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打造文化品牌 落实素质教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文化景观大道上,罗村中心小学的双胞胎兄弟低头大声朗读着刻在地砖上的《游子吟》。他们的妈妈覃女士说:“与其天天跟小孩子讲关于孝德方面的道理或故事,还不如让他们到景观大道这儿亲自体验和感受。希望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在孝德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明白怎样孝敬长辈。”[2]
祠堂锦帐悟孝德,福石传说话孝道,纪念馆内学先贤,孝德墙前立誓言,孝德展览供观摩,孝德园里造氛围——通过建设实体景观进行感观有形的教育,既使道德教育更具实效,又能美化环境,增加社区人文氛围。这正体现出罗村不断创新素质教育形式,打造文化建设品牌从不停止的脚步。
从第一届孝德文化节的创办,到第五届的圆满开展,罗村从活动主题的确立、活动形式的创新、文化影响的扩大和深入这三个方面,开发文化引领居民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文明素质提升的肥沃土壤,使以孝德为核心的现代社区文明理念植根在这片经济发达的土地上。
一是注重突出核心,塑造经典。核心即文化发展的龙头引领,孝德文化,重在突出“孝”。自孝德文化推广工作开展以来,罗村先后塑造了一系列经典之作:其一,以“情系罗村、孝心永驻”为主题的爱心慈善花灯千叟宴会邀请全街道14个村(居)1 000多名老人共享花灯盛宴,千名长者畅叙孝德情;其二,“孝经大讲台”,以《孝经》为切入点,整个活动共分12讲,成为罗村人的思想“盛宴”,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其三,“孝德文化教育月”,孝德人物的事迹成为罗村学子的德育教材,每年12月成为罗村中小学生的孝德教育月,对父母长辈的感恩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二是注重融入创新,多元发展。“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敢为人先的有为精神,团结奋发的龙狮精神”,这是南海精神的集中表述,孝德文化也将其融入其中。孝德文化首当其冲的是包容与创新,与时俱进,多元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历久弥新。第一,创作《孝德之歌》,用更易被人记忆和接受的歌曲传唱方式传播孝德文化。第二,编排《新编二十四孝》,在全街道范围征集“新编二十四孝”故事,除了在电视上进行专栏播放,还印刷1万多册,免费派送到各村(居)和中小学进行传阅,同时,编排舞台剧进行巡回演出。第三,举办孝德文化红段子创作大赛,利用移动平台和校讯通平台群发信息引导广大群众创作红段子,尤其是引导年青一代加深对孝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是注重宣传攻势,品牌推动。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有效传递到目标群体对于事物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因而宣传之于文化更是举足轻重。除了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各类新闻媒介的宣传,我们主要还通过以下途径,打造孝德文化品牌。第一,板块包装,让大众印象更深。比如,将第四届孝德文化节分成五大板块,即开幕式、孝德嘉年华、孝德我践行、孝德长流芳、闭幕式,而每一大板块之下又有若干冠以美妙名字的子节目,如“孝心不变·梦圆罗村”关爱外来务工人员活动。第二,明星带动,让宣传更响。2009年11月中旬,香港电影《叶问前传》在罗村中心广场举行了开机仪式,来自香港的明星齐聚罗村,叶问的弟子也寻根问祖参与了叶问纪念馆的奠基仪式,可谓孝恩并举,是孝的另一种再现。此外,第三届孝德文化节也是在千人咏春拳的表演中拉开帷幕,叶问长子叶准亲自带领徒子徒孙2 000多人表演咏春拳。更有创意的是孝德火炬传递,政府负责人亲自将孝德火炬传递到各个年龄层次的群众手中,并将孝德火炬点燃,使之照亮罗村的每一个角落。第三,平台宣传,让影响更大。罗村的邓雁珊、卢雁萍等2位孝德模范人物荣登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好人”候选人榜,从而使罗村的孝德文化在全国性的舞台上向国人展示,在更大的范围内起到感化人心的作用。
为保证罗村孝德文化的常态化,罗村孝德文化节还建立了长效的实践机制。一是设立孝老爱亲基金会,将社会捐款用做孝德文化宣传教育、关爱孤寡老人、关爱弱势群体、保障扶助弱者的资金来源。二是成立关爱孤寡行动队,以个人、家庭或单位的形式结对关心孤寡老人,将关爱行动落到实处。三是制定孝德楷模学习制,通过孝德的传扬,树立榜样,并制定孝德楷模学习的长效体制,形成群众能够学有所依、做有所榜的良好氛围。每年评选一批孝德模范家庭和人物,把事迹加以宣扬,编入乡土教材进行道德教育。从资金,队伍、教材等方面,保障孝德文化常态化的实现。为增强罗村孝德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互动,罗村还建立对外沟通互动机制,通过举办道德经验交流活动,邀请专家研讨孝德文化,并举办开放式的孝德文化节,以全面提升罗村孝德文化的内涵,扩大孝德文化的核心效应,并更大范围地扩大孝德的影响力。
打造文化品牌,落实素质提升,这不仅仅在罗村成为现实,在南海基层,不同镇(街道)、村(居)也都以不同方式实践着这一理念。
在狮山,一百多年前本地善长仁翁慷慨解囊、海外华侨乡亲热心捐助,使狮山人民逃过涝灾、渡过难关,后来一直造福一方的慈善机构“树本善堂”,成为狮山人“树本”精神的文化渊源。在文化引领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中,狮山人立足传统,重释新义,以“树本”精神来建构基层核心价值观。他们把社会理解为一棵树的系统,土地、根系代表广大群众、生存环境、生活资源,躯干、枝叶代表社会不同的阶层和个体,“树本”则蕴含着树木要“反哺”土地的意思。在社会中,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优质资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狮山人通过开展“树本”工程,倡导资源共享、反哺社会、珍惜资源的意识,在广大群众中树立慈善、责任、互助、共享的市民共识。为此,狮山制订“树本”工程计划,从2010年至2012年这三年时间里,将围绕教育、就业、民生、文化、队伍建设五个方面,以“六大工程”——教育、就业、民生、爱心、文化、固本强基为重点,打造“树本”工程。自实施“树本”工程以来,狮山不断总结经验,自觉以创造文化品牌为目标,全面提升狮山居民素质,如统一活动形象标志,创办《树本》报等,还将“以创办《树本》报、设立‘树本论坛’施行‘树本教育’、开启‘树本之旅’、评选‘树本之星’、组织‘树本结对’活动为抓手,统一‘树本’包装,增强对外影响力,全面推进‘树本’工程建设。”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渐形成“树本”文化的几大品牌。
一是设立“树本论坛”。从文明素质、和谐劳资、产业文化、村(居)管理等方面,深化“树本”精神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如在镇(街道)、村(居)、校园和企业开展“文明公约大家谈”,进行文明素质教育。邀请镇内部分企业家、产业工人、社会专家和各界人士开展“和谐劳资:我看劳资关系”,倡导和谐的劳资关系,理性分析劳资问题,协调利益关系,探索寻找利益平衡。组织知名企业CEO与大学城师生及产业工人开展“产业文化:CEO与大学生面对面”活动,通过组织知名企业CEO与大学城师生的论坛,促进学校对本地企业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增强“产业智库”的影响力,加强工人与企业间的互动。在狮山广大村(居)组干部中开展“如何做好村(居)组干部”,论述如何用“树本”精神指导村(居)组工作,使“树本”精神体现到工作中,倡导“树本”理念。
二是“树本教育”活动。搜集树本善堂相关原始资料,编写“树本”乡土教材,开展“树本”教育进学校计划,在全镇中小学实施“树本”课堂教育;编印介绍狮山人文历史的书籍,向全镇干部职工、广大群众、学生等赠阅,宣扬狮山历史人文精神和“树本”理念,广泛宣传狮山深厚的历史底蕴,加强狮山的凝聚力;在全镇干部职工、广大群众、中小学生中启动“树本教育文化节”,举行《树本教材》和《狮山人文》首发式,以狮山一小为典型,通过各式活动推广狮山的“树本”教育品牌;建立树本市民学校,开设市民素质提升教育和就业培训教育,提升市民整体素质。
三是“树本之旅”。修缮“树本善堂”,丰富完善堂内展览,维护好南海县委旧址、黄少强故居、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训好讲解员,组织各团体和中小学生参观“树本善堂”和狮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是“树本之星”评选。通过评选“巾帼风采”、“十佳工人”、“优秀企业家”、“优秀青年工作者”、“慈善之星”、“美德少年”、“优秀党员”、“师德模范”、“孝德之星”、“优秀村(居)组干部”、“树本之星”等活动,将“树本”精神渗透入社会各个领域,通过评选典型、树立先进的形式,使“树本”精神获得鲜活的体现,在月月有评选的活动氛围中,营造实践树本精神的大环境。
五是建立“树本结对”。通过镇内各部门公职人员、各企业家、社会各界人士与村组(社区)挂钩,对困难群众(低保及临界低保)进行结对帮扶,对规模以上企业挂钩联系,掌握企业动态,大学城学生与企业、村(居)中小学校结对等,巩固“树本”之基。
如果说罗村以家庭为单元,开拓出一条从“孝感家庭”到“德化社会”的基层社区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那么狮山则以社会共享为纽带,搭建起现代城市公共文明精神的桥梁。南海基层,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九江的“乐善”、里水的“至善”,丹灶的“有为”等,他们正以这种方式让南海的自然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成为凝练基层核心价值观、打造文化素质提升的品牌。人们不仅仅在文化活动的参与中提高了文化素质,还在传承、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提升了道德素质、诚信品格和互助互惠的爱心。
无论是罗村、狮山还是九江、里水、丹灶、西樵、大沥等,它们留给我们很多值得深刻体会的经验:素质教育如何落到实处?道德教育如何有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界、学术界和一个又一个的家庭。问题之所以难,就在于像道德、素质这样的教育,无法单纯通过知识的传授实现,它需要一个人知情意的整体投入,需要环境氛围的熏陶,更需要践行。在一个功利主义尘嚣而上的社会,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消费时代,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素质提升,不仅仅需要迎难而上的勇气,更需要智慧和创新。比如罗村的经验,正显示出基层智慧,它们没有深刻的理论,却懂得最朴质的真理——百善孝为先。他们抓住了道德教育的核心,从家庭做起;孝感家庭,德化社会,他们善于发挥孝德的感化力量,让孝德成就社会和谐;文化为媒,凝聚力量,他们创造鲜活的文化来吸引人们加入。而在这一过程中,罗村人以文化节的整体打造,营造全社区人人实践孝德的氛围,更以长效机制的建立,来保障道德实践的常态化路径。罗村人在这一摸索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自觉。我们需要润物细无声,更需要文化自觉,唯有后者,才意味着素质提升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内在需要,才能成为自我实现源源不断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