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胀病的治疗

胀病的治疗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帝说:“五脏六腑在胸腔、腹腔之内,就像宝贝被深藏在匣子中一样,各存在于不同的部位,名字虽不同,但却共属一个部位,其功能又各异,我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本篇阐述了胀病的病因和病机,根据脏腑所出现的兼症来区分五脏六腑不同类型的胀病。


黄帝说:“患有胀病时,寸口脉的脉象是怎样的?”

岐伯说:“脉洪大而坚实并涩滞的,就是胀病的脉象。”

黄帝说:“怎样区别五脏胀病和六腑胀病呢?”

岐伯说:“病在阴分的是五脏的胀病,病在阳分的是六腑的胀病。”

黄帝说:“人患胀病时气机异常,那么病在血脉中,还是在脏腑内?”

岐伯说:“脏病与血脉、脏、腑三者都有很深的关系,但并不是胀病的部位。”

黄帝说:“我想听闻胀病所产生的部位。”

岐伯说:“胀病都产生在脏腑外,由于其向内压迫脏腑,向外充斥胸胁,使皮肤发胀,因而叫做胀病。”

黄帝说:“五脏六腑在胸腔、腹腔之内,就像宝贝被深藏在匣子中一样,各存在于不同的部位,名字虽不同,但却共属一个部位,其功能又各异,我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岐伯说:“胸廓、腹廓,是脏腑的外廓;膻中是心脏的宫城;胃是容纳水谷的大仓库;咽喉和小肠,是传送五谷的通路;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五窍,是胃肠道的门户,廉泉、玉英,是津液运行的路径。所以,五脏六腑都有固定的位置和界限,并且它们的症状也各不相同。营气本在脉中循行,如果卫气逆行到脉中,就会导致脉胀;如果卫气和经脉一同在分肉之间运行,就会引起肤胀。治疗这种病症,应针刺足三里穴,用泻法治之。若病邪近并且稍轻的,针泻一次就可以了;若如果病邪远而严重的,应针泻三次。不论虚症,还是实症,关键在于快速地

黄帝内经全集灵枢用泻法去邪。”

黄帝说:“我想听听胀病的症状。”

岐伯说:“心胀的症状,是心烦短气,坐卧不安;肺胀的症状,是胸中虚满并伴随着咳嗽;肝胀的症状,是胁下胀满而疼痛,牵引小腹疼痛;脾脏的症状,是呃逆呕吐,四肢烦扰闷脉,身体沉重而不能穿衣,不能安然入睡;肾胀的症状,是腹中胀满,并牵引背部闭闷不畅,腰髀部疼痛。六腑中胃胀的症状,是腹部胀满,胃腔作痛,鼻中有焦臭的气味,不思饮食,大便困难;大肠胀的症状,是肠鸣而作痛,可以听到濯濯声,若在冬季再受寒邪侵犯,就会飧泄;小肠胀的症状,是小腹胀满,牵引腰部疼痛;膀胱胀的症状,是小腹胀满而气机闭塞,小便不通;三焦胀的症状,是气充斥于皮肤,轻浮空虚;胆胀的症状,是胁下疼痛胀满,口中发苦,经常叹息。以上这些胀病,在产生和治疗都有相同的规律,只要把握了营卫气血运行逆顺的情况,运用恰当的针刺方法,就能使疾病痊愈。如果虚症反用泻法,实症反用补法,就会使心神不能内守安定,邪气扰乱正气,真气动摇,这是庸医所致,是折人性命。如果用补法治疗虚症,用泻法治疗实症,就能使神气内守,而后逐步填塞空虚之处,这样的人才被称为高明的医生。”

黄帝说:“胀病是怎样产生的?其根源是什么?”

岐伯说:“人体内的卫气,在正常情况下,常随血脉在分肉之间循行,其运行顺序有逆顺的差别,阴阳相随,与自然的规律相协调。五脏之气循环往复,四时更迭也遵循相应的次序,使得水谷得以正常地化生精微。如果阴阳失调,气厥于下,则营卫不能正常循行,从而凝滞,导致寒气上逆,正邪两气相搏,就会形成胀病。”

黄帝说:“很好!怎样才能去除其中的疑惑呢?”

岐伯说:“结合人体的真气,认真考察血脉、脏、腑三者的症状,就可以解惑了。”黄帝说:“讲得太好了!”

黄帝问岐伯道:“《胀论》篇中说过,胀病刚刚产生之时,不管虚实,都用泻法针刺,离病位较近的针刺一次,离病位较远的针刺三次。而有的胀病,在针刺三次后仍不见减轻,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治疗这种疾病,必须将针深入到肌肉的空隙,刺中气穴内,因而,针刺一次或三次,就可使胀病痊愈。如果未刺中气穴,就会使经脉之气不能畅行,邪气仍然集聚在内。倘若随意刺中皮肉,就会使卫气更加逆乱,导致阴阳营卫之气相互排斥。对于胀病而言,应用针刺泻法治疗,反而不用的,会导致逆气不能下行。对于针刺三次后气仍不下行的,必须调换其他的穴位进行刺治,使上逆之气得以下行,这样就可消除胀病。如果胀病还没被消除,就要再次更换针刺穴位,直至疾病痊愈。对于慢性胀病,一定要仔细审察其症状,当泻的用泻法,当补的就用补法,如同用槌击鼓,必有响声,胀病哪有不退的道理?”

胀病的原因是:如果阴阳失调,气厥于下,则营卫不能正常循行,从而产生凝滞,导致寒气上逆,正邪两气相搏,就会形成胀病。其根本原因则是营卫之气不能正常运行。

脉胀与肤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