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阐述了“气为上膈”和“虫为下膈”的成因,同时也说明了治疗方法,针刺应该温针以祛其寒,再配合调理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黄帝说:“气机郁结所形成的食物入胃后即吐的上膈证,我已经知道了。但因为虫积在下形成的下膈证,食后一天才吐出,我不解其意,请您详细地谈谈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由于喜怒无常、饮食不加节制、寒温不调合,而使寒汁流注于肠中,寒汁流于肠就会使寄生虫感到寒冷,虫受寒就会积聚不动,潜伏在下脘部,从而引起肠胃扩张,卫气不能营运,邪气独存于体内。人进食时,寄生虫也上行觅食,从而使下脘部空虚,邪气就乘虚侵袭,形成积聚,天长日久,就形成内痈,内痈会导致肠道狭窄,传化不利。所以经过一天的时间,仍会吐出。痈肿发生在下脘内的,痈的部位较深;痈肿发生在下脘外的,痈的部位较浮浅,会使在痈的部位上的皮肤发热。”
黄帝说:“怎样针刺治疗这一病证呢?”
岐伯说:“用手轻按痈肿部,注意痈肿的大小和发展的动向。先在痈肿周边浅刺,在进针后逐渐加深力度,如此反复而不能超过三次。再观察痈肿病位的沉浮,以确定针刺的深浅。行针刺后,必须进行热熨,促使热气进入痈肿深处,迫使邪气日益衰退,痈肿就会消散。在治疗的同时,还应加以适当的护理,做到清心寡欲,心平气和,再服用咸苦的药物,以软坚化积,使食物得以消化。”
治疗方法
1 用手轻按痈肿部,注意痈肿的大小和发展的动向。
2 先在痈肿周边浅刺,进针后逐渐加大力度,如此反复而不能超过三次。
3 观察痈肿病位的沉浮,以确定针刺的深浅。
4 针刺后,必须进行热熨。
5 治疗的同时,还应加以适当的护理,服用咸苦的药物。
主要穴位与其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