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谨防“手术成功病人死了”
医改试点三年,重点在一个字:“基”。基本医疗制度、基本防疫体系、基本保障体系、基本药物制度等都在探索中建立起来了。也就是说,三年试点打了基础,如何在这基础上使其完善与使其可持续地健康成长就看“医改”这位大夫的能力了。
鉴于三年的医改经验与教训,我不禁想起“手术成功了病人死了”这句话。这句话并非纠缠最近网上的“恶作剧”,而是在认真地思考为什么“手术成功病人死了”的原因。今天,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我发表几篇微博,谈的是医改面临的新问题和随之而来的思考。
1.两天前谈到人民网的调查文章“一些行政村甚至出现了‘空壳’卫生室(站)”,“人走网破”有旦夕之危。今天,我想了解另一个问题: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费用,即县级和县级以下的门诊均次费用和均次住院费用是否下降了?均次费用是如何计算?是否总费用除以总就诊人次?还有一个问题:人均自费的绝对值是否下降?
2.经过30分钟的网调,小结如下: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的初衷是方便病人,现在有条件的城区乡镇的病人都相信大医院,基层医疗费用下降的一个原因是:服务缺乏,病人迁移。所以,医改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思考:如果百姓不买账,我们做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没有病人,社区卫生服务站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3.是的,基层也有不少“巧工能手”,有“绝活”就有病人。现在有一个问题是:由于补偿不足,有的基层医疗机构“推”病人。你那里有吗?
4.在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基层的消息证实了“费用下降”的判断,但也证实了医改没达到“初衷”:留住病人,留住医生。他们普遍认为“补偿”是锦囊。目前:(1)广东贫困地区公卫人员人均月薪2500元;月薪3000元也留不住医务人员。(2)大医院门庭若市,大有扩张欲望。(3)合理而有激励的补偿措施机制仍在腹中。
《信息时报》2012年2月11日
以上四篇微博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手术成功病人死了”引申到医改某些任务别有一番幽默。“以药养医”众人喊打,称之为“公敌”、“恶性肿瘤”,既败坏了社会风气,也毒害了人们的灵魂。目前,大刀正向这个“肿瘤”砍去。这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手术,如果“术后”护理和维持生命的营养跟不上,手术成功了,“病人”死去了;或手术成功了,化疗跟不上,转移病灶丛生,新的瘤子又长出来了,“病人”不堪重负或者入不敷出,假以时日也死去了。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手术成功了”,但生存的成本远远大于“与瘤共存”时:个人负担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也增加了。
此文不要读成“讽刺”文章,是直面问题的一种担忧,防患于未然也!
很难想象,没有补偿到位的医改可以达到我们医改的目的!
为什么县级医院担心试点“先行先死”?
一个不可否认与遮掩的事实:试问有多少县级医院不是自己贷款来发展医院?不管是富庶地区还是贫困地区,贷款额度是不少的!
并非官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