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案:鼓胀案,肺胀案,悬饮案
一、方剂简介
【组成】防己12克,椒目5克,炒葶苈子10克,大黄10克。
原方四药等量,研末,做蜜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
现代用法:前三药加水煎,大黄后下。一日服两到三次。
【功效】泻热逐水,通利二便。
【主治】水饮积聚脘腹,肠鸣辘辘,腹满便秘,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脉沉弦。
二、来源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三、组方之义
从《金匮要略》条文可以看出,本方所治病症乃由“此肠间有水气”而致,因水走肠间,一则阻滞气机,影响肠道传导功能,使腑气不通,出现腹满便秘;二则饮郁化热,津不上承,则发口舌干燥;三则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水走肠间,则其病易于及肺,使肺不能通调水道,往下输送到膀胱,故病人小便不利。综合以上病机,本方病证可概括为水饮内停,郁而化热,积聚肠间。故本方选防己、椒目、葶苈子以利水,但三药同中有异,防己长于清湿热,椒目善消腹胀满,葶苈子能降肺气,另外大黄能泻热通便,解除腑气不通。
四、主治之理
以上从脏腑辨证角度谈了本方组方的原理,但仲景所用经方,其选药物往往根据《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中所载药物功效而来,如果我们对照一下《本经》中对方中药物功效的记载,也许更能领会本方主治肠中水气病的道理所在。
据《本经》载,大黄“味苦寒有毒。主……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防己则“味辛平。主治风寒温疟热气……除邪利大小便”;至于葶苈子(《本经》中作“亭历”),其“味辛寒。主治……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椒目一味,《本经》未载,在《唐本草》中载其“主水,腹胀满,利小便”。
综合以上本草所载,防己、葶苈子与椒目三味药,不是“利大小便”,就是“通利水道”,或者能“利小便”,简单说,都可以利小便,令水饮从小便而出。而大黄尚可治疗“留饮”,通过“荡涤肠胃”达到“推陈致新,通利水谷”的功效,加上防己除可利小便,尚能利大便,对大黄还有协同作用,如此则肠中水气从二便俱出,二便通利,则病自除。
大黄、葶苈子均属性寒之品,因此对于饮郁化热尚有对治作用,至防己亦可除“热气”,故善清湿热可知。椒目则一可“主水”,知其除水之力较强,且可治疗“腹胀满”,故用在本方中,以笔者愚见,尚有引防己、葶苈子等药直达病所之义。
己椒苈黄丸条文中明言“此肠间有水气”,那么此“肠间”如何理解,是否为“肠道”?证之临床,如果把“肠间”理解为“肠道”,则此方的治疗范围就被局限了。应该把“肠间”理解为腹腔,包括肠道。因此,本方对于一些肝硬化腹水及癌性腹水都有一定的疗效,若再从防己“除邪利大小便”,椒目“主水”来看,则对于一些胸腔积液患者,本方也有一定治疗效果。笔者曾经治疗一例胃癌伴胸腹水患者,用了本方合附子理中,患者服药后二便通利,喘满腹胀均有缓解,可以例证。
因此,综上所述,如果从“八法”来说,本方属于“下”法与“清”法、“消”法相结合,偏于攻邪,宜于体质尚强者。如体质较弱,则要慎用,或者在扶正基础上再用。
五、临床应用技巧
(一)辨治要点
本方临床以腹满便秘,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脉沉弦为辨证要点。其口舌干燥,即喜饮,每每饮不多,或偏凉饮。
(二)用药略例
若气滞较甚,腹满较重,则加厚朴、槟榔、沉香、乌药。如果水饮犯肺,兼见喘咳,可加麻黄、杏仁。如痰涎壅盛,可加紫苏子、莱菔子,或者合用三子养亲汤。如果病人久病体虚,中气不足者,加人参、白术、黄芪。如果兼及阳虚,可加用附子,或者合用四逆汤。
六、附案
鼓胀案
孙某,女,54岁,1992年2月9日初诊。
患肝硬化十余年,近2个月来,脘腹大,尿少肢肿,口服利尿药无效而来我院就诊。刻诊:腹大胀满、疼痛,青筋暴露,口干而苦,大便黏腻,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腻,脉弦有力。证属湿热互结、水浊停聚。法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方以己椒苈黄丸加味:
防己20克,椒目20克,葶苈子50克,大黄10克,水蛭10克,云茯苓50克,泽泻20克,白术20克,莪术15克,车前子30克。
4剂,水煎服。药后大便通畅,尿量增加,腹满亦减,舌淡红,有瘀点,脉弦。原方加青皮10克,鳖甲25克。服药7剂,腹水减半,食纳尚少,二便如常。防己20克,椒目25克,葶苈子20克,水蛭10克,云茯苓50克,泽泻20克,莪术15克,青皮10克,白术20克,车前子30克,鳖甲25克,丹参50克,鸡内金50克。水煎服,日二次,后宗此方,共服二十余剂,腹水得退,诸症若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理法方论】鼓胀一证,乃肝脾肾俱病,气、血、水互结之证。本案腹下胀满,以水浊内聚为主,故取己椒苈黄丸加味以分利水邪。佐白术、青皮、莪术、云茯苓等以加强行气、化瘀、健脾之功,故取神效。[何志国,杨淑清.己椒苈黄丸的临床应用.黑龙江中医药,1993(2):39-40]
编者按
本例以水走肠间为主,且从舌脉来看,为实证,故用己椒苈黄丸为主方,以通利二便,令水邪从二便排出。因兼瘀血、气滞较为明显,且病久脾虚,故合用活血化瘀、理气健脾之品,此又据中医随症加减之法而来。另外,方中部分药物如防、椒目、葶苈子、茯苓、车前子、丹参、鸡内金等,用量较大,也是病重药重之意。
肺胀案
刘某,男,72岁。1957年开始咳嗽、咯血、胸痛。虽持续治疗,却因年岁渐高,体力日衰,病情也逐年加重。自1976年开始,大便几日一行。后来竟欲解不能,须服果导方得一时之快,甚者连服几天亦无济于事,还要加服中药番泻叶之类。自此不仅咳嗽加剧,喘息亦随之而起,稍有行动,便气喘吁吁。小便逐渐减少,下肢日肿于日,行动倍觉困难。病至1980年初,遂决心由中医治疗,历时两年整,服药百余剂,皆射干、麻黄、三仁、温胆、补中益气之辈,不及痛痒,毫无转机,已卧床月余矣。
1981年12月26日,其妻儿搀扶来诊。面苍唇黧,张口喘息,气难相续。鼻流清涕,背冷恶风,咳声频作,痰白黏稠,咳吐不利,胸闷而胀,上气喘息。近六日大便未行,腹部撑胀,小腹左侧为甚,并时有辘辘之声,小便一日两次,色黄如茶,尿量极少。两足肿将至膝,按之没指。舌质青紫,苔淡黄而厚腻,脉象沉弦,胸部X线检查示:两肺陈旧性结核,两侧胸膜增厚粘连。
此病初为咳嗽咯血,久则大肠受之,大便因而不畅。腑气不通,肺气失降,通调失司,水道不利,遂至三焦阻塞。在上见胸满喘咳,在中至腹胀肠鸣,在下为小大不利。此乃虚实夹杂,寒热并存,痰饮内扰,风寒外束之重证。经云:“小大不利,治其标。”长沙方己椒苈黄丸,上可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下可导水利尿,攻坚决壅,逐水通腑,正切病机,当为首选。患者虽年逾古稀,正气虚衰,但实邪不祛,正气难复,虽有表邪而不重,当先解里急,遂加苓术以益气固本,先投1剂以消息之。处方:
防己20克,椒目10克,葶苈子10克,大黄6克,茯苓30克,白术20克。
煎二服,溏便1次,量多而爽,腹胀即减,喘促亦止,咳嗽转轻,痰易咳出,但尿量仍少,肢肿依然。腑气虽通,饮邪未退,表邪尚在,当解表逐饮,兼清郁热。遂投《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2剂咳止,胸闷腹胀却未续减,小便仍少,大便不多。肺气虽降,大肠积滞未净,三焦水道欠通,宜宣肺化饮、利水荡滞同时并举,以冀开三焦,通水道。己椒苈黄丸与厚朴麻黄汤合而用之,连进2剂,大便1日2次,软而通畅,胸闷腹胀又减,尿虽1日2次,已变清长,下肢肿势渐退。守方又服4剂,大便仍然每日2次,爽而不泻,胸闷腹胀全消。小便频数达昼夜十余次,足肿已消。纳食由每顿几口增至一小碗,每日尚能静坐1~2小时。后以六君子汤加味调理,精神渐增,虽时有不适,亦不足道也。多年顽疾,仅施治月余,即告收功。[黄禾生.己椒苈黄丸治疗咳喘.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 (11):34 -35]
编者按
据原文可知,黄氏在临床上每遇顽固咳喘,“均由长期不愈,渐至大便不通,升降气机受阻,胸腹胀满较甚,正符合《内经》‘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之传变规律。腑气不通,三焦气机不畅,水道通调失司,故咳喘加剧,小便短少,肿胀遂生”,因此黄氏“皆先以椒苈黄丸治其标,后治其本,即《内经》之‘小大利,治其本’之义也”。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一句,出自《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意思是临床不管遇到什么疾病,如果合并大小便不通,应该先予通利二便以治其标;待二便通利后,再缓图治本。这是一个大的原则,必须遵守。简单点说,肺主一身之气,二便不通,往往肺气不利,如果让肺气长时间处于宣降不能的状况下(有点类似现代医学的呼吸衰竭),则病情易于加重;而如果二便得以通利,则肺气之宣发肃降容易恢复正常,从而有利其他脏腑功能的恢复。结合笔者的临床体会,确实有不少病人二便不通,若无法及时处治,令二便通利的话,则病情往往急转直下;而如果处理得当,二便得通,则病情每有转机。而通利二便的方药,以椒苈黄丸为首选,当然,也可根据临床情况灵活掌握。由此可见,黄氏深得《内经》与仲景之学,实在是我们后学的榜样。
悬饮案
叶某,男,24岁,1992年3月7日初诊。
畏寒发热、咳嗽伴左侧胸痛已3个月,近日感头痛胸闷,胸部刺痛加剧,全身乏力。体检:体温38.9℃,左胸下部肋间隙饱满,呼吸音减轻,语颤减弱,叩诊呈浊音。胸部X线片示:左下肺野呈大片密度增深阴影,阴影上缘呈外高内低液平面,同侧肋膈角消失。超声示:左侧肩胛线第7、8肋间探及2.5厘米液平。西医诊断:左侧胸膜炎伴胸腔少量积液。脉滑数,苔后半腻微黄,中有裂纹,咳唾引胁痛。证属悬饮,观其脉症,邪实正未衰。治宜逐水祛邪,方用己椒苈黄丸加减。药用:
葶苈子、川黄连、椒目各5克,防己、制大黄、瓜蒌皮、姜半夏各10克,丝瓜络12克。5剂。
3月12日二诊:药后体温渐趋正常,头痛胸闷及胸部刺痛减轻。胸部X线片示:左下肺野片状密度增深影,同侧膈顶及肋膈角被掩盖,局部膈运动减弱,左侧胸膜炎症以增厚粘连为主,未见液平。超声示:胸腔积液未见,可见胸膜粘连反射。诊脉弦苔薄糙,邪已衰其大半,宗原法不变,上方去姜半夏,加青皮5克,鱼腥草、广郁金各10克,3剂。
3月15日三诊:药后,咳嗽胸痛已减,但胃纳欠佳,睡眠不好。邪势已衰,气阴不足,治宜气阴兼顾,药用:
北沙参、白茯神、姜半夏、川厚朴、夜交藤、牛蒡子各10克,陈皮、炒远志、葶苈子各5克,大枣10枚,薏苡仁20克。5剂。
3月19日四诊:药后,症状好转,听诊:两侧呼吸音正常。胸部X线片示:左侧肋膈角模糊。脉缓,苔薄糙。续服上方7剂后停药。病后至今,生活劳动一如常人,未出现不适症状,数次胸部X线片复查,无异常发现。
【理法方论】①根据症状,胸腔积液在中医学可归属“悬饮”。《金匮要略》:“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既为饮证,其因不外阳微阴盛,本虚标实。当饮邪壅实,正气未衰之时,可逐饮、利水以治其标,饮去则正气自然复原。故而笔者运用己椒苈黄丸加减治疗胸腔积液形气俱实者,疗效尚可。②在运用己椒苈黄丸等逐水祛邪药的同时,针对引起胸腔积液的病因,适当选用西药,可增加疗效。③运用己椒苈黄丸必须适时、果断,经治疗后,饮邪已衰,若正气虚馁,当以调理善后,以为根本之图。若属恶性病变,则嘱其进一步检查治疗,明确病因,再行处置。[俞娴秋.运用己椒苈黄丸加减治疗胸腔积液.四川中医,1998,16(10):34-35]
编者按
前文曾述及,椒苈黄丸一方,虽主治“水走肠间”,但对于其他饮证,如胸腔积液,也就是悬饮,也有一定治疗作用。本案因有咳嗽、胸胁痛,证属痰湿化热,故合用了小陷胸汤以化痰止咳,清热除湿,并加用丝瓜络以络通络,加强止痛之功。因方证合拍,故疗效较为满意。可为异病同治、一方多用之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