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指出应根据经气厥逆所致病症病位的不同,来选取不同的经脉治疗。
经气上逆的病变,脊柱两侧作痛,上达头项,头部沉重,目不视物,腰脊强直,可针刺足太阳经委中穴的脉络,直至出血。经气上逆的病变,胸中满闷,面部浮肿,口唇肿胀而流涎,突然的说话困难、甚至不能言语的,是由足阳明胃经病变所引发的疾病,应取足阳明胃的穴位以治。经气上逆的病变,邪气上逆于喉部,从而致使不能说话,手脚冰冷、大便不通的,是由足少阴肾经所引发的病变,应取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以治。经气上逆的病变,腹部膨胀,弹之有声,寒气滞留于内,大小便不利的,是由足少阴脾经所导致的病变,应取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以治。
凡是咽喉干燥,口中干燥而有唾液如胶的,是足少阴肾经所引发的病变,应取足少阴经的穴位以治。凡是膝关节疼痛的,可取犊鼻穴,以圆利针以治之,出针后,稍停片刻再刺。因为圆利针的针身大如牛尾的长毛,所以非常适合治疗膝关节疼痛。
凡是咽喉肿痛阻塞,不能言语的,应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如尚能言语的,应刺治手阳明大肠经。患有疟疾,口不渴,隔日发作一次的,应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如口渴,且每日发作的,应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
牙齿疼痛,不怕食用冷食的,可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如怕冷食,则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耳聋而不疼痛的,应针刺足少阳经的腧穴;耳聋并且疼痛的,应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鼻出血不止,并有黑色积血流出的,应针治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出血不多但有血块的,应针治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如果血流仍不止,可在手太阳小肠经的腕骨穴施针;再不止的,应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针刺,直至出血。腰痛,兼有热感,应针刺足厥阴肝经的腧穴;若疼痛部位发凉,应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腧穴;腰痛且内热气喘的,当针刺足少阴肾经腧穴,并在委中穴附近的血络处放血;腰痛不能前后俯仰的,应取足少阳胆经的腧穴进行针刺。如果易怒而不思饮食,话少而声音小的,应针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如果容易发怒,话多且声音大的,应针刺足少阳胆经的腧穴。
根据病症的不同来选择治疗穴位。
《针灸全书》针灸方图
明万历刊本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
如果病人腹部胀满,大便不利,腹部膨胀,腹中烦闷并影响胸部及咽喉,以致气喘时呼呼作响的,当针刺足少阴肾经的腧穴。腹部胀满,消化不良,肠鸣有声,大便不利的,应针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针灸全书》针灸方图
明万历刊本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
如果咽喉肿痛,不能言语的,应针刺足阴明胃经的腧穴;如尚能言语的,应刺治手阳明大肠经。
如果腮部作痛,应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和下巴上血脉旺盛之处,刺之使出血。项部疼痛而不能俯仰的,应在足太阳经的腧穴针刺;对于项疼而不能左右顾视的,应针刺手太阳经的腧穴。小腹部膨胀,有气上逆,自胃脘以至于心中,身体时冷时热,小便又不利的,应针刺足厥阴经的腧穴。腹部胀满,大便不利,腹部膨胀,腹中烦闷并影响胸部及咽喉,以致气喘时呼呼作响的,当针刺足少阴肾经的腧穴。腹部胀满,消化不良,肠鸣有声,大便不利的,应针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心痛并牵引腰背作痛,欲呕吐的,应针刺足少阴经的腧穴。心痛并伴随腹部胀满,大便不畅的,应针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心痛牵引背部作痛,妨碍正常呼吸的,应取足少阴肾经的腧穴进行针刺;如症状不见好转,再针刺手少阳三焦经的腧穴。心痛并伴随气短,呼吸困难的,应取手太阴肺经的腧穴进行治疗。对于心痛病,可以针刺脊椎第九节下的腧穴,先按揉该穴位,针刺之后,再揉按,可立刻止痛;如仍不止,可此处上行寻取与本病有关的穴位针刺,可以立即止痛。
下巴疼痛的,刺足阳明胃经的颊车穴,直至出血,可立即止痛,如痛不止,再按压本经人迎穴,便可立即止痛。对于腹痛的病症,可针刺脐部左右的天枢穴,刺后再用手按压该处,则可立即止痛;如痛仍不止,再针刺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刺后用手按压针孔,便可立即止痛。对于气逆上冲的病症,可针刺胸前足阳明胃经的膺窗穴或屋翳穴,以及胸下的动脉处。治疗四肢痿软无力而寒冷的痿厥病,应先将患者的四肢绑缚起来,等他有烦闷感时立即解开,每天这样做两次。假若病人起初不感觉烦闷,那么到了十天就会有烦闷感,如此重复不间断,直到病好为止。治疗呃逆之症,可用草茎刺激鼻孔,使其打喷嚏,喷嚏被打出后,呃逆就会停止;或者屏住呼吸,待呃逆上冲时,迅速吸气以迎其逆气,使引而下行,呃逆就可停止;或使呃逆者突然受惊,也能达到治愈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