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方药治疗脾胃虚弱的应用技巧

中医方药治疗脾胃虚弱的应用技巧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因脾虚生湿,导致气机阻滞,胃气因而上逆,出现呕吐,故用参苓白术散为基础,进行健脾化湿,以治其本,再加陈皮木香以理气和胃,如此,脾健胃降,则呕吐可愈。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能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多用于调理肠胃,治疗脾虚引起的泄泻便溏等症。笔者认为,若症见咽干,不欲饮或微喜热饮,病程较长,其他兼症不明显,舌苔脉象无明显虚象,均可用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

附案:呕吐案,顽固性咽干案,泄泻案

一、方剂简介

【组成】 人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莲子肉9克,薏苡仁9克, 砂仁9克,桔梗9克,白扁豆12克,山药15克,炙甘草15克。

    旧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现代多做汤剂,水煎服。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脾虚湿盛证。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腻,脉虚缓。

二、来源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在《张氏医通》卷十六中,又称作参术饮。至于《古今医鉴》所载参苓白术散,较本方多陈皮一味,则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湿阻气滞者。

三、组方之义

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不思饮食;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且湿性下趋,故见肠鸣泄泻;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胸脘痞闷;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皆为脾虚湿盛之象。总属脾胃虚弱,湿邪内生,故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取其气味芳香,正如前人所言“可宣中宫一切阴邪”,故可以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综观全方,正合“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可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其中颇堪玩味者,为桔梗一味。一般认为是用以载药上行,培土生金,但这与治疗脾虚湿阻之证有何关联?故而如此解释有牵强附会之嫌。其实细观本方之主治,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从而导致水谷及水湿不化并出现相应的病症,可知桔梗的主要功效是宣肺利气,而肺为水之上源,故用桔梗以宣肺,即可令肺发挥其通调水道的正常功能,进而有助于脾之运化水湿。且肺主气,肺气一利,则脾胃之气滞亦因之而行,如此而已。

四、主治之理

中医方药治疗的根本在于方证相应与药症相应。本方的组成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本方的主治是用于脾胃虚弱,湿浊内生之证。前面曾经说过,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虚弱的祖方,故仍然选用四君子汤为基础,再加上山药、莲子、白扁豆及薏苡仁以加强健脾益气之功,且薏苡仁及砂仁尚可渗湿化湿,因气虚可致气滞,湿阻亦可令气郁,故用砂仁、桔梗两味以利气行。如此则方证相应,诸症可愈。

正如吴昆《医方考》中所说:“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者,此方主之。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故治杂证者,宜以脾胃为主。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五、临床应用技巧

(一)如何扩大应用范围

1.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这只是常规的应用,若从原方出处来看,本方尚可治疗心悸气喘之症,此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心神失养,则见心悸;若土不生金,肺气不降,则见气喘,用本方治疗者,亦治本之法也。

2.加减应用。若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祛寒止痛。如气滞明显,则加木香、枳壳或陈皮等以加强理气之力。

(二)用药略例

从笔者的应用体会来看,本方尚可用于脾虚所致之便秘。(具体医案,可参见拙著《不平凡的中医》一书。)因脾虚而肠腑传导无力,且湿邪阻滞气机,可见气滞,肠腑因之传导缓慢,均可导致便秘之症。此异症同治,亦治病求本之法也。若为求速效者,也可去莲子,再加郁李仁、当归之属以润肠通便。

六、附案

呕吐案

徐某,女,52岁。2005年6月初诊。

患者乳腺癌术后13年,1年前复发,在某院化疗6次,一直有恶心呕吐,纳呆乏力,胸脘痞闷,便溏,形体偏胖,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缓。证属脾胃虚弱,湿浊内生。治拟健脾和胃、化湿止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莲子肉、扁豆各15克,山药、薏苡仁各30克,桔梗、陈皮、广木香各9克,砂仁、炙甘草各6克。

7剂后,诸症明显改善。上方续服1个月,症状消失,随访1年健在无殊。

【理法方论】本例患者系乳腺癌化疗后出现呕恶等症状,系正气不足,加之化疗药物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虚弱,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选参苓白术散加陈皮、广木香补其中气,渗其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健运之职,则诸症自除也。[孙伟岳.参苓白术散临床验案4则.浙江中医杂志,2008,43(7):419]

编者按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之一,但每致两败俱伤,机体元气损伤较为明显,尤其是胃肠道反应,即使在广泛使用5-HT3受体拮抗药,也不能完全避免。因此,如何应用中医的方法来进行对治,是学习中医者值得深思的。总要根据临床表现,审症求因。本例因伴纳呆乏力及胸脘痞闷,便溏,且形体偏胖,面色萎黄,再结合舌脉表现,一派脾虚湿阻的表现。因脾虚生湿,导致气机阻滞,胃气因而上逆,出现呕吐,故用参苓白术散为基础,进行健脾化湿,以治其本,再加陈皮木香以理气和胃,如此,脾健胃降,则呕吐可愈。

顽固性咽干案

陆某,女,53岁,2003年5月初诊。

咽喉干涩难忍1年余,曾经用西药抗炎,服金嗓子喉宝,养阴清热解毒之剂均未见好转。咽干,但不甚饮,胃纳尚可,大小便未见异常。查咽后壁略红不肿,咽峡小血管树枝样显露,舌淡苔薄,脉细。宗干祖望老中医治疗慢性咽炎的经验,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6克,白扁豆10克,山药10克,甘草3克,桔梗6克,沙参10克。

文火煎服,每日1剂,日温服2次,服7剂后咽干消失,随访至今4年余,未复发。

【理法方论】咽喉为水谷之通道,脾胃之门户。治疗咽干多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活血祛瘀为法,少有从脾论治,以燥治燥者。干祖望老中医突破常规,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咽炎,今临证效仿,果然效果明显。《素问•阴阳类论》谓:“咽喉干燥,病在脾土。”中土衰,内湿生,湿停于内,津液不能上承,咽喉失于濡养,则干燥。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疏土渗水。脾气健运,转输精微上承,则干燥自除。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能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多用于调理肠胃,治疗脾虚引起的泄泻便溏等症。笔者认为,若症见咽干,不欲饮或微喜热饮,病程较长,其他兼症不明显,舌苔脉象无明显虚象,均可用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乐海霞.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顽固性咽干1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6):387]

编者按

本例原案讲得已经较为明了,本不必再多饶舌。惟思干燥一症,世医多从阴津不足着手,施以清热生津、养阴生津诸方,然有效者,有不效者。有效者固为医家病家所喜;不效者,医家虽有疑惑,然不思重新审症求因,而是继续我行我素,病家亦不以为意,虽病症渐重,终均不悔。不知干燥一症,尚有因阴津不能输布者,而令阴津不能输布之由,又有痰阻湿滞、瘀血内生及阳气不足诸因。本例即是因脾虚生湿,津液不能上承所致,投以参苓白术散者,治本之法也,学中医者,当从此处着眼,方不为症状所迷,亦中医本身之特色也。

泄泻案

张某,男,3岁,2005年9月12日初诊。

家长诉小儿纳差,每日大便2次以上,大便稀溏,中间夹杂有未消化的食物。查体见身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胖苔白稍腻,脉细。辨证属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治以健脾益胃,渗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扁豆10克,山药10克,陈皮6克,莲子1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砂仁10克,薏苡仁10克,鸡内金10克,神曲10克。

以上混合粉碎为末,分为6包。每日1包,用适量水,文火煎20分钟,取上清液加入适量红糖,代水饮用,1天内喝完。6天后复诊,患儿大便如常,食欲大振。嘱上方再服6天以巩固疗效。

【理法方论】小儿脏腑娇嫩,饮食又不知饥饱,很容易损伤脾胃,因而有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说。本方的健脾益胃止泻的效果非常好,用于治疗脾虚型泄泻屡试不爽,且煎出的汤药没有怪味,非常适合小儿服用。[张智勇,王向前.参苓白术散临床应用心得.河南中医,2009,29(1):90]

编者按

本例辨证用药处方,并无多大特殊之处,毕竟证型较为单纯,稍一参详,当明白为参苓白术散证。所需留心者,在于用法上。本例方药的用法,不是直接水煎内服,而是煮散服用,既保留了配方灵活的优点,又有节约药材的优势,且煮散时,因药材粉碎,不必加太多的水,煎出的药汁不会太多,也符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值得效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