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寒热病的治疗

寒热病的治疗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篇说明了寒热病和骨痹等病症的治疗方法,并说明了四时针刺取穴的常识,指出身体五个重要部位患痈疽病的不良后果,并说明了误用针刺的危险。由肌肉所引发的寒热病,会导致肌肉疼痛,毛发干枯,唇舌干燥,汗不得出。治疗这种疾病,当取三阴经用补法针刺。两颌鼓动,畏寒战栗,汗不得出,胸脘烦闷,腹部胀满,表明其肺气不足,治疗这种病症,当取手太阴肺经。

本篇说明了寒热病和骨痹等病症的治疗方法,并说明了四时针刺取穴的常识,指出身体五个重要部位患痈疽病的不良后果,并说明了误用针刺的危险。


由皮肤所产生的寒热病,肌肤疼痛以至于不能睡在席上,毛发枯燥,鼻内发干,汗液流不出,治疗这种疾病,应取足太阳经的络穴,并补手太阴经的大钟穴进行治疗。由肌肉所引发的寒热病,会导致肌肉疼痛,毛发干枯,唇舌干燥,汗不得出。治疗这种疾病,当取足太阳经在下肢的络穴刺治,以释放淤血,再补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以求达到出汗的效果。在骨骼上的寒热病,表现为:病人大汗不止,烦躁不安,如果牙齿尚未枯槁,当取足少阴大腿内侧的络穴大钟,如果牙齿枯槁,就是死症。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骨厥病。患有骨痹病的,周身关节不能自由活动,并疼痛,心中烦乱,汗流浃背。治疗这种疾病,当取三阴经用补法针刺。如果身体被金属刮伤,出血甚多,又受到了风寒,心中会有高处跌落感,四肢懈怠无力,这叫做“体惰”,对这种疾病进行治疗时,取腹脐下的三结交处施针。“三结交”就是足阳明、足太阴在脐下三寸相交的部位,它叫做关元穴。患有厥痹症的人,腹中有厥逆之气上逆,治疗这种疾病,应取阴经或阳经的络穴施针,但必须诊断出哪一条经脉是主要病位,用泻法治阳经,用补法治阴经。

颈两旁的动脉是人迎脉,属于足阳明经,位置在婴筋之前。婴筋面是手阳明经的穴位,叫扶突穴。其次是足少阳经的穴位,叫做天牖穴。再次是足太阳经的穴位,叫做天柱穴。腋窝下的动脉,是手太阴经的腧穴,叫做天府穴。如果阳邪气上逆,就会导致胸中满闷,呼吸不利,应取人迎穴针刺;对于突然失音,喉舌强硬的疾病,当取扶突穴,并针刺舌根,以便出血;对于突然耳聋,经气蒙蔽,耳失聪,目不能视物的,应取天牖穴进行治疗;如果眩晕、拘挛、癫痫、足软支撑不住身体,应取天柱穴;突然又热又渴,腹中有气上逆,就表明肝肺二经有邪火相互搏击,以致血逆行,从而使口鼻出血,应取天府穴进行治疗。在以上五个穴位中,天牖穴居中,其他四穴聚拢在其周围,因而称为天牖五部,也就是天牖等五个穴位所主治的疾病。

手阳明大肠经从颧部进入,向下遍络于齿龈的一支,叫做大迎穴,因而,如果下齿龋痛,应取大迎穴治疗。对于手臂害怕寒冷的,用补法治疗,手臂不怕寒的,就用泻法。足太阳膀胱经从颧部进入,向上而后遍络于齿龈的一支,为角孙穴,因而,治疗上齿龋痛,应取角孙穴及鼻和颧骨前面的穴位,刚发病的时候,如果脉气虚空,就要用补法,反之,脉气充盛,则用泻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取鼻外侧的穴位治疗。

足阳明经脉挟鼻的两侧而进入面部的,叫做悬颅穴。此脉下行的属于口,上行的进入眼睛深处,因此如果该处有病变,应取悬颅穴施治。其手法是实症用泻法,虚症用补法。如果方法运用相反,就会加重病情。足太阳经通过颈部进入脑部,直接连属到眼睛深处,叫做目系。若头目疼痛,可在项中两筋间取玉枕穴进行治疗。此脉入脑后,分别而行。阴阳二跷脉,阴阳交会,阳入于阴,阴出于阳,在眼的内角相交会。如果阴气偏盛,两目就闭合,如果阳气偏盛,两目就会张开。热厥症,当取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肝经进行治疗。寒厥症,当取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针刺,施针时都应该留针。出现口角流涎,舌纵缓不收,胸脘烦闷症状的,表明肾阴不足,当针刺足少阴肾经。两颌鼓动,畏寒战栗,汗不得出,胸脘烦闷,腹部胀满,表明其肺气不足,治疗这种病症,当取手太阴肺经。针刺时,属于实症的,应祛除其邪气,属于虚症的,应补养其正气。

寒热病有三种类型,分别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① 皮寒热

病症为不能睡在席上,毛发枯燥,鼻内发干,汗液流不出来。

治疗方法为取足太阳经的络穴,并取手太阴经的大钟穴进行治疗。

② 骨寒热

病症为大汗不止,烦躁不安。

治疗方法为取足少阴经大腿内侧的络穴大钟治疗。

③ 肌寒热

病症为肌肉疼痛,毛发干枯,唇舌干燥,汗不得出。

治疗方法为取足太阳经在下肢的络穴刺治,以释放淤血,再补足太阴脾经的穴位。

四季针刺的规律是:春季刺络脉;夏季刺分肉与腠理间;秋季刺口;冬季刺经脉。一年四季施针的规律,应与时令特征相适应、相协调。治疗皮肤的病,刺络脉间的穴位;治肌肉的病,刺分腠间的穴位;治筋脉的病,刺气口的穴位;治骨髓和五脏诸病,刺经脉的腧穴。

人身体的五个重要部位:其一是大腿前方的伏兔部;其二是小腿肚部;其三是背部督脉部;其四是背的五脏腧穴所在的部位;其五是项部督脉经部。此五部患痈疽的,是死症。

痈疽之类的病,如果发生于手臂,可先针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使其出汗,汗出热散,病可得除;病从头面开始发生,可先针刺项间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汗出而愈;如果是从足胫部发生的,应先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汗出而愈。手太阴经的穴位可以发汗,足阳明经的诸穴也可发汗。因此,如果取阴经而发汗过多的,可取阳经穴位来止汗;针刺阳经而发汗过多的,可取阴经穴位来止汗。

误用针刺的危害有:刺中病邪而留针不去,致使病人精气外泄;尚未刺中病邪就立即出针,使邪气留于体中。前者会加重病情而使身体孱弱,后者则能引起痈疡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