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前急救的原则
院前急救总的目的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实施救治应遵循以下原则。
1.阻断环境伤害 院前急救处在医院外的各种环境中,有些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在不安全的现场。因此,实施现场救护前应先进行现场环境评估,尽可能脱离险区现场,必要时排险后再实施救护。
2.先救命,后救伤 先复苏后固定,先止血后包扎,先重伤后轻伤,先救治后护送。先进行生命体征的紧急维护,后处理不危及生命的伤病。当大批伤员出现时,在有限的时间、人力、物力情况下,应在遵循先重后轻原则的同时,重点抢救有可能存活的伤员。在缺乏抢救用品时,要机动灵活地寻找代用品,就地取材,获得抢救时机。对危重症病员,先进行现场初步的紧急处理后,方可在严密的医疗监护下转运至医院。保留肢体,防止感染,避免和减少伤残。
3.急救与呼救并重 在遇到成批伤病员时,又有多人在现场的情况下,要紧张而镇定地进行分工,使救护与呼救同时进行,以尽快争取到急救外援。如只有一人的情况下应先施救,后在短时间内进行电话呼救。
4.搬运与医护的一致性 过去在搬运患者时,搬运与医护、监护工作有不协调的现象,搬运由交通部门负责,途中医护由卫生部门来协助,由于配合不当,加上车辆严重颠簸等情况,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再损伤甚至死亡。德国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交通事故的伤亡情况,其中2/3是因现场急救和转运不及时、不恰当所致。因此,应创造条件使急救和搬运合二为一,医护和搬运应在任务要求一致、协调步调一致的情况下进行。
5.加强途中监护 在转运患者的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持续进行抢救性护理工作,如吸氧、输液、注射药物及其他必要的护理措施。要求紧密衔接、前后一致,防止前后重复、遗漏和其他差错,确保现场急救措施完善。
6.详细记录 及时、准确地填写各种医疗文件,使前后医疗急救有章可循,并妥善保管,做好交接工作,对生命体征和护理措施做详细记录。
拓展链接
先进国家现已大大加强了院前急救和运送工作,如美国目前伤员的运送,从接到呼救信号到送往医院所需的时间只有37min左右,大大降低了病死率。急救者越早接近患者,受伤后急救时间越短,伤患者的存活率就越高。最佳急救期为伤后12h内;较佳急救期为伤后24h内;延期急救期为伤后24h以后。
(二)院前急救的意义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是整个体系的最前沿阵地,也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生突发意外及灾难事故时,院前急救能够缩短反应时间,以快速、有效的应变能力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评估病情并快速安全地分流和转送,稳定病情,维持伤病员的基本生命体征,挽救患者的生命,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降低各种并发症以及意外伤害事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院前急救服务系统是否完善和健全,是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急救医疗反应能力和急救医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