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指出针刺治法要先明白脏腑经络阴阳变化的规律,然后根据脉象与症状,制定虚补实泻的治法去施治,还指明了循经近刺、远刺、针刺深浅的原则。
针刺治病的道理,完全体现在“终始”中。掌握了“终始”的真正含义,再以五脏为纲纪,就可以确定阴经阳经的具体部位及不同的针法了。阴经主管五脏,阳经主管六腑。阳经吸纳四肢中运行的脉气,阴经吸纳五脏中运行的脉气。所以,采用补法针刺时,要随着脉气的去向,而用泻法时要迎着脉气的来向。只有懂得了何时迎何时随,才能调和脉气。而调和脉气的关键,就必须精通阴阳规律,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若想将这些道理传授给后世,造福百姓,就必须歃血盟誓,用虔诚的态度对待它。敬重这门学问,严格按照其中的法度行医的人,就会将其发扬光大;反之,轻视这门学问,不遵循相应法度而行医的人,必然导致其消亡。如一意孤行,不守法度,那么必定危及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后果。我谨慎地顺应天地阴阳的道理,下面就来说说“终始”的真正含义。所谓终始,就是以十二经脉为纲纪,诊察寸口和人迎两处的脉象,从而考察阴阳的虚实及平衡与否,阴阳盛衰的规律就可以掌握了。
所谓“平人”,就是没有得病的正常人。没病的人,其脉口和人迎两处的脉象,与四时的阴阳变化相协调,脉气也上下相应,回环往复,六经的脉搏既无涩结,也无不足,内在的脏气和外在的躯体,在四时交替时,都能保持协调一致,形、肉、血、气也是相称的,这就叫做“平人”。正气缺乏的病人,其脉口和人迎都存在气量短小,气血不足的状况,内脏与身体等各部分也是不合乎标准的。这种情况,表明患者阴阳都不足,如果施针时偏重于阳,那么就会耗尽阴气;如果泻导阴气,就会使阳气外脱。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给患者服用甘味的药剂,而不能饮用刺激强烈的药剂。像这种病,也不能用艾灸治疗,如果疾病尚未消退,就采用泻法,那么就会损害五藏的精气。
人迎脉大于寸口一倍的,病在足少阳胆经,又同时出现躁动症状的,病在少阳三焦经。人迎脉大于寸口两倍的,病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同时又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人迎脉大于寸口三倍的,病在足阳明胃经,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阳明大肠经。人迎脉比寸口大四倍,并且脉象又大又快的,叫“溢阳”,溢阳是因为六阳偏盛,而将阴气排斥在外,所以又称“外格”。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的,病位在足厥阴肝经,大一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位在手厥阴心包络经。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两倍的,病在足少阴肾经,同时又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少阴心经。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三倍的,病在足太阴脾经,同时又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太阴肺经。寸口脉大于人迎脉四倍,并且脉象又大又快的,叫做“溢阴”。溢阴是因为六阴极盛,而将阳气排斥在外,所以又称“内关”,内关导致阴阳隔绝,闭塞不通,因而是不治的死症。人迎与寸口两处的脉象都比平常的大四倍以上的,叫做“关格”。万一出现关格,就说明人的死期将要来临。
以上病变的施治方法分别是:人迎脉大于寸口一倍的,病在足少阳胆经,治疗时,当泻足少阴胆经,而补足厥阴肝经。采用二泻一补法,每日针刺一次,对于需要估测阴阳之气的虚实变化的,还必须对肝胆两经上的穴位进行切脉,直到脉气调和为止。人迎脉大于寸口两倍的,病在足太阳膀胱经,治疗时,当泻足太阳膀胱经,补足少阴肾经。采用二泻一补法,每两日针刺一次,对于需要估测阴阳之气的虚实变化的,还应对肾与膀胱两经上的穴位进行切脉,直至脉气调和为止。人迎脉大于寸口三倍的,病在足阳明胃经,治疗时,当泻足阳明胃经,补足太阴脾经,用二泻一补法,每日针刺二次,对于需要估测阴阳之气的虚实变化的,就取脾胃上部的穴位进行切脉,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的,是病在足厥阴肝经,治疗时,当泻足厥阴肝经,而补足少阳胆经,用二补一泻法,每日针刺一次。
对于需要估测阴阳之气的虚实变化的,应取肝胆两经的穴位进行切脉,以考察病患体内脉气的变化,直到脉气调和为止。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两倍的,是病在足少阴肾经,治疗时,当泻足少阴肾经,而补足太阳膀胱经。用二补一泻法,每两日针刺一次,对于需要估测阴阳之气的虚实变化的,应取肾与膀胱两经上的穴位进行切脉,考察病患体内脉气的变化,直到脉气调和为止。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三倍的,是病在足太阳脾经,治疗时,当泻足太阳脾经,而以补足阳明胃经,用二补一泻法,每日针刺两次,对于需要估测阴阳之气的虚实变化的,应取脾胃两经上的穴位进行切脉,直到脉气调和才能停止。
脉象病情表
每日针刺两次的原因,是因为太阴主胃,谷气丰富,所以可以每日针刺两次。人迎和寸口的脉象都比平常大三倍以上的,叫做“阴阳俱溢”。对于这种病,如果不加疏导,就会闭塞血脉,造成气血不流通,就会流传并损伤五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误用了灸法,就易引发其他疾病。
针刺的目的,是达到阴阳调和。补阴泻阳,人的声音才能清朗,才能耳聪目明;反之,如果泻阴补阳,就会导致气血衰弱,无法流通。针下得气而有了疗效,是指用了泻法后,实症能由实转虚,这种虚的脉象虽然与原来的差别不大,但已变得不那么坚实了;假如这样治疗之后,脉象仍然坚实如初,这说明病人虽然已经感觉到身体轻松、轻快,但并未消除疾病。如果虚症误用了补法,症候就会由虚转实,这种实的脉象虽然与原来相同,却比先前更坚实有力;针刺之后,如果脉象仍像以前那样大,但已不坚实,患者虽然感觉身体舒畅,但仍未去除疾病,所以应正确运用补泻的手法,以便补充正气,泻导邪气,虽不能立即除去病痛,但必然会减轻病势。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先了解十二经脉产生的病症,而后才会有步骤地施针,才能领会《终始》篇的深刻含义。所以,切记不能混淆阴阳病症,也不能颠倒虚实病症,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取穴施治。
针刺疾病,应当用三种不同的刺法,以便引导针下获得谷气流通的感觉。同时,由于邪气侵入经脉后会与正气相混合,使阴阳之气交换位置,颠倒经脉血气的正常流通顺序,使脉象的沉浮出现异常,与四时不协调,邪气就会滞留体内而任意流散,从而引发疾病的产生,必须用针刺治疗。因此,初刺使阳邪排出;再刺使阴邪排出;三刺使谷气流通而能得气,得气后就可以结束了。所谓谷气至,是指用了泻法之后,邪气被排出,有了衰退的现象;用了补法之后,正气得到补充,有了充实的现象,这就是谷气已到了。
经过施针治疗之后,邪气虽然已被消除,阴阳血气尚未完全调和,但已察觉会慢慢痊愈。所以说:“正确使用泻法,可以消退邪气;正确使用补法,可以充实正气。病痛虽然不会随着出针而立即痊愈,但必定会减轻病势。”
对于阴经过盛,而阳经虚弱的病,应该先补充阳经的正气,再泻导阴经的邪气,以调和阴经有余而阳经不足的状况。如果阴经虚弱,而阳经过盛,应该先补充阴经的正气,再泻去阳经的邪气,以调和阳经不足而阴经有余的状况。
足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三脉,都在足大拇趾与食指之间跳动,施针时,应审慎地观察此三经的虚实情况。虚症误用泻法,叫重虚,虚上加虚,病情肯定会被加重。对于这类病症,针刺时,应该先切脉,对于脉搏迅速而坚实的,应马上运用泻法治疗;而对于脉搏缓慢而虚弱的,当用补法治疗。万一误用了相反的针法,就会加重病情。三脉跳动的部位是这样的:足阳明经在足跗之上,足厥阴经在足跗之中,足少阴经在足跗之下。
背腧是背部的阳经穴位,所以对于阳经有病的人,应刺其背部的腧穴;而膺腧是胸部的阴经穴位,所以对于阴经有病的,应刺其胸部的腧穴;凡是肩膀部出现虚症的,应当取与上肢经脉相连的胸背的腧穴进行针刺。治疗重舌患者,当用铍针刺舌下的筋脉,使其排出恶血。手只能伸直而不能弯曲的,是骨病;手指只能弯曲而不能伸直的,是筋病。病在骨的当治骨,病在筋的当治筋。
用针刺的方法补泻时,必须注意:对于脉象坚实有力的,要用深刺的方法,为了尽量泄去邪气,出针后不要立即按住针孔;对于脉象虚弱无力的,要用浅刺的方法,出针时,应迅速按住针孔,以达到养护所取的经脉,并防止邪气入侵的目的。邪气来侵时,针下会有坚实紧凑而迅疾的感觉,而谷气来时,针下有舒缓柔和感。脉气充实的,应当用深刺法,向外排泄邪气;脉气虚弱的,应当用浅刺法,仅将邪气泄出而不使精气外泄,以养护经脉。用针刺各种痛症,因为疼痛病症的脉象都坚实有力,所以大多用深刺法。针刺腰以上的病,可取手太阴、手阳明二经的穴位施针;针刺腰以下的病,可取足太阴、足阳明二经的穴位施针。病在头部的,会觉得头很沉重;病在手部的,会觉得手臂很沉重;病在足部的,会觉得足很沉重。病患部位在上部的,当取下部的穴位;病患部位在下部的,当取上部的穴位。病患部位在头部的,当取足部的穴位;病患部位在足部的,当取膝腘窝部的穴位。因此,在取穴针刺时,应先找出最先发病的部位,而后才能施针。
施针的目的是为了清除邪气,调和阴阳。
名词解释
谷气至
“谷气至”,是指用了泻法之后,邪气有了衰退的现象;用了补法之后,正气有了充实的现象。病痛虽然不会随针而立即痊愈,但必定会减轻病势,高明的医生能够感应到这一点,知道病症会被治好。
春天致病的邪气,多先伤害人的毫毛;夏天致病的邪气,多先伤害人的皮肤;秋天致病的邪气,多先伤害人的肌肉;冬天致病的邪气,多先伤害人的筋骨。治疗与时令相关的病,应该因季节的变化,来决定针刺深浅的不同。针刺瘦弱的人,应按春夏所用的浅刺法;针刺肥胖的人,应按秋冬所用的深刺法。有疼痛症状的病人,多患阴症,而那些疼痛但又按压不到的疾病,也属于阴症,都应当用深刺的方法治疗。病患部位在上部的是阳症,病患部位在下部的是阴症。身体发痒的人,病在皮肤,是阳症,应采用浅刺法。
病先产生于阳经的,应当先治疗阳经,然后再治疗阴经;病先产生于阴经的,应当先治疗阴经,然后再治阳经。针刺热厥病,在进针后应当留针,以便使热脉转寒;针刺寒厥病,进针后应当留针,以便使寒脉转热。
刺治热厥病,应当“二阴一阳”;刺治寒厥病,应当“二阳一阴”。所谓二阴,是指针刺两次阴经部位;所谓一阳,是指针刺一次阳经部位。久病之人,已经被病邪侵入很深了,针刺这类疾病,必须深刺而且长时间留针,并且每隔一日还要再针刺一次。由于经脉之气是左右贯通的,因而必须先确定病邪偏盛情况,再用针刺法调和,以便清除其中的淤血。针刺的道理就是这样了。
运用针刺的方法,必须诊察病患元气盛衰和形体的强弱情况。如果形体肌肉并不消瘦,只是元气衰少而脉象又躁动的,这种脉象被称为“躁厥”,必须用“缪刺”法治疗,以确保虚散的真气得以收敛,积聚的邪气得以疏散。施针者要像在幽静的处所深居一样,用心体察病人的症状,要保持冷静的心态,闭门谢客,杜绝外界干扰,从而使自己的意志力全部集中在施针上。或用浅刺留针法,或用轻微浮刺法,用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直到针下得气为止。针刺之后,务必使阳气向内收敛,阴气往外疏散;坚持守住正气而不让其外散,审慎地抵制邪气而不让其入侵,这就是得气的迹象。
凡是针刺,必须牢记以下禁忌:行完房事不久的不可针刺,针刺后不久的不可行房事;不可给正醉酒的人针刺,已针刺的,不能紧接着就醉酒;不能给刚劳作完的人针刺,针刺后,不能过度劳累;吃饱后,不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也不能饱食;不可以给饥饿的人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能挨饿;不能给口渴的人针刺,针刺后,也不能受渴;不可以给正发怒的人针刺,针刺后,不能发怒;对于异常惊恐的人,应等其情绪稳定之后,才可施针;坐车前来就诊的病人,应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才可以针刺;从远处步行而来的人,应等待大约像走十里路所需的时间之后,才可以针刺。以上十种针刺的禁忌,是由脉气紊乱,正气外散,营卫运行失常,经脉气血不能运行于全身所造成的。如果医师此时草率施针,就会导致阳经的病侵入内脏,阴经的病传导至阳经,使邪气重新滋生。
施针的部位以及深浅选择都需要经验的积累。
针刺注意事项一:脉象
1.对于脉象坚实有力的,要用深刺的方法,为了尽量泄去邪气,出针后不要立即按住针孔。
2.对于脉象虚弱无力的,要用浅刺的方法,出针时,应迅速按住针孔,以保护脉气,防止邪气的入侵。
针刺注意事项二:季节
治疗与时令相关的病,应该因季节的变化,来决定针刺深浅的不同。
春夏
春天致病的邪气,多先伤害人的毫毛;夏天致病的邪气,多先伤害人的皮肤。所以春夏季节施针应当刺浅一些。治疗瘦弱肉薄的病人也应当浅刺。
秋冬
秋天致病的邪气,多先伤害人的肌肉;冬天致病的邪气,多先伤害人的筋骨。所以秋冬季节施针应当刺深一些。治疗肥胖肉厚的病人也应当深刺。
针刺禁忌表 施针有许多禁忌,不遵守的话对病人有害。
针炙避忌之图
摹绘图
针灸禁忌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禁刺的腧穴;二是针灸后的饮食行为禁忌等,如上表所列的;三是时、日、月忌,本图就是一幅详尽的日忌图。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关于针灸日忌的内容虽多见于古代医书,但在历代针灸处方、医案中,却鲜有依此选穴施针的。
医技粗浅的医生,对这些禁忌不加审察就直接施针,会摧残病人的身体,这种情况叫做“伐身”。会严重损害病人的正气和体力,消耗脑髓,使津液不能化生,甚至不能吸收营养成分,而最终导致其真气消亡,这就是所谓的“失气”。
太阳经脉气将绝时,病人的眼睛只能上视而不能转动,角弓反张,手足抽搐,面色苍白,皮肤没有血色,虚汗如注,不断流出,被称为“绝汗”,只要一出现绝汗,人就会很快死亡。少阳经脉其将绝时,病人会出现耳聋,全身骨节松弛,连接眼球的脉络尽绝的病症,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系绝”,如果目系绝一天,那么人也就快死亡了。太阴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出现呼吸不利,腹部胀闷,嗳气,多呕吐等症状。呕吐时由于气机上窜而导致面色发赤,倘若气机不上窜,就证明上下不通,上下不能交通会使病人面色发黑,皮毛焦枯而亡。阳明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口眼抽搐歪斜,易惊恐,胡言乱语,面色发黄,还会导致手足二阳明经出现充盛而不能正常循行的情况,从而促使病人死亡。少阴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出现面色发黑,牙龈萎缩,牙齿露出部分过长且多污垢,气脉闭塞,腹部胀满,上下不通等症而死亡。厥阴经脉气将绝之时,病人会伴随胸中闷热,咽喉干燥,尿频,心烦意乱,甚至出现舌卷,睾丸上缩等症而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