中加桂枝,取其散结气,降逆气之功。(刘渡舟主编,姜元安协编.经方临证指南.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0)

编者按

原案之解说甚为详尽,且本案患者症状正与《金匮要略》所言不差,故方证相应而效若桴鼓。需要注意的是,所加桂枝一味,为刘老之经验,甚为宝贵,读者宜细细品味。

脏躁案

丁德正医案:文某,女,27岁,1978年1月14日诊。

数年来,因家事不睦,患者多愁善郁。近年余觉胸脘满闷,气急痰多,叹息不止。8个月前,偶谈起邻村某妇被扼死事,患者颇为之痛怜。是夜如神鬼所凭大作。始则神情忿郁而迷惘,自称“扼死妇”,仿其语,泣诉其被害经过,继之,做被扼死状而面青目突,伸颈吐舌,喘促声粗,痰声辘辘,顷刻,憋闷昏绝。呼甦后,大叫“胸闷喉紧”,以指探喉,吐出痰涎盏许方安。不发则一如常人,惟胸闷气急痰多而已。如是,入暮辄作。曾诊为脏躁服甘麦大枣汤罔效。诊之,体胖,面滑多垢,目光呆凝而惶惑,舌质红,苔白浊腻,脉沉滑,诊为气郁痰阻。予半夏厚朴汤加郁金20克,石菖蒲、远志各15克,琥珀6克。并作劝解工作。服3剂,如神鬼所凭之发作得止;继服12剂,愁闷痰多等症亦释。后又予六君子汤以巩固之。随访至1990年10月31日,未再发作,精神状况良好。[河南中医,1991,(3):21]

【理法方论】丁氏认为,癔症属痰凝气滞者为多,以半夏厚朴汤为基本方进行治疗,治愈100多例,疗效较氯丙嗪(冬眠灵)等西药为优。(陈明.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574-575)

编者按

此案较为奇特,但奇中有正,医者不应被患者之奇特表现所迷惑,要从其表象中进行抽丝剥茧,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才是我们学习医案及用方用药的目的。

患者“多愁善郁”,提示肝气郁结早已存在。而“近年余觉胸脘满闷,气急痰多”则提示已由气机郁滞,导致津液凝聚为痰。其后患者更“颇为之痛怜”“邻村某妇被扼死事”,其气郁更甚,痰随气阻,心神被扰,故而“是夜如神鬼所凭大作”。发时种种怪异症状,而“痰声辘辘”“胸闷喉紧”者,则为其中之关键,与梅核气一症,颇为相近。又“服甘麦大枣汤罔效”,而“面滑多垢”“苔白浊腻,脉沉滑”者,亦提示痰凝气滞。故用半夏厚朴汤为主,以理气化痰,开郁散结,因有神志异常,故再加郁金、菖蒲、远志、琥珀诸味以化痰开郁,宁心静神。而俗云:心病尚需心药医,故同时作劝解工作,诸法同施,效果明显。随后再予六君子汤以益气健脾化痰,以杜生痰之源。

呃逆案

杨某,男,68岁。2003年3月17日因“呃逆1个月”入院。

患者有“糖尿病”史,饭食控制不严格,常服“优降糖”(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等药,血糖控制不佳,时有波动。长期吸烟,每日均有咳嗽、咳痰。此次发病于1个月前,出现呃逆、嗳气,进食后尤甚,但不影响进食。体重下降近2.5千克,并感乏力。无寒热,二便自调。今年2月26日在省人民医院行上消化道钡剂检查,见食管下段狭窄,钡剂通过困难,提示“食管下段早期癌可能性大”。因有糖尿病病史,拟手术未果。舌黯苔腻,脉濡滑。除常规治疗外,应用中药降气化痰剂,佐以辨病用药,

拟半夏厚朴汤加减:

半夏10克,厚朴15克,紫苏子梗(各)12克,茯苓20克,佛手10克,苍术10克,青陈皮(各)10克,生山药20克,生赭石30克(先),威灵仙30克,蛇舌草30克。3剂。

患者服1剂后,呃逆即止,进食后亦未作,不嗳气。

2003年4月9日,患者出院5天。住院期间仍以上方为主,后曾去生赭石、生山药,加谷麦芽。目前偶呃,进食后发,但轻。其家属来找,要求服用中药。住院期间查胃镜示:①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伴变形(愈合期);②慢性浅表性胃炎,Hp(+);③食管下段狭窄(原因待查),食管炎(轻度不典型增生),建议复查。病理检查示:(窦大)(胃角)中度浅表性胃炎,活动性,(距门齿40厘米)送检组织3块,其中1块示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另两块示中度浅表性胃炎,活动性,Hp(++)。因未见患者,先以原法出入:

半夏10克,厚朴15克,紫苏子梗(各)12克,茯苓20克,生姜4片,大枣4枚,白术15克,生山药20克,生赭石30克,威灵仙45克,蛇舌草30克,大贝母15克,川芎10克。5剂。

9天后来人代诉,患者呃逆明显减轻,咳痰亦减,进食顺,体重回升,寐安,大便日行,畅,小便白,舌白。因素恶寒,原方加制附子3克,以温肾阳。5剂。

4月24日。患者现呃逆不显。畏寒,纳顺,二便调。改予温阳化阴法,附子理中汤加味。因患者为断续服药,故至七月初共进退45剂。

至7月2日,患者面色红润,精神好,纳可,二便调,舌质黯,苔薄腻,双脉有力,空腹血糖:7.6mmol/L。至某医院查:食管钡剂通过通畅,管壁柔软,蠕动正常,黏膜皱管粗乱,呈串珠状,管壁不规则,在第五、六胸椎椎体前方约1.5厘米处食管前壁与主气管右侧局部形成一通道,大约0.3厘米,主气管壁亦显影。印象:①食管炎;②食管中等度静脉曲张;③食管-主气管瘘。转予四君子加味:

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3克,桂枝15克,生赭石30克,生山药20克,威灵仙30克,仙灵脾15克,川芎10克,南沙参10克,丹参10克,大贝母10克。10剂。

后以上方出入,至当年8月1日于省人民医院复查:食管下段管壁略窄,约0.6厘米,但管壁柔软,蠕动良好,扩张可,黏膜未见破坏;胃黏膜增粗,胃壁蠕动良好;胃窦部胃壁扩张尚可,管壁柔软,黏膜明显增粗、紊乱;十二指肠壶腹部变形,肠圈正常,蠕动良好,排空未见明确异常。印象:①食管下段略窄,食管炎可能;②胃窦炎(重度);③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陈旧性)。

编者按

患者为食管下段狭窄,初疑早期癌,后查胃镜为不典型增生,属癌前病变。若不及时治疗,则易于癌变。患者表现为呃逆,此胃气上逆引起。再看其苔腻,脉濡滑,提示气郁湿痰阻滞,虽非梅核气,但病机相似,故以半夏厚朴汤加味。因主要以胃气不逆为主,兼以咳嗽、咳痰,故将紫苏叶改为苏子以降气化痰、紫苏梗以理气和胃。并用生山药之滋阴以养胃,生赭石质重以降胃气,借威灵仙善消骨骾之性以软坚化痰、开郁消结,蛇舌草、大贝母抗HP(幽门螺杆菌),并防痰郁成毒。用川芎者,因舌黯,提示内有瘀血,此瘀血之成,一由气滞,一由痰凝。处方差堪对证,故而效果尚可,体重渐升。后因其本有阳虚之情,故改用附子理中以温中阳,待中阳渐复,再以益气四君缓图,是为治本之法。

一般认为,中医只能改善症状,不能“治病”。此处所谓“治病”者,是无法治疗器质性疾病也。从案中可以看出,该患者实乃器质性病变,在使用中药后,不仅症状明显改善、消失,而且检查食管狭窄情况已见好转。而患者之所以咳嗽者,在现代医学而言,是由于“食管-主气管瘘”,但在经过近1个月的治疗后,复查时“食管-主气管瘘”竟然消失。说明中医走气血平衡、五脏一体的路线,是自有其道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