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买鸡生蛋”
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的首次广东省区域医疗中心论证会上,主要是对建立粤北医疗中心的可行性进行专家论证。在论证会前,我翻阅了有关资料,其中有对公立医院资金运行状况的调查,因此发表了一篇微博:
2007年全国医院负债率30.6%。据东部沿海某经济发达省份调查,自2004年以来,医院总收支结余减少75.34%,其中医疗结余减少143%,药品结余减少17%。县级医院亏损面达40%以上,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医院为生存发展,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贷款,资产负债率达到23.9%,个别医院的负债率已达70%以上。
这篇微博也引来很多人的围观。人们以为我说的是大医院,或者看到大医院如此“辉煌”而对我的数据提出严重的质疑。人们的质疑并不奇怪,毕竟人们,包括我们当官的,对目前公立医院资金运转状况都不太了解的。贷款,不仅是大医院,一些有胆量和有能力的卫生院同样存在贷款,不同之处是银行信誉度不及县级医院和大医院!政府也不担保。所以越是小的,越是举步维艰。这种现象出现于医改新方案公布之前,所以新方案提出严格控制贷款,控制公立医院大规模发展,但是事实上又如何呢?
不瞒大家说,目前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是加大了,更加重视了,可是都是“半心半意”的,我批准你贷款,或负责还利息;我低价给你土地,或者全部免费。但是,医院依然需要贷款搞建设。当然也有很开明的地方政府,他们实现了交钥匙工程,基本实现了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提出的“建设靠政府,吃饭靠自己”的设想。
公立医院是政府办的,理所当然就应该由政府建。贷款本来就应该属于政府的行为,不应该由医院的院长来决定的。公立医院为什么要举债呢?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买鸡生蛋。在政府几乎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公立医院不贷款就难以购买机器,难以改造环境,难以吸引病人,也难以看到目前医院的“繁华”景象。目前包括高州市人民医院等被誉为先进的医院也很漂亮,他们有没有贷款呢?注意:有就有,不必掩饰!也不必忌讳,毕竟是现实。在广东省的公立医院改革指导意见里,我就强烈要求加上这样的字眼:“公立医院的所有贷款应当视为政府行为。”
贷款后的医院又如何呢?对于国企,应该说有了产品就有了出路。医院当然也是如此。但是医院所出的产品就有所不同了,它是不可“三包”的,而且是信息不对称的。我在以前的博客说了很多了,就是:抢占先机,谁先得到最先进的设备,谁就是江湖老大;如果抢不到先机,那就薄利多销,在“血腥”的红海中争夺和瓜分市场。谁拥有先进武器,谁就拥有市场!结果是:医生的无形价值被有形价值取代了,过度医疗和过度检查就产生了,最后的牺牲者就是病人!最大的获利者就是政府,因为政府节省了大量资金并投入到经济建设中,生产GDP。所以,我们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总是以“拉动内需”为由,满脑子都是GDP。
住院才有报销,医生就会尽量让病人住院,不该打的吊针都打了。目前,吊针已经是卫生院的一道风景线。
“薄利多销”、“任务到床”其实是一个错误的倾向,农村土地改革的路子不可能在医疗改革中实现,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并非官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