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胖瘦对针刺的影响

胖瘦对针刺的影响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岐伯说:“对于血清而气行滑利的人,如用疚泻治疗,就会耗竭其真气。”

本篇论述了针刺疗法必须根据人体的黑白、胖瘦、老幼等情况决定针刺的深浅,以及留针用针的要领。


黄帝问岐伯说:“通过您对针道的讲解后,我已经深刻地理解了很多要领,并运用您所传授的方法治疗疾病,全都手到病除,并未出现病邪顽滞不去的情况。您的学问是通过勤学好问得来的,还是通过缜密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得来的?”岐伯说:“圣人所作的针刺,上合乎天文地理,下合乎人事,所以必然有明确的法度,应该成为人们遵循的原则,成为推理的公式,以流传于后世。正如同匠人不能丢掉尺寸去揣度长度,不能抛弃绳墨去取定平直,工人不能丢弃圆规去绘制圆形,也不能离开矩尺而画出方形一样。只有掌握这些要领,并在实践中正确运用,才能顺应自然,教导人们使用简易的方法,以便衡量逆顺的常规。”

黄帝说:“您能讲讲怎样才能顺应自然吗?”岐伯说:“比如从深处决堤放水,不必花费很多力气,就能使水流尽;沿着地下空洞开挖地道,则很容易就能打通直行的大道。通过以上比喻,就可以说明人体气机的滑涩,血液的清浊,经气运行的逆顺了。”

黄帝说:“人的肤色、体型、年龄各不相同,在针刺时有一定的度数吗?”岐伯回答说:“凡是年轻体壮的人,其气血充盛、皮肤坚固,因感邪而病,在治疗时,应采用深刺留针法。而对于肩腋宽阔,项部肌肉瘦薄,皮肤粗厚而色黑,口唇肥厚,血液色深而浓稠,气行涩而迟滞,性格好胜而勇于进取的人,针刺时,就宜采用深刺留针法,并应适当增加针刺的次数。”黄帝说:“怎样针刺瘦人呢?”岐伯回答说:“瘦人的皮肤薄而色淡,肌肉消瘦,口唇薄,声音小,血液清稀而气滑利,气血易损,针刺时,宜采用浅刺快出针法治疗。”

黄帝说:“怎样针刺一般人呢?”岐伯说:“要通过辨别皮肤的黑白,分别进行调治。但对于端良敦厚,气血调和的人,针刺治疗时就不能违反常规。”

黄帝说:“针刺年轻力壮、骨骼坚固的人又该怎样呢?”岐伯说:“在这类人中,如果其肌肉坚实、关节舒缓而有力,说明其气行涩滞,血液浓浊,宜采用深刺留针法,并可适当增加针刺的次数;如果性情好动,则其行气滑利,血液色清,就宜采用浅刺且快出针法进行治疗。”

黄帝说:“怎样针刺婴儿呢?”岐伯说:“婴儿的肌肉柔脆,血少气弱,宜用毫针并采用浅刺法施治,且出针要快,一天可针刺两次。”黄帝说:“怎样针刺‘临深决水’的情况呢?”岐伯说:“对于血清而气行滑利的人,如用疚泻治疗,就会耗竭其真气。”黄帝说:“‘循掘决冲’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对于血清而气行涩滞的人,只有用疾泻的刺法,才可疏通其经脉。”

黄帝说:“经脉循行的逆顺是怎样的?”岐伯说:“手三阴经由心脏循行到手;手三阳经由手循行到头部;足三阳经由头循行到足;足三阴经由足循行到胸腹部。”

黄帝说:“只有少阴之脉是下行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并非如此。冲脉,是五脏六腑气血汇聚的地方,五脏六腑都要禀受它的供养。冲脉的上行部分出于咽后壁的后鼻道,渗透于阳经,灌注于经气中;其下行部分,注入足少阴肾经的大络,从气街穴浮出,沿着大腿内侧下行,入胭窝中,在胫骨的深部伏行,再下至内踝后跟骨上缘而别行;下行的另一支,与足少阴经脉并行,渗入三阴经;行于前面的分支,在跟骨结节的上缘伏行并浮出,再向下沿行,沿足背进入足大拇趾间,渗透于该部的诸络脉,从而濡养肌肉。因此,如果该脉的别络有淤结,就会使足背动脉不跳动,引发气厥逆而足胫畏寒。”

黄帝说:“怎样才能诊察出经气的顺逆呢?”岐伯说:“先问诊,再用手切其跗阳脉,若不是厥逆,那么该处必有脉跳动,就可据此辨明经脉的逆顺情况。”

黄帝说:“这些道理对于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来说,真是窘迫啊!圣人的道理,就像日月照耀大地一样,无微不至。如果不是您,又有谁能将其中的道理讲解得如此清晰呢?”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针法。

肥壮的人

肥壮的人,其气血充盛,皮肤坚固,应采用深刺留针法,并应适当增加针刺的次数。

瘦弱的人

瘦人的皮肤薄,肤色淡,肌肉消瘦,口唇薄,声音小,血液清稀而气滑利,气血易损,针刺时,宜采用浅刺快出针法治疗。

喜静的人

年轻力壮的人,如果稳重不好动,说明气涩血浊,宜采用深刺留针法,并可适当增加针刺的次数。

好动的人

年轻力壮的人,如果活泼好动,则气滑血清,就宜采用浅刺且快出针法进行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