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某一区域脑组织因局灶性缺血而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绝大多数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由于某种诱因使颅内小动脉管腔痉挛,血流量降低,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经脑血管自动调节及侧支循环建立等,缺血短期内即得到纠正,24h内可完全恢复。
2.发病机制 ①微栓子栓塞:主要是颈内动脉起始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源性栓子大多数造成脑栓塞)因血小板等沉积而形成血栓,破碎脱落成栓子,可致远端动脉阻塞而致局灶脑组织缺血;②血流动力学异常:在动脉狭窄基础上,因血压、心排血量等变化而诱发脑组织缺血;③颈部动脉受压:椎动脉因动脉硬化或先天性纡曲,当头颈过伸或向一侧转动时,可在颈椎横突孔处受压而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
(二)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询问患者有无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颈椎病等;发病前有无血压明显升高或过低、有无急速头部转动等情况。
2.身体状况 TIA好发生于50-70岁,男多于女,常突然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和体征,24h内完全恢复。症状有反复性(少者2~3次,多者达数十次或数百次)、短暂性(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为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和刻板性(每次发作症状、体征基本相同)特点。
(1)颈内动脉系统症状:较常见,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对侧面部轻瘫及偏身感觉减退。病变侧一过性黑矇是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优势半球缺血时可有失语。
(2)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以眩晕及平衡障碍最为常见,特征性症状为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遗忘和双眼视力障碍。可同时出现吞咽困难、呛咳、声嘶、共济失调、复视等。
3.心理状况 患者常因突然发病或反复发作而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部分患者因缺乏相关知识而麻痹大意,护理人员要正确评估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做好心理护理。
4.实验室其他检查 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查可发现血黏度增高;颈椎X线检查可除外椎动脉有无压迫。脑血管造影等可发现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等情况。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可发现局部脑灌注量减少程度及缺血部位;EEG、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
(三)救护措施
TIA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对短时间内反复发作的病例应采取有效治疗,防止脑梗死发生。
1.救治要点
(1)病因治疗:病因明确者应该针对病因治疗,如控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颈椎病等危险因素,消除微栓子来源和血流动力学障碍。
(2)药物治疗:①抗血小板聚集:可选用阿司匹林75~325mg/d,不能耐受可选噻氯匹定0.25g/d或氯吡格雷,75mg/d,长期服用。②钙离子拮抗药:尼莫地平20~40mg或桂利嗪25mg,每天3次或氟桂利嗪5~10mg,每天1次。③其他药物:可选用右旋糖酐-40静脉滴注,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中药制剂如丹参片等亦可选用。
2.护理要点 发作时卧床休息,对频繁发作者尽量减少独处时间,避免发生意外;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如阿司匹林宜饭后服,并注意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征象;应用盐酸噻氯匹定应定期监测血象;做好病情观察,频繁发作的患者应注意每次发作的持续、间隔时间以及伴随症状,警惕完全性脑卒中发生。
3.心理护理 TIA频繁发作,患者常有紧张、焦虑等,医护人员对患者做全面细致的评估,耐心讲解TIA及其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疾病的转归,从而解除紧张、焦虑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配合有效的治疗。
4.健康教育 向患者说明积极治疗病因、避免危险因素的重要性;介绍吸烟、酗酒对TIA的危害,告诫患者TIA是脑梗死的先兆,积极治疗TIA是预防脑梗死、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指导患者坚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并定期复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