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诊脉的技巧

诊脉的技巧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雷公虔诚地斋戒独宿了三天,然后对黄帝说:“恳请您今天中午为我进行盟誓礼。”黄帝便与他一同进入斋室,割臂歃血盟誓。于是黄帝用左手握着雷公的手,用右手传授给雷公,并说:“慎重啊,慎重!我现在就传授给你。”

本篇指出治病时先外刺六腑,审查卫气,根据虚实进行调治,从而诊断疾病,切诊上以人迎、气口的脉象为主。


雷公向黄帝问道:“承蒙您传授《九针》六十篇以后,我从早到晚地努力学习,已达到了韦编三绝的程度,从前看过的竹简,如今虽有了尘垢,但我还阅读背诵不止。尽管如此,我还尚未完全理解其中的奥秘。我在《外揣》篇中读到,‘浑束为一’,但是并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九针的道理,既然已经大到无外,小到无内,其范围大小无穷尽,世间的道理没有比它更高,也没有比它更深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总结呢?更何况人的才智有高有低,见识有浅有薄,即使很勤奋地学习,也未必能领悟其中的道理,恐怕会将这门学问失传,也就不能让子孙后代世代传承,因此,如何才能由博返约呢?”

黄帝说:“你问得很好!先师再三告诫,禁止轻易传授给不劳而获、不思进取、私相传授的人,如有人想得到这门大道,就必须割臂歃血盟誓。如果你想得到它,何不至诚地斋戒呢?”

雷公再拜说:“我愿意照您说的去做。”于是雷公虔诚地斋戒独宿了三天,然后对黄帝说:“恳请您今天中午为我进行盟誓礼。”黄帝便与他一同进入斋室,割臂歃血盟誓。

黄帝亲自祝告说:“今日正午歃血传授大道,如有违背,必将遭受宰殃。”

雷公再次跪拜说:“我接受盟誓。”于是黄帝用左手握着雷公的手,用右手传授给雷公,并说:“慎重啊,慎重!我现在就传授给你。”

黄帝继续说:“针刺前,必须先熟悉经脉,因为它是全身气血的通道,还要知道经脉的长度及气血数量。针刺时,内可刺五脏所属的经脉,外可刺六腑所属的经脉。还要观察卫气的正常与否,因为卫气是百病产生的根源。只有调和虚实,补泻得当,才能阻止虚实之病的恶化。若病在血络,就用刺络法泻其血络,以求散去邪血,病情就会好转。”

雷公说:“这些我都明白了,但还是不知其要点。”

黄帝说:“归纳医学理论,就像捆扎袋子一样,如口袋满了而不扎紧,袋内的东西就会漏出来。学习了医学原理之后而不会归纳,就不能提纲挈领,更不用说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了。”

雷公说:“恳请您为像我这样才智低下的人,在尚未完全掌握这门大道之前归纳其要点!”

黄帝说:“尚未完全掌握医学理论和方法就进行归纳的人,只能成为普通医生,而不能成为天下的师表。”

雷公说:“我只知道成为普通医生所应掌握的内容。”

黄帝说:“寸口脉主在内的五脏,人迎脉主在外的六腑。两者内外相应,往来不息,其搏动就像牵引绳索一样。但春夏阳气盛,人迎脉略盛大一些;秋冬阴气盛,寸口脉略盛大一些,以上就是平常人的脉象。

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大一倍的,说明病在足少阳经;大一倍且躁动不安的,说明病在手少阳经。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大二倍的,说明病在足太阳经;大二倍且躁动不安的,说明病在手太阳经。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大三倍的,表明病在足阳明经;大三倍且躁动不安的,说明病在手阳明经。如人迎脉的脉象盛大,则为热症;脉象虚,则为寒症;脉象紧,则患痛痹;出现代脉的,则说明病情时轻时重。治疗时,脉盛的用泻法,脉虚的则用补法。脉紧而疼痛的,针刺分肉之间的腧穴;出现代脉的,针刺血络并放血,同时要服用药物;脉虚而陷下的用灸法;脉不盛不虚的,是正经的病,应取治于有病的脏器,这叫做‘经刺’。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大四倍,且脉跳迅速的,是‘溢阳’脉。溢阳是阳气被阴气排斥于外的现象,是不治的死症。除以上情况外,还必须审察疾病的整个过程,辨明疾病的寒热属性,以检查五脏六腑的病变。

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的,说明病在足厥阴经,大一倍且躁动不安的,说明病在手厥阴经;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二倍的,说明病在足少阴经;大二倍且躁动不安的,说明病在手少阴经;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的,说明病在足太阴经;大三倍且躁动不安的,说明病在手太阴经。寸口脉盛大,就会出现胀满、寒滞中焦、食不消化等症;脉虚的,就会出现内热、大便如糜、少气、小便色黄等症;脉紧的,就会出现痛痹的症状;脉代的,会时痛时止。治疗时,脉盛的用泻法,脉虚的用补法,脉紧的先针刺而后用灸法,脉代的先刺血络泻去邪气,再配合药物治疗。脉虚陷不起的只能采用灸法。脉象虚陷,是因为有血淤积在脉内,有寒气深入血,血受寒而凝滞,宜用灸法以散寒;脉象不盛不虚的本经自病,应取本经穴位治疗。寸口脉比人迎脉大四倍的,叫做‘内关’,是由于阳气过盛,不能与阴气相交而外越所造成的。如果内关脉象大而且迅速,属于死症而不能救治。必须详查疾病的本末及其寒热差别,才能更好地医治。

只有通晓经脉的运行和输注道理,才能进一步传授针灸治病的大法。《大述》说:‘脉盛的用泻法;脉虚的用补法;脉紧的则并用灸法、刺法及汤药;脉虚陷不起的只用灸法;脉不盛不虚的,则取本经针刺。’所谓‘经治’,就是既可采用汤药、也可以采用灸法、针刺。脉急促的采用导引法。脉粗大而无力的,要静调,不强用力,避免劳累过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