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房托管”穷途末路

“药房托管”穷途末路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这个“药房托管”再次引起我的思考。“药房托管”是在“以药养医”环境下的一种变相“以药养医”的延续,与现在已经发布的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公立医院改革方向存在相悖的地方。有知情人士透露,在“药房托管”中,参与招标的公司为了中标,竞相把分给医院的利润报价提到很高的水平。在实施“药房托管”前,绝大部分医院的药品收入毛利率为25%左右。

“药房托管”穷途末路?

“药房托管”一度风起云涌,也曾经列入《公立医院改革指导意见》(初稿),如今走到了存与废的边缘。如今广东的医改方案也没有提到“药房托管”了。

上周粤东某医院也在向我汇报他们“药房托管”的经验,他们的“药房托管”起步很晚,当初我也提出质疑,为什么当别人在反省的时候,他们逆风而飞?当然,我还没有了解到他们具体的做法,也许有另辟新径的思路。但是这个“药房托管”再次引起我的思考。

一个曾经受到上级领导青睐的医改试点样本,为何在短短几年内有此命运转折?

“药房托管”正式成为一个模式,源于2006年5月,在南京市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可谓是一种行政命令,150多家二级及以下的医疗机构的药房正式纳入“药房托管”平台。“药房托管”的要点就是将药房的经营权、管理权交给托管药房的医药商业公司,过去由医院直接获得的药品收入开始由托管的商业公司支付。这一开始就引起各方面的担忧,担心医院药房被剥离出去成为一个社会性公司之后,他们的公立医院职工身份、待遇和社会福利也会就此被剥离。为了推动这项改革,政府主管部门出台了“四不变”承诺,即医院的药品经营性收益占比不变,医院药房人员人均收益不变,药品物流监管主体不变,药房人员劳动关系、身份不变。

三年后的今天,“药房托管”迎来了一个强有力的挑战,这就是药品集中招标与采购,江苏省卫生厅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施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采购。这相当于把江苏省以前分散在各市的药品集中采购权统一到省一级。江苏省新的药品采购政策一出,意味“药房托管”模式违背了新政的原则。

保健医姐姐:这样做会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因为这样就会发生垄断,巨大的利益会使药品价格上扬。靠道德约束,自觉性是靠不住的。所以很多国家明知道医药分家会增加药品成本,继而增加药品价格,但是和医院的垄断相比,还是可以保护人民的利益的。于是多数国家采用医药分家,而日本则是医药半分家。“药房托管”说明了医院的无能,它只是改革中的一种中间模式,随着改革的加速,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势必被淘汰出局。

值得记录的声音

“药房托管”模式的终结,意味着医院收回药房的经营权和管理权,或者托管的商业企业转换成另一个机构在省里重新搭建医院药房经营管理的平台。如果是后者,我就不知道这个托管公司可否继续维持现状。

让我们再一次学习《基本药物制度》。《制度》要求在未来三年,基本药物制度将在全国范围内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由国家统一定价、集中采购,并实施以省为单位的集中采购,由政府指定统一的配送商。基本药物在基层销售遵循零差率原则。“药房托管”是在“以药养医”环境下的一种变相“以药养医”的延续,与现在已经发布的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公立医院改革方向存在相悖的地方。一旦“以药养医”格局被打破,托管公司拿什么来养“药房先生”呢?

“药房托管”模式,有三种托管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一家医药公司托管一个医院的药房,然后两家分成;第二种方式是政府按地域将医疗机构分片组合,公开招标捆绑托管给一家医药公司;第三种方式是以区县为单位,各医疗机构将药品采购权、购药资金的结算权和药品销售收益的分配权委托给政府采购中心。当然,后两种方式中医院的利益是不能没有的,如果医院没有获得利益的话,那就是完全的医药分开了。

谁都知道“药房托管”设计的规则是要优先保证医院的基本利益,托管公司只是保持微利,同时挤出利润空间让给老百姓,三方共赢。这是一个从终端销售市场,倒逼医药公司与药品生产企业的链条设计。但是我怀疑的是,为什么“药房托管”之后,原来一家得益的,变成两家分成,而且还分得这么“开心”?是否还有空间可以压缩呢?

“药房托管”以后必须实行集中采购,购买方力量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流通环节利润。因此有人说,药品生产商和经营商免除了“贿赂医生开药”的成本。这种说法,说起来是很牵强的。

不论采用哪种托管方式,医药公司与医院之间的利润分配是两者之间能否达成协议的关键因素。客观上说,在当前财政对卫生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医院必须依赖药品收入来维持运转。在利润分配上,医药流通企业就必须保障医院来源于药品经营的利润收入。因此在托管后,医院从药品经营中获得的利润水平必须基本与原来一致。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定,允许的药品生产企业利润率为7%,药品零售利润率15%。“药房托管”之后,根据医院与托管企业之间的协议,医院与托管企业之间的分成比例已经从最初的35%达到了40%,有些甚至已经达到45%。有知情人士透露,在“药房托管”中,参与招标的公司为了中标,竞相把分给医院的利润报价提到很高的水平。在实施“药房托管”前,绝大部分医院的药品收入毛利率为25%左右。医药商业企业托管后的利益从何而来?有人说,掌握了医药商业公司向医院的供药渠道,增加了医药商业企业与药厂谈判的筹码,压低进药价格去保证获利,也能促使药厂的利润水平回归正常。我有一个猜想:托管以后,医疗机构却能拿到40%的收入分成比例,商业公司还负担医院的人员费用、库存压力等等,商业企业不可能无利可图,医院也要赚得更多,老百姓的实惠从何而来?假如没有托管,不就可以将托管公司的“利”更加让给市民吗?

我斗胆这么说,“药房托管”政策的设计根本就没有从医药分家的角度来考虑。甚至可以这么说,以纪检部门主导的“药房托管”与医疗体制机制的改革有着不同的含义。要制止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关键是监管的严厉执法,而不在于谁管。纪检部门要做的是加强监管的力度和惩罚的力度。

所以我引用一位行家的评论:“‘药房托管’根本就不是医药分业的改革方向,它想方设法从供应商、厂家那里拿钱,来维持‘以药养医’这种利益格局。这是变本加厉的‘以药养医’,是医疗机构迫使上游供应商给药品加价,继续盘剥消费者,让老百姓看病用药更贵。因此这种模式一定会终结。”这话虽然很重,但很中肯!

针对实施零差率后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收入锐减的实际,很多地方开始制定医疗服务收费的计划和目录,一些原来在基层不收费的项目(如挂号、诊疗、消毒、空调等项目)也开始收费了,群众对此难以理解。如果收费项目太多、标准太高,可能会抵消药品零差率带来的好处。

并非官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