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要经脉的介绍

主要经脉的介绍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篇详尽说明了十二经脉的起止点、循行部位、发病的症候、治疗的方法。叙述了五阴经气绝的特征与防范治疗,脉络颜色的变化及其诊断疾病的方法。

本篇详尽说明了十二经脉的起止点、循行部位、发病的症候、治疗的方法。叙述了五阴经气绝的特征与防范治疗,脉络颜色的变化及其诊断疾病的方法。


雷公问黄帝说:“《禁服》篇上说:‘要掌握针刺治病的方法,必须先了解经脉,推测它在体内的运行路线,从而揣测它的长短,并懂得它在内和五脏的联系,在外与六腑相贯通的原理。’我想请您阐述其中的道理。”

黄帝说:“人在母体中发育,先生成元精,再由元精生成脑髓,然后才逐渐形成人体。其间以骨骼为支撑,以经脉做输送全身营养的管道,以筋为钢架,以肌肉做隔绝外界的防护墙,从而使皮肤变得坚实,毛发变长,人又将食物吸收到胃中,脉道也因此而被打通了,血气才得以正常运行。”雷公说:“我想听您讲讲经脉从开始至最终的循行情况。”

黄帝说:“经脉的重要性在于:可以通过观察经脉来判断人的生死,使医师正确地处理百病,帮助病患调养身体的虚实。因此,为医者不可不通晓经脉本身所蕴含的道理。

肺的经脉,为手太阴经。它起于中焦中脘部,下连大肠,向上贯通横膈膜,入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再从气管、喉咙横出自腋窝部,沿着上臂内侧,到达手少阴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后,向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经过掌后高骨的下缘,注入寸口,而后再前行至手大指掌肌肉隆起处的鱼部,并沿其边缘,从拇指尖端流出。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手腕后分出,沿着食指内侧边缘到达顶部,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这就是手太阴肺经的路线。如果手太阴肺经受外邪侵犯,就会发生以下病变:肺部胀满、剧烈咳嗽、缺盆里面疼痛,更严重的会两手抱胸、视物模糊不清,这就是臂厥病。

这是肺脏所发生的疾病,具有咳嗽,呼吸紧张,向上窜气,气短口渴,心慌意乱,胸部又闷又胀,上臂内侧前缘疼痛,手掌心发热的症状。如果手太阴肺经脉气有余时,就会出现肩背痛、出汗中风,小便频繁而量少的症状;本经气虚时,则会表现出肩背遇寒而痛,呼吸不均衡气短,小便变色等症状。

以上病症,属于经气亢盛的,当用泻法;反之,属于经气不足的,应用补法。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反之,属寒症的,用留针法。对于脉虚下陷的病症,用灸法更合适。对于那些既不属于经气亢盛,又不属于经气不足,而仅仅是经气失调的,当从本经取治。若是手太阴经气虚所引起的疾病,诊脉时可发现寸口脉要比人迎脉小;本经气盛所致的病,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

它起于中焦中脘部,下连大肠,向上贯通横膈膜,入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再从气管、喉咙横出自腋窝部,沿着上臂内侧,到达手少阴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后,向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经过掌后高骨的下缘,注入寸口,而后再前行至手大指掌肌肉隆起处的鱼部,并沿其边缘,从拇指尖端流出。

肺经与病变

外邪病症

肺部胀满、剧烈咳嗽、缺盆里面疼痛,更严重的会两手抱胸、视物模糊不清,这就是臂厥病

该经主治的病变

咳嗽,呼吸紧张,向上窜气,气短口渴,心慌意乱,胸部又闷又胀,上臂内侧前缘疼痛,手掌心发热等。

手太阴肺经歌谣

一手太阴是肺经,臂内拇侧上下循,

中府乳上数三肋,云门锁骨窝里寻,

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腹中行六寸平,

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肘上五寸擒,

尺泽肘中横纹处,孔最腕上七寸凭,

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寸口动脉行,

太渊掌后纹头是,鱼际节后散脉索,

少商穴在大指内,去指甲角韭叶明。

以上病症,属于经气亢盛的,当用泻法;反之,属于经气不足的,应用补法。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反之,属寒症的,用留针法。对于脉虚下陷的病症,用灸法更合适。

大肠的经脉,为手阳明经。这一经脉起于食指偏于大指的尖端,沿食指上缘,经过拇指、食指间的合谷穴,进入腕上拇指后两筋凹陷的阳谿穴,而后向上行走,沿着前臂上缘行至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向上至肩,出于肩胛骨与锁骨交接处的前缘,向上流出,在大椎穴会合,而后向下注入缺盆,与肺脏下的横膈膜相连,最终归属于本经所属的大肠。它的另一条支脉,从缺盆流过,经过颊部后,分成两脉进入下齿龈,而再绕至上唇,在人中穴交会,而后,其左脉向右行,右脉向左行,分别上挟于鼻孔的两侧,最后与足阳明胃经相连。

手阳明大肠经的脉气异常,就会导致颈部肿大、牙痛等。津液不足的疾病,正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所主治的,其症状是眼睛发黄、鼻塞或流鼻血、口干、咽喉肿痛,更有甚者,会出现闭气,肩前及上臂疼痛,食指疼痛而不能活动等。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有余时,在本经循行部位上会出现发热、肿痛的症状;不足时,就会引起身体怕冷、战栗。治疗以上病症时,对属于经气亢盛的,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寒症的用留针法,属热症的用疾刺法。而对于疗脉虚下陷不起的疾病,应当用灸法治疗。对于那些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不足,而只是经气失调的,就从本经取治。由手阳明大肠经引起的各种病症,如果本经经气亢盛,人迎脉会比寸口脉大三倍;本经经气虚弱,人迎脉就比寸口脉小。

胃的经脉,为足阳明经。这条经脉起于鼻孔两旁,向上行,在鼻的凹陷处相交。

再分别向旁注入足太阳经,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复环绕口唇,下交于承浆穴,然后退出,沿沿腮的下方运行,在大迎穴流出,再沿颊车穴,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穴,沿着发际上行至额颅部。另有一条支脉,由大迎穴的前方,向下至人迎穴,再沿喉咙进入缺盆,向下贯穿横膈膜,与本经所属的胃腑相连,最后与本经脾脏相接。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开始,沿乳房内侧下行,再继续向下行至脐的两侧,最后汇入阴毛两侧的气冲部。另一条支脉,从胃的下口处开始,沿腹内侧下行,下行至气冲部,与前面所讲的直行经脉相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的前缘到达髀关穴处,行至伏兔穴,下入膝盖,循胫骨前外侧直至足背部,到足中趾内侧。另一支脉,起于背部冲阳穴,从足厥阴经的外侧斜出,入足大拇趾,从大拇趾的尖端直出,最终与足太阴脾经相衔接;还有一条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后,下行至足中趾外侧。

足阳明胃经的脉气异常,会引起以下病症:出现全身战栗发冷,好像被凉水冲洗一样,频频呻吟,不停地打呵欠、伸腰,额头皮肤黑暗阴沉,且发病时怕见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发出的声音就心惊肉跳,喜欢自我封闭,常独居室内。更有甚者,会出现登高而唱,裸身而跑,腹胀肠鸣的症状,这就是“骭厥”。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主治由血所引发的疾病,如温病、汗自出、发狂、流鼻涕或鼻血、口唇生疮、咽喉疼痛、颈肿、水肿腹脾大、膝盖肿痛等,足阳明胃经沿着胸部、气冲、大腿前缘、伏兔、足胫外侧、足背等处都依次发生疼痛,直至足中趾不能屈伸等。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起于食指偏于大指的尖端,沿食指上缘,经过拇指、食指间的合谷穴,进入腕上拇指后两筋凹陷的阳谿穴,而后向上行走,沿着前臂上缘行至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向上至肩,出于肩胛骨与锁骨交接处的前缘,向上流出,在大椎穴会合,而后向下注入缺盆,与肺脏下的横膈膜相连,最终归属于本经所属的大肠。

大肠经与病变

外邪病症

1.手阳明大肠经的脉气异常,就会导致颈部肿大、牙痛等。

2.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有余时,在本经循行部位上会出现发热、肿痛的症状;不足时,就会引起身体怕冷、战栗。

该经主治的病变

津液不足的疾病,正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所主治的,其症状是眼睛发黄、鼻塞或流鼻血、口干、咽喉肿痛,更有甚者,会出现闭气,肩前及上臂疼痛,食指疼痛而不能活动等。

手阳明大肠经歌谣

二手阳明属大肠,臂前外侧须审量,

商阳食指内侧取,二间握拳节前方,

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当,

阳溪腕上两筋肉,偏历腕上三寸量,

温溜腕后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乡,

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长,

曲池屈肘纹头是,肘髎大骨外廉旁,

肘上三寸寻五里,臂臑髃下胭端详,

肩髃肩峰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藏,

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鼎上结喉旁,

禾髎水沟旁半寸,鼻旁五分是迎香。

治疗以上病症时,对属于经气亢盛的,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寒症的用留针法,属热症的用疾刺法。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外侧前缘。

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

这条经脉起于鼻孔两旁,向上行,在鼻的凹陷处相交。再分别向旁注入足太阳经,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复环绕口唇,下交于承浆穴,然后退出,沿沿腮的下方运行,在大迎穴流出,再沿颊车穴,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穴,沿着发际上行至额颅部。

胃经与病变

外邪病症

出现全身战栗发冷,好像被凉水冲洗一样,频频呻吟,不停地打呵欠、伸腰,额头皮肤黑暗阴沉,且发病时怕见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发出的声音就心惊肉跳,喜欢自我封闭,常独居室内。

该经主治的病变

汗自出、发狂、流鼻涕或鼻血、口唇生疮、咽喉疼痛、颈肿、水肿腹脾大、膝盖肿痛等。

足阳明胃经歌谣

三足阳明是胃经,起于头面向下行,

承泣眼眶边缘下,四白目下一寸匀,

巨髎鼻旁直瞳子,地仓吻旁四分零,

大迎颌前寸三陷,颊车耳下曲颊临,

下关耳前扪动脉,头维四五傍神庭,

入迎结喉旁寸五,水突迎下大筋凭,

直下气舍平天突,缺盆锁骨陷凹寻,

气户锁下一肋上,相去中行四寸评,

库房屋翳膺窗接,都隔一肋乳中停,

乳根乳下一肋处,胸部讫穴君顺明,

不容巨阙旁二寸,其下承满与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脐旁二寸平,

外陵大巨水道穴,归来气冲曲骨临,

诸穴相隔皆一寸,俱距中行二寸程,

髀关膝上交分取,伏兔膝上起肉形,

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呈,

膑外下陷是犊鼻,膝下三寸三里迎,

膝下六寸上巨虚,膝下八寸条口行,

再下一寸下巨虚,踝上八寸丰隆盈,

解溪跗上系鞋处,冲阳跗上五寸明,

陷骨庭后二寸取,次趾外侧是内庭,

厉兑次趾外甲角,四十五穴顺记清。

治疗以上病症,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属寒症的,宜用留针法。对于经气过盛的,用泻法;经气不足的,用补法。脉虚而陷下的,用灸法。

足阳明胃经的经气过盛所致的实症,表现为:胸腹部怕冷,导致胃受寒胀满。治疗以上病症,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属寒症的,宜用留针法。对于经气过盛的,用泻法;经气不足的,用补法。脉虚而陷下的,用灸法。至于既不属于经气过盛,也不属于经气不足,而只是经气失调的,应据本经而治。由足阳明经引起的病症中,若人迎脉比寸口脉小,表明其经气不足;如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则是经气亢盛。

脾的经脉,为足太阴经。此经脉起于足大拇趾末,沿足大拇趾内侧白肉处,过大拇趾根节后的核骨,向上至内踝的前缘,再至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交会于足厥阴肝经,此后再上行过膝部、大腿,直达腹内,归属到脾脏,再与胃腑相连,而后上穿横膈膜,在咽喉两侧挟行,最后与舌根相连,散布在舌下;其支脉,在胃腑分出,上隔膜,入于心,与手少阴心经相接。这就是足太阴脾经的脉络。

足太阴脾经的经气异常,会出现以下症状:舌根僵直,一进食便呕吐,腹内发胀,胃脘疼痛,常有嗳气等。在排出大便或放屁后,就会感到脘腹轻快舒服,就像没病一样。此外,全身上下均感沉重是脾经所主的脾脏病变,如饮食不下、心烦气躁,胸部作痛,舌根痛,身体沉重不能转动,大小便不通,或大便稀溏下痢,全身泛黄,失眠,坐立不安,勉强站立时,股膝内侧的经脉肿胀而怕冷,足大拇趾不能运作。治疗以上病症,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属寒症的用留针法;属经气盛的用泻法,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对于阳气内衰,脉道虚陷不起的病症,当用灸法。而对于既不属于经气过盛,也不属于经气不足,只是经气失调的,应从本经取治。在足太阴经所致的病症中,如果本经经气虚弱,寸口脉就比人迎脉小;如本经经气过盛,则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

手少阴心经的脉络,起源于心脏,由心中涌出,向下过横膈膜,联络于小肠脏腑。另一条支脉,从心系的脉络向上,沿咽喉两旁挟行,上行至目系,与眼睛内联络于脑的脉络相连;还有一直行经脉,由心中涌出,上行至肺,从腋下行出,循臂内侧的后缘,到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行至肘内,再沿着前臂内侧的后缘,到掌后小指内侧的高骨端,进入手掌内侧后缘,再沿小拇指内侧到达小指的前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这就是手太阴心经的脉络。

手少阴心经被外邪侵入,会出现头痛、喉咙干燥、口渴难忍的症状,这就是臂厥症。手少阴心经上的腧穴,主治由心脏所引发的病变。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

此经脉起于足大拇趾末,沿足大拇趾内侧白肉处,过大拇趾根节后的核骨,向上至内踝的前缘,再至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交会于足厥阴肝经,此后再上行过膝部、大腿,直达腹内,归属到脾脏,再与胃腑相连,而后上穿横膈膜,在咽喉两侧挟行,最后与舌根相连,散布在舌下。

脾经与病变

外邪病症

会出现以下症状:舌根僵直,一进食便呕吐,腹内发胀,胃脘疼痛,常有嗳气等。在排出大便或放屁后,就会感到脘腹轻快舒服,就像没病一样。

该经主治的病变

饮食不下、心烦气躁,胸部作痛,舌根痛,身体沉重不能转动,大小便不通,或大便稀溏下痢,全身泛黄,失眠,坐立不安,勉强站立时,股膝内侧的经脉肿胀而怕冷,足大拇趾不能动作。

足太阴脾经歌谣

四是脾经足太阴,下肢内侧向上循,

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节前陷中寻,

太白核骨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明,

商丘踝前陷中线,踝上三寸散阴交,

踝商六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机朝,

膝内辅下阴陵泉,血海膝髌上内廉,

箕门鱼腹大筋内,冲门耻骨上边缘,

冲上七分求府舍,再上三寸腹结连,

结上寸三大横穴,适当脐旁四寸骈,

腹哀建里旁四寸,中庭旁六食窦全,

天溪胸乡周荣上,每隔一肋陷中洇,

大包腋下方六寸,上直渊腋三寸悬。

治疗以上病症,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属寒症的用留针法;属经气盛的用泻法,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对于阳气内衰,脉道虚陷不起的病症,当用灸法。

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起源于心脏,由心中涌出,向下过横膈膜,联络于小肠脏腑。另一条支脉,从心系的脉络向上,沿咽喉两旁挟行,上行至目系,与眼睛内联络于脑的脉络相连;还有一直行经脉,由心中涌出,上行至肺,从腋下行出,循臂内侧的后缘,到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行至肘内,再沿着前臂内侧的后缘,到掌后小指内侧的高骨端,进入手掌内侧后缘,再沿小拇指内侧到达小指的前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心经与病变

外邪病症

会出现头痛、喉咙干燥、口渴难忍的症状。

该经主治的病变

主治由脉所引发的疾病,如目黄,上下臂的内侧后缘处疼痛、寒冷,掌心发热、灼痛等。

手少阴心经歌谣

五是心经手少阴,极泉腋窝动脉牵,

青灵肘上三寸览,少海肘后五分连,

灵道长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间,

阴郄去腕五分是,神门锐骨端内缘,

少府小指本节后,少中小指内侧边。

对于以上病症,反是属寒症的用留针法,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属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经气亢盛的用泻法;用灸法治疗脉虚而下陷的病症。

如目黄,上下臂的内侧后缘处疼痛、寒冷,胁肋作痛,掌心发热、灼痛等。治疗以上病症,属寒症的用留针法,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属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经气亢盛的用泻法;对于脉虚而下陷的疾病,当用灸法。而治疗既不属于经气过盛,也不属于经气不足,只是经气失调的,应从本经取治。以上各种病症中,如经气虚弱,寸口脉就比人迎脉小;如经气亢盛,则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

小肠的经脉,为手太阳经。此经脉起于手小拇指的末端,沿手外侧的后缘运行,向上至腕部,而后出于腕后小拇指侧的高骨,再沿前臂骨的下缘,从肘后内侧两筋的中间流出,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从肩后骨缝中流出,又从肩胛后绕出,在肩上部位交会并进入缺盆,深入体内与心脏相联络,而后沿食管下行,穿过横膈膜,到达胃部,最后下行联络于小肠;另一条支脉,由缺盆沿头颈向上,抵达面颊,流至眼外角,再回到耳内;还有一条支脉,由面颊别入眼眶下方到达鼻部,再至内眼角,斜行并络于颧骨,与足太阳膀胱经连接。

此处外邪侵入,就会导致下颌部肿,头颈不能转动,咽喉痛,肩痛像裂开一样,臂痛好似折断等症状。手太阳小肠经上的腧穴,主治由液所引发的疾病,如目黄,耳聋,面颊肿胀,颈、肩、肘臂后端疼痛。对于以上病症的治疗,属寒症的用留针法,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属经气过盛的用泻法,属经气缺乏的用补法;脉虚并下陷的用灸法。至于既不属于经气过盛,也不属于经气缺乏,仅是经气失调的,应从本经取治。此经受邪的病症中,如有经气亢盛,就说明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如经气虚弱,就表明人迎脉比寸口脉小。

膀胱的经脉,为足太阳经,起于眼的内角,向上经过额部,交会于头顶;它的一条支脉,由头顶至耳上角;其直行经脉,由头顶深入脑髓,而后复出,向下行至颈项后面,至沿肩胛内侧,在脊柱两旁挟行,直达腰部,再沿脊柱旁深入腹内,与肾脏相联络,最后合并于本经所属的膀胱腑。

另有一条支脉,从左右肩胛骨各自分出,向下穿过肩胛骨,再沿脊柱两侧,下行至髀枢部,而后沿大腿外侧后缘,继续下行,在膝弯内会合,然后通过小腿肚,从外踝骨后方流出,沿着京骨,流至小趾外侧的尖端,最后与足少阴肾经相接还有一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侧下行,穿过臀部,直入膝部的胭窝中。这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异常的,会出现以下症状:气上冲,头痛,眼球疼痛得好像要脱出,颈项好像被牵拔似的僵硬疼痛,脊柱和腰部疼痛,就像折断了一样,髋关节无法屈曲,膝胭部麻木,如同被捆扎一般,小腿肚疼痛欲裂,这是患了踝厥病。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主治由于筋的异常所引发的疾病,如疟疾、痔疮、癫病、狂病、囟与颈项疼痛,鼻流清涕或出血,目黄、流泪,项、背、腰、尾骶、胭、踹脚都疼痛,足小拇趾僵直无法活动。治疗以上病症,用疾刺法治疗热症,用留针法治疗寒症;应用泻法治疗经气亢盛,用补法治疗经气不足;用灸法治疗脉虚而下陷的疾病。对于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缺乏,而是经气失调的,要从本经取治。若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就是本经经气亢盛;若人迎脉比寸口脉小,则经气虚弱。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路线

此经脉起于手小拇指的末端,沿手外侧的后缘运行,向上至腕部,而后出于腕后小拇指侧的高骨,再沿前臂骨的下缘,从肘后内侧两筋的中间流出,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从肩后骨缝中流出,又从肩胛后绕出,在肩上部位交会并进入缺盆,深入体内与心脏相联络,而后沿食管下行,穿过横膈膜,到达胃部,最后下行联络于小肠。

小肠经与病变

外邪病症

此处外邪侵入,就会导致下颌部肿,头颈不能转动,咽喉痛,肩痛像裂开一样,臂痛好似折断等症状。

该经主治的病变

主治由液所引发的疾病,如目黄,耳聋,面颊肿胀,颈、肩、肘臂后端疼痛。

手太阳小肠经歌谣

六小肠经手太阳,臂外后缘尺内详,

少泽小指外甲角,前谷泽后节前扬,

后浴握拳节后取,腕骨腕前骨陷当,

阳谷锐骨下陷取,养老转手髁空藏,

支正腕后上丘寸,小海肘内纹头襄,

肩贞胛下两筋解,臑俞臑后骨下方。

天宗大骨下陷取,秉风胛上骨边量,

曲垣胛上曲胛陷,陶道傍三外俞章,

大椎旁二中俞穴,天窗扶后大筋厢,

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髎面颊下廉乡,

听宫二穴归何处,耳小瓣前陷中央。

对于以上病症的治疗,属寒症的用留针法,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属经气过盛的用泻法,属经气缺乏的用补法;脉虚并下陷的用灸法。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

起于眼的内角,向上经过额部,交会于头顶;它的一条支脉,由头顶至耳上角;其直行经脉,由头顶深入脑髓,而后复出,向下行至颈项后面,至沿肩胛内侧,在脊柱两旁挟行,直达腰部,再沿脊柱旁深入腹内,与肾脏相联络,最后合并于本经所属的膀胱腑。

膀胱经与病变

外邪病症

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异常的,会出现以下症状:气上冲,头痛,眼球疼痛得好像要脱出,颈项好像被牵拔似的僵硬疼痛,脊柱和腰部疼痛,就像折断了一样,髋关节无法屈曲,膝胭部麻木,如同被捆扎一般,小腿肚疼痛欲裂。

该经主治的病变

由于筋的异常所引发的疾病,如疟疾、痔疮、癫病、狂病、颈项疼痛,鼻流清涕或出血,目黄、流泪,项、背、腰、尾骶、脚都疼痛,足小拇趾僵直无法活动。

足太阳膀胱经歌谣

七足太阳膀胱经,目内眦是晴明,

眉头陷中攒竹取,眉冲直上傍神庭,

曲差庭旁一寸半,五处直后上星平,

承光通天络却穴,后行俱是寸半程,

玉枕脑产旁寸三,入发三寸枕骨凭,

天柱项后大筋外,再下脊旁寸半循。

第一大抒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

心五督六膈俞七,九肝十胆仔细寻,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

气海十五大肠六,七八关元小肠分,

十九膀胱廿中膂,廿一椎旁白环生,

上次中下四髎穴,荐骨两旁骨陷盈,

尾骨之旁会阴穴,第二侧线再细详,

以下夹脊开三寸,二三附分魄户当,

四椎膏盲神堂五,六譩膈关藏,  

第九魂门阳纲十,十一意舍二胃仓,

十三盲门四志室,十九胞盲廿秩边。

承扶臀下横纹取,殷门扶下六寸当,

委阳腘窝沿外侧,浮郄委阳一寸上,

委中膝腘纹中处,纹下二寸寻合阳,

承筋合下腓肠中,承山分肉藏,  

飞扬外踝上七寸,跗阳踝上三寸量,

昆仑外踝骨后陷,仆参跟下骨陷方,

踝下五分申脉是,墟后申前金门乡,

大骨外侧寻京骨,小趾本节束骨良,

通谷节前陷中好,至阴小趾不角巧,

六十七穴分三段,头后中外穴第找。

治疗以上病症,用疾刺法治疗热症,用留针法治疗寒症;应用泻法治疗经气亢盛,用补法治疗经气不足;用灸法治疗脉虚而下陷的疾病。

肾的经脉,为足少阴经,发源于足小拇趾下,斜行至足心部,从内踝前大骨的然谷穴流出,沿足内踝骨的后方下行,注入足跟,再上至小腿肚内侧,从胭窝内侧流出,上行至股部内侧后缘,贯穿脊柱,归属于肾脏,与膀胱腑相联络。另一条直行的经脉,由肾脏向上行,穿过肝和横膈膜,到达肺脏内,再沿喉咙上行,最终归于舌根部;其支脉,从肺脏出发,与心脏相联络,而后注入胸内,与手厥阴经相连接。

足少阴肾经异常,就会出现:虽然饥饿但却不想进食,容颜憔悴。面色黝黑而无光泽,喘息有喝声,咳唾带血,视物模糊,腹鸣如鼓,心绪不定,就好像被饥饿所困扰一样,坐下去就想站起,气虚不足,因而会时常心生恐惧,病发时,患者极度紧张畏惧,就好像有人来逮捕他似的,这被称为骨厥病。

足少阴肾经上的腧穴,主治肾脏所引生的疾病,如舌干、口热、咽喉肿,气息上窜,喉咙干燥疼痛,心痛、心烦、下痢、黄疸,脊股内侧后疼痛,脚软寒冷,身体疲倦、嗜睡,足心发热疼痛等。治疗以上病症,寒症的用留针法,热症的用疾刺法;属经气缺乏的用补法,属经气过盛的用泻法;宜用灸法治疗脉虚而下陷的疾病。对于那些既不属于经气过盛,也不属于经气缺乏,只是经气失调的,要从本经取治。用灸法治疗时,要让患者多吃生肉和营养丰富的食物,还要令病患散披着头发,拄着粗大的拐杖,足穿重履散步。如寸口脉比人迎脉小,就是经气虚弱;若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就是本经经气亢盛。

心包经脉,是手厥阴的经络。它缘起于胸中,从心包络出发,向下穿过膈膜,而后依次经过并联络胸腹的上中下三部分;另有一条支脉,从胸中出发,横出于胁下,当腋中下三寸处上行到腋窝,再沿着上臂内侧下行,从手太阴经与手少阴经的中间进入肘中,然后沿前臂两筋之间进入掌中,经中指到尖端。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内沿无名指直达尖端,与手少阳经相连接。

手厥阴心包络经上的腧穴,主治由脉所引发的疾病,如心痛、心烦、掌心发热等。对于以上病症,反是属寒症的用留针法,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属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经气亢盛的用泻法;用灸法治疗脉虚而下陷的病症。对于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不足,而是经气失调的,要从本经取治。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的,是本经经气亢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小,是本经经气虚弱。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后缘。

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

发源于足小拇趾下,斜行至足心部,从内踝前大骨的然谷穴流出,沿足内踝骨的后方下行,注入足跟,再上至小腿肚内侧,从胭窝内侧流出,上行至股部内侧后缘,贯穿脊柱,归属于肾脏,与膀胱腑相联络。另一条直行的经脉,由肾脏向上行,穿过肝和横膈膜,到达肺脏内,再沿喉咙上行,最终归于舌根部。

肾经与病变

外邪病症

虽然饥饿但却不想进食,容颜憔悴。面色黝黑而无光泽,喘息有喝声,咳嗽带血,视物模糊,腹鸣如鼓,心绪不定,就好像被饥饿所困扰一样,坐下去就想站起,气虚不足,因而会时常心生恐惧,病发时,患者极度紧张畏惧,就好像有人来逮捕他似的。

该经主治的病变

舌干、口热、咽喉肿,气息上窜,喉咙干燥疼痛,心痛、心烦、下痢、黄疸,脊股内侧后疼痛,脚软寒冷,身体疲倦、嗜睡,足心发热疼痛等。

足太阴肾经歌谣

八足少阴肾经属,内侧后缘足走腹,

足心凹陷是涌泉,大骨之下取然谷,

太溪内踝后陷中,照海踝下四分逐,

水泉跟下内侧边,大钟溪泉踵筋间,

复溜踝上二寸取,交信溜前五分骈,

踝上五寸寻筑宾,阴骨溪内两筋安,

上从中行开半寸,横骨平取曲骨沿,

大赫气穴并四满,中注盲俞亦相牵,

商曲又凭下腕取,后关阳都通谷言,

幽门适当巨阙侧,诸穴相距一寸连,

再从中行开二寸,六穴均在肋间隙,

步廊却近中庭中,神风灵墟神藏兼,

或中俞府平璇玑,相隔一肋仔细研。

治疗以上病症,寒症的用留针法,热症的用疾刺法;属经气缺乏的用补法,属经气过盛的用泻法;宜用灸法治疗脉虚而下陷的疾病。

三焦的经脉,为手少阳经,它从无名指的指端出发,并沿无名指的外侧上行,经过手背,行至手腕,并从前臂外侧两骨的中间流出,向上穿过肘部,沿着上臂外侧到达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后,入缺盆,分布在两乳之间的膻中穴,与心包络相连,再向下穿过横膈膜,依次归属于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膻中上行,出于缺盆,绕过颈项,连接到耳后,直出于耳上角,再环曲下行,绕颊部到眼眶下。

它的另一条支脉,由耳后进入耳中,再出耳前,经客主人穴前,与上条支脉会合于面颊,再通过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手少阳三焦经异常,会出现:耳聋、失聪、喉咙肿痛、喉痹。手少阳三焦经上的腧穴,主治由气所引发的疾病,如眼外角痛,颊痛,汗自出,耳后、肩、上臂、臂、肘的外缘等处疼痛,无名指不能活动等。

这些病症,属寒症的用留针法,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属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于经气亢盛的用泻法;对于脉虚而陷下的病症,宜用灸法。对于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不足,而只是经气失调的疾病,应从本经取治。由本经所致的各种病症中,如经气虚弱,则人迎脉比寸口脉小;如经气亢盛,则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

胆的经脉,为足少阳经,起于眼下角,上至头角,再向下至耳后,沿着颈部,流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再行至肩上,而后交叉到手少阳三焦经后,进入缺盆;其支脉,由耳后进入耳内,再流出,行至耳前,最终到达眼外角的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由眼外角分出,向下行至大迎穴处,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行至眼眶下部,再从颊车下行至颈,与前一支脉在缺盆相会合,而后下行到胸中,穿过横膈膜,再与本经互为表里的肝脏相联络,同时,与胆腑相连接,此后再沿胁部之中,经过气冲,绕过阴毛,横入大眶环跳部;它的直行经脉,由缺盆往下,向腋部行走,再沿胸部经过季肋,与前一条支脉在大腿的环跳部会合,再大腿外侧,下至膝外,下入外辅骨之前,然后一直向下注入外踝上骨的凹陷处,又在外踝前涌出,而后沿着足背,入足小拇趾与无名趾中间;另一支脉,由足背别行而出,进入足之大趾与次趾的骨缝,到足大趾外侧的前端,再回环,穿过足大趾的爪甲后的毫毛部分,与足厥阴经相接。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路线

它缘起于胸中,从心包络出发,向下穿过膈膜,而后依次经过并联络胸腹的上中下三部分;另有一条支脉,从胸中出发,横出于胁下,当腋中下三寸处上行到腋窝,再沿着上臂内侧下行,从手太阴经与手少阴经的中间进入肘中,然后沿前臂两筋之间进入掌中,经中指到尖端。

心包经与病变

外邪病症

腋部肿,胸肋胀满,心动过速,面赤,眼黄等。

该经主治的病变

1.手厥阴心包络经上的腧穴,主治由脉所引发的疾病,如心痛、心烦、掌心发热等。

2.对于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不足,而是经气失调的,要从本经取治。

手厥阴心包经歌谣

九心包经手厥阴,臂内中线诸穴匀。

天池乳后旁一寸,天泉腋下二寸循,

曲泽肘内横纹上,郄门去腕五寸寻,

间使腕后方三寸,内关掌后二寸停。

掌后横纹大陵在,两骨之间陷中扪,

劳宫屈指掌心取,中指末端中冲生。

对于以上病症,反是属寒症的用留针法,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属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经气亢盛的用泻法;用灸法治疗脉虚而下陷的病症。

此处若有外邪侵入,就会出现时常叹息,口中苦,胸肋疼痛,身体僵直,甚至面色发灰黯淡,肌肤没有光泽,足外侧发热等症状,这被称为阳厥。

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主治由骨所引发的病症,如额角、眼外角、下颌疼痛,缺盆中又肿又痛,腋下肿胀,颈腋部淋巴结结核,出汗,寒战,疟疾,胸、胁、脾、膝等部位的外侧,直到胫骨、绝骨、外踝前以及诸关节都痛,足无名趾无法伸展。对于以上病症的治疗,属于寒症的用留针法,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属于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于经气亢盛应用泻法;用灸法治疗脉虚而陷下的疾病。对于那些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不足,而只是经气失调的,可从本经取治。如果人迎脉反比寸口脉小,是本经经气虚弱;若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就是本经经气亢盛。

肝的经脉,为足厥阴经,它起源于足大趾趾甲后方的毫毛的边缘,上沿足背,到达内踝前一寸,至踝骨上八寸,交会于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至膝盖弯曲处的内侧,又沿大腿的内侧,进入阴毛中,而后再环绕阴器上至小腹,在胃的两旁挟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肝脏,而后再与本经相表里的胆腑相联络,向上穿过横膈膜,散布于胁肋部,再沿喉咙后侧,进入鼻后孔;再上行,与眼球联络于脑的脉络相联系,再与督脉在头顶的百会穴相合;另一条支脉,由肝脏别出,过横膈膜,再向上行,注入肺脏,与手太阴肺经相接;还有一支脉,从眼球联络于脑的脉络处别出,向下,至面颊部内侧,在口唇内侧回环。

如果足厥阴肝经的经气异常,就会出现:身体僵硬,腹痛,男子会阴囊肿大,妇女则小腹肿胀,面色灰暗,容颜憔悴,咽喉发干。足厥阴肝经上的腧穴,主治由肝脏所引发的疾病,如胸闷气满,呕吐气逆,腹泻,小肠坠入阴囊并时上时下,遗尿或小便不通等。给上述病症进行治疗时,对属于寒症的用留针法,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属于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于经气亢盛的用泻法;那些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不足,而是经气失调的,可从本经取治。寸口脉比人迎脉小,是本经经气虚弱;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是本经经气亢盛。

如果手太阴肺经的经气断绝,就会使人皮毛焦枯。那是因为手太阴肺经是主行气,以滋养皮毛的,所以,如果其经气不顺畅,就会使人皮毛憔悴,这就是津液耗损的表现,津液耗损会伤害肌肤的表层,从而使指甲干枯,如果毛发脱落,就表明气已经断绝了。这种病症,每到丙日就变得笃重,而每逢丁日就会致人死亡。这是因为,肺在五行中属金,丙丁属火,火能胜金的缘故。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线

它从无名指的指端出发,并沿无名指的外侧上行,经过手背,行至手腕,并从前臂外侧两骨的中间流出,向上穿过肘部,沿着上臂外侧到达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后,入缺盆,分布在两乳之间的膻中穴,与心包络相连,再向下穿过横膈膜,依次归属于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膻中上行,出于缺盆,绕过颈项,连接到耳后,直出于耳上角,再环曲下行,绕颊部到眼眶下。

三焦经与病变

外邪病症

手少阳三焦经异常,会出现:耳聋、失聪、喉咙肿痛、喉痹。

该经主治的病变

主治由气所引发的疾病,如眼外角痛,颊痛,汗自出,耳后、肩、上臂、肘的外缘等处疼痛,无名指不能活动等。

手少阳三焦经歌谣

十手少阳属三焦,臂外中线头侧绕,

关冲无名指甲外,液门节前指缝邀,

中渚液门上一寸,阳池腕表横纹遭,

腕后二寸取外关,支沟腕后三寸安,

会宗沟外横纹遭,三阳络在四寸间,

肘前三寸称四渎,肘后一寸天井酌,

肘后二寸清冷渊,渊臑之间取消泺,

臑会肩端下三寸,肩髃后一肩髎寻,

天髎肩井后一寸,天牖容后完下扪,

耳重后陷翳风讨,契脉耳后青络找,

颅息亦在青络上,角孙耳上法际标,

耳门耳前缺陷处,和髎耳前锐发交,

欲和丝竹空何在,眼眶外缘上眉稍。

这些病症,属寒症的用留针法,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属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于经气亢盛的用泻法;对于脉虚而陷下的病症,宜用灸法。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

起于眼下角,上至头角,再向下至耳后,沿着颈部,流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再行至肩上,而后交叉到手少阳三焦经后,进入缺盆;其支脉,由耳后进入耳内,再流出,行至耳前,最终到达眼外角的后方。

胆经与病变

外邪病症

若有外邪侵入,就会出现时常叹息,口中苦,胸肋疼痛,身体僵直,甚至面色发灰黯淡,肌肤没有光泽,足外侧发热等症状,这被称为阳厥。

该经主治的病变

主治由骨所引发的病症,如额角、眼外角、下颌疼痛,缺盆中又肿又痛,腋下肿胀,出汗,寒战,疟疾,胸、胁、脾、膝等部位的外侧,直到胫骨、绝骨、外踝前以及诸关节都痛,足无名趾无法伸展。

足少阳胆经歌谣

十一胆经足少阳,从头走足行身旁。

外眦五分瞳子髎,听会耳前珠陷详,

上关上行一寸是,内斜曲角颔厌当,

悬颅悬厘近头维,相距半寸君勿忘。

曲鬓耳前发际标,入发寸半率谷交,

天冲率后斜五分,浮白冲下一寸绕,

窍阴穴在枕骨上,完骨耳后发际好。

本神神庭三寸旁,阳白眉上一寸量,

入发五分头临泣,庭维之间取之良。

目窗正营及承灵,相距寸半脑空绍,

风池耳后发际陷,颅底筋外有陷凹。

肩井缺盆上寸半,渊腋腋下三寸从,

辄筋腋前横一寸,日月乳下三肋逢。

京门十二肋骨端,带脉髂上腰间现,

五枢髂上上棘前,略下五分维道见,

居髎维后斜三寸,环跳枢髃陷中间,

风市垂手中指等,中渎膝上丘寸陈,

阳关陵上膝髌外,腓骨头前阳陵泉,

阳交外踝上七寸,外丘踝上七寸云,

二穴相平堪比较,交前丘后距五分,

光明踝五阳辅四,踝上三寸悬钟寻,

踝前陷中丘墟闻,临泣四趾本节扪,

临下五分地五会,本节之前侠溪匀,

四趾外端足窍阴,四十四穴仔细吟。

对于以上病症的治疗,属于寒症的用留针法,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属于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于经气亢盛应用泻法;用灸法治疗脉虚而陷下的疾病。

如果手少阴心经的脉气衰竭,它的脉道运行就不通畅。脉道运行不通畅,血液就不会在全身上下循环,血不循环,就会导致头发干枯,面部黑瘦没有光泽,这就证明血脉已经先死了。这种病症,逢壬日会笃重,每逢癸日就会致人死亡。这是由心在五行中属火,壬癸属水,水能胜火所造成的。

如果足太阴脾经的脉气衰竭,经脉就不能滋养润泽肌肉。唇舌又是肌肉的根本,经脉不能滋养肌肉,就会使肌肉松弛,从而导致舌体萎缩、人中部肿胀;而人中部肿胀,会导致口唇外翻,口唇外翻就是肌肉先死的表现。这种病症,逢甲日会变得危重,逢乙日会致人死亡。这是由脾在五行中属土,而甲乙属木,木能胜土所造成的。

如果足少阴肾经的脉气衰竭,就会出现骨骼枯槁的病象。因为足少阴肾经是属于冬的气脉,循行于人体内部而濡润骨髓。如果骨髓得不到濡养,就会使肌肉与骨相分离,从而使肌肉松软短缩而不能依附于骨骼;骨骼和肌肉不相依附,肌肉就会变得松软;肌肉松软萎缩,就会使牙齿变长并积满污垢,头发失去光泽;头发黯淡无光,则说明骨骼已经先行衰败。这种病症,逢戊日生病笃重,到了第二天己日便会使人死亡。这是因为肾在五行中属水,戊己属土,而土能胜水的缘故。

如果足厥阴肝经的脉气衰竭,就会使筋脉挛急。这是因为足厥阴经是属于肝脏的经脉,肝主筋,肝与筋相配合。经筋聚合在阴器,并向上与舌根相联系。如果足厥阴肝经的经气衰竭,就会使筋拘急;筋急就牵引卵、阴囊上缩。所以,口唇发青,舌头上卷,卵及阴囊收缩,就是筋先衰竭致死的征兆。

这种病症,逢庚日生病就危重,逢辛日便会致人死亡。这是因为肝在五行中属木,庚辛属金,而金能胜木的缘故。

如果五脏的阴经脉气都衰竭了,就会转变眼球内连于脑的络脉的官能,从而使目睛上翻,目晕眩,这是神志先死亡的表现;神志既然败绝,那么人最多会在一天半内死亡。若六腑阳经的脉气都衰竭了,就会使阴阳分离,而阴阳分离,则皮肤腠理松弛,精气外泄,就必然出现大如串珠、凝而不流的绝汗。倘若早上出现这种症状,则当夜必死;在夜间出现,则次日早上必死。

十二经脉,都是隐伏在体内而通行于骨肉之间的,由于其在身体内潜行,所以往往深不可视。只有足太阴脾经在经过外踝之上的部位,无所隐蔽。凡是浮于浅表而经常可以看到的,都是络脉。在手足六经的络脉中,以阳明、少阳二经较大,分别起于手的五指之间,向上合于肘中。饮酒的人,卫气行于皮肤,先充溢于络脉,使络脉满盛。在卫气平均之后,营气才会满盛,从而使经脉充盛。如果经脉突然充盛,就表明有邪气留在经脉之中,邪气聚而不动,就可以化热;如果络脉不显坚实,就说明邪气已深陷在经脉中,并且经气已虚空,这种情况非同一般。于是也就可知道是哪条经脉受邪而发生异常了。

此经脉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中线和侧胸腹。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

起源于足大趾趾甲后方的毫毛的边缘,上沿足背,到达内踝前一寸,至踝骨上八寸,交会于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至膝盖弯曲处的内侧,又沿大腿的内侧,进入阴毛中,而后再环绕阴器上至小腹,在胃的两旁挟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肝脏,而后再与本经相表里的胆腑相联络,向上穿过横膈膜,散布于胁肋部,再沿喉咙后侧,进入鼻后孔;再上行,与眼球联络于脑的脉络相联系,再与督脉在头顶的百会穴相合。

肝经与病变

外邪病症

如果足厥阴肝经的经气异常,就会出现:身体僵硬,腹痛,男子会阴囊肿大,妇女则小腹肿胀,面色灰暗,容颜憔悴,咽喉发干。

该经主治的病变

足厥阴肝经上的腧穴,主治由肝脏所引发的疾病,如胸闷气满,呕吐气逆,腹泻,遗尿或小便不通等。

足少阳胆经歌谣

十二肝经足厥阴,前内侧线穴细分,

大敦拇趾三分处,行间大次趾缝寻,

太冲本节后寸半,踝前一寸中封停,

踝上五寸蠡沟是,中都踝上七寸循,

膝关犊鼻下二寸,曲泉曲膝尽横纹,

阴包膝上方四寸,五里股里内动脉,

阴廉恰在鼠蹊下,急脉阴旁二五真,

十一胁端章门是,乳下二肋寻期门。

上述病症进行治疗时,对属于寒症的用留针法,属热症的用疾刺法;属于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于经气亢盛的用泻法。

雷公问:“怎样才能知道经脉和络脉的差异呢?”黄帝说:“因为经脉在通常情况下是看不到的,它有了虚实变化的情况,可以从气口脉诊察得知,所以,凡是能看到的,都是络脉。”雷公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

黄帝说:“所有的络脉,都不经过大的骨节之间,因此在行走到大骨节部位时,络脉只能在经脉所不到的间隙出入。从皮表出来之后,越过大关节,然后与皮肤的浮络相会合。所以为各络脉进行针灸时,必须刺中它的血脉聚结处。如果血聚很多,即使血没有聚结,也应该急刺,从而泻去邪气,放出淤血。如果把淤血留在体内,就会导致麻木之症。

凡是察看络脉病变,如络脉色青,就是寒邪产生的疼痛;如络脉色赤,就是热症。胃里有寒,则手鱼部的络脉多呈现青色;胃里有热,那么鱼际部的络脉就会出现赤色。

如鱼际部络脉出现黑色,则表明病人患有久治不愈的痹病。如果同时呈现赤、黑、青三色,则是寒热错染的病症。针刺治疗寒热病时,应多刺血络,且隔日一刺,直至泻尽淤血,同时,还要审察病症的虚实。如络脉色青而脉象短小,是气虚症,其气甚少的,若用泻法治疗,就会使病人心中烦乱,不能自持而跌倒,以致不能言语。对这种病人,应赶快将他扶起坐下,再施以急救。

手太阴肺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列缺穴。它起于手腕上的分肉之间,与手太阴经经脉并行,直入手掌内侧,散布于手的鱼际处。如此络脉发生实症病变,腕上的高骨和手掌就会出现发热的症状;如果发生虚症,就会打呵欠,小便失禁或尿频。对于以上病症的治疗,可取腕后一寸半的列缺穴进行针刺。本络由此另出,与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相联系。

手少阴心经的别出络脉,起点处叫通里穴。它起于腕上一寸处分出,别出而向上行,沿本经进入心中,然后再向上联系于舌根,并连属于目系。如果通里穴发生实症病变,胸膈就会支撑不舒;是虚症的,就不能言语。对于这种病症的治疗,应取腕后一寸的通里穴。这条脉络是手少阴联络于手太阳小肠经的主要通道。

手厥阴心包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内关穴。它起于腕上二寸处,由两筋中间别出,并沿本经经脉向上运行,系于心包络,与心系相联络。如内关穴发生病变,属实症的,会出现心痛症状;属虚症的,会有心烦意乱的现象。治疗这些疾病,应取腕上二寸处两筋间的内关穴。

手太阳小肠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支正穴。它起于腕上五寸处,入内注于手少阴经心经;其一条别出络脉,向上过肘部,联络于肩腢穴处。倘若支正穴发生病变,是实症的,会出现骨节弛缓的症状,且肘部麻痹不能转侧;是虚症的,会生赘疣,小的就像手指间的痂疥一样。治疗这些疾病,应取本经的支正穴针治之。

手阳明大肠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偏历穴。它起于腕上三寸处,别行注入手太阳经。

其别出脉络,沿臂上肩腢,再上行至曲颊,而后斜行至牙根部;还有一别出脉络,向上行入耳中,与主要脉络相会合。如果发生病变,是实症的,会出现龋齿、耳聋的病变;是虚症的,就会牙齿发冷,膈间闭塞不通。治疗以上疾病,应取治本经别出的路穴、偏历穴。

手少阳三焦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外关穴。它缘起于腕上二寸处,向外绕行于臂部,向上行注于胸中,与心包经相会合。如果本经络病变,是实症的,会出现肘关节拘挛的症状;是虚症的,肘关节会有弛缓不收的情况。治疗以上疾病,应取治本经别出的外关穴进行治疗。

足太阳膀胱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飞扬。它起于外踝上七寸处,分行入足少阴肾经。如果飞扬穴发生病变,是实症的,就会出现头背部疼痛,鼻塞不通的症状;是虚症的,会鼻流清涕或出鼻血。治疗以上疾病,应取治本经别出的飞扬穴。

足少阳胆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光明穴。它起于外踝上五寸处,别行入足厥阴肝经的经络,下络于足背。如光明穴发生病变,是实症的,会出现厥逆症状;是虚症的,就会下肢痿软无力,不能行走,坐而不能站立。治疗以上疾病,应取治本经别出的光明穴。

足阳明胃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丰隆穴。它起于外踝上八寸处,别行入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它的别出之脉,向上而行,沿着胫骨的外缘,上行而与头项相联络,在此处与其他诸经的经气相会合,下绕络于咽喉。如本经络发生病变,其病气就会上逆,进而导致喉中肿胀闭塞,突然失音。在各种病情中,属于实症的,会神志失常,癫狂发作;属虚症的,会导致两足弛缓不收,小腿肌肉枯萎。治疗以上疾病,应取治本经别出的丰隆穴。

足太阴脾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公孙穴。它起于足大趾节后一寸处,分别进入足阳明胃经的经络。它的一条别行脉,上行后入腹络于肠胃。如本经络病变,就会出现厥气上逆,从而导致霍乱。是实症的,腹中痛如刀割一般;是虚症的,就会腹胀如鼓。治疗以上疾病,应取治本经别出的公孙穴。

足少阴肾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大钟穴。它起于内踝之后,围绕足跟,流至足外踝侧,再别行进入足太阳膀胱经。其别出络,与本经向上的经脉相合并,行于心包络下,然后向外贯穿于腰脊之间。如本经络发生病变,会出现气逆烦闷的症状。是实症的,大小便不通;是虚症的,则会腰痛。治疗以上疾病,应取治本经的络穴大钟。

足厥阴肝经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蠡沟穴。它起于内踝上五寸处,分别进入足少阳胆经的络脉;它的一条别行脉络,经过胫部,向上行至睾丸处,在阴茎处聚集。如果蠡沟穴发生病变,则经气上逆,从而导致睾丸肿大,突发疝痛。是实症的,则阴茎易于勃起;是虚症的,阴部奇痒。治疗以上疾病,应取治本经别出的蠡沟穴。

任脉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尾翳穴。它起于鸠尾骨尖下,此穴下行,散于腹部。如本经络发生病变,是实症的,会感到腹部皮肤疼痛;是虚症的,会感到腹部皮肤作痒。治疗以上疾病,应取治本经别出的尾翳穴。

督脉的别出络脉,其起点为长强穴。沿此穴挟脊上行到颈部,散步在头顶之上,又向下行于肩胛两旁,别行进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并深入贯穿脊膂。此经络发病时,是实症的,会出现脊柱强直而不能俯仰的症状;是虚症的,头部沉重。如果摇动患者头顶部,就会判断出挟脊之脉是否有病,应取治本经的长强穴进行治疗。

足太阴脾经别出的最大脉络,是大包穴。它起源于渊腋穴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胁部。本经络发病时,是实症的,全身疼痛;是虚症的,全身关节松缓无力。这条络脉包藏所有经络的血,如有淤血,应取治本经别出的大包穴。

以上十五络脉,属实症的,则血会壅塞于脉中而明显可见,属虚症的,则脉络下陷而不易见。如果不易观察到脉络,就应该在络脉的上下诸穴中寻找。因为每个人的经脉不同,所以络脉也有差异。”

主要经脉还有一些别出络脉,也可以治疗相关疾病。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清乾隆 佚名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

此图是手绘十四经穴图中的一张,十四经穴图实际上是一种以表现经穴为主,兼及经络内容的综合图。十四经穴图如果按传承关系分,主要可分为《十四经发挥》系统、《针灸聚英》系统和《类经图翼》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