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1 军人营区传染病消毒防控
营区是官兵们进行训练和生活的场所,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加上人群较密集,因此暴发传染病的概率较大,因此平时应该安排相关人员对营区进行定期定点消毒。
一般来说,营区消毒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0.7.1.1 营区室内消毒
对人群密集场所室内消毒时,主要采用擦拭及喷洒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用250mg/L含氯消毒液,对室内物表、地面、卫生间擦拭消毒,每日3~4次。
10.7.1.2 营区室外消毒
室外消毒重点为隔离区与清洁区、半污染区之间通道的消毒。主要采用喷洒消毒、擦拭消毒。可以用含氯消毒液1000mg/L擦拭室外的地面、门把手、水龙头等公用物品。室外空气可以用含氯消毒液1000mg/L喷洒消毒。
10.7.2 军人营区呼吸道传染病重点督察项目
对营区的呼吸道传染病进行督察,可以掌握了解传染病的具体情况,然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最终达到消灭呼吸道传染病的目的。一般来说,营区的督察重点包括:
10.7.2.1 医务人员
(1)健康状况:相关人员必须仔细检查医务人员有无发热状况,如有发热是否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及就诊。
(2)医学防护:①重点督察医务人员是否按照正确的佩戴方法使用口罩,口罩使用完后是否按照流程进行消毒;②督察医务人员是否在进行诊疗前后洗手,是否使用肥皂洗手或用酒精消毒双手;③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时是否按要求穿脱隔离服。
10.7.2.2 医生接诊情况
相关人员必须督察医生是否对发热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史问诊,及时排查呼吸道传染病,科学隔离疑似患者,接诊病例统计等。
10.7.2.3 实验室工作人员防护
加强临床实验室人员管理,监督实验室工作人员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进行操作,防止传染性疾病从实验室向外传播,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10.7.2.4 督察发热病区、隔离病区
(1)发热病例督察:发现发热病例主动做排查,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初步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排查是否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如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进行病例检测确诊,上报有关部门。
(2)疑似和确诊患者隔离区督察:①确诊患者同种传染病的可同室隔离,要求为每位疑似患者、陪护发放口罩,病房贴隔离病室或闲人免进等标识;②督察隔离病房的门是否保持关闭,隔离病房门口是否放置消毒液、黄色垃圾袋(所有垃圾为污染垃圾);③督察患者诊疗器具(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生活用品是否固定使用,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在用于其他患者前,是否进行了彻底消毒;④督察隔离区医生、护士查房时是否先查别的病房,最后查疑似或确诊患者病房;⑤督察病患是否随意调换房间,疑似患者病房不得收入新病人,同室患者不能转到其他病房;⑥督察人员应注意观察探视人员及病患出入情况,应避免患者随意外出,患者外出做检查时必须正确佩戴口罩;⑦督察探视人员是否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消毒。
除了这些重点督察项目,督察人员还应该督察病区室内空气是否按要求开窗通风、空气消毒。病区物表消毒是否按要求对桌面、窗台、床头柜、台灯、电话、门把手等消毒擦拭。传染病病人使用的餐具、卫生间及便池、地面等是否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病区废弃物品是否装入黄色塑料袋,严密封扎,无害化处理。
小测试
问:如何进行手卫生?
答:使双手充分浸湿;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洗手六步骤
问:什么是物理消毒法?
答:按其在消毒中的作用,可分为五类。
(1)具有良好灭菌作用的物理消毒法,如热力、电离辐射、微波、红外线与激光等。在这几种方法中,热力、电离辐射与微波消毒效果较好,广泛应用于医院等疫区消毒。
(2)具有一定消毒作用的物理消毒法,如紫外线与超声波等消毒法。一般情况下,这些方法可杀灭大量微生物,但难以达到彻底灭菌的要求。
(3)具有自然净化作用的物理消毒法,如冷却、冷冻、干燥等。这些方法杀灭微生物能力有限,多在自然净化中使用。
(4)具有除菌作用的物理消毒法,如机械消除、通风等。机械消毒法有一定的除菌作用,常用的有冲洗、擦抹、刷除等。为加强除菌效果,常在清除操作中使用表面活性剂。通风是对空气中微生物进行稀释、消除。而自然通风是一种最为简便、经济的空气消毒方法,当室内空气受到污染,打开门窗通风,即使在无风时,1~2小时也可达到无害化。
(5)具有辅助作用的物理消毒法,如真空、压力等。这些方法虽然其本身不能杀灭微生物,但可为清除或抑制微生物创造有利条件。例如,真空可去除容器中的氧气,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真空可提高水蒸气的温度,增强其杀菌作用。
问:什么是化学消毒法?
答:利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化学消毒法,化学消毒法使用简单灵活,处理面积大,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化学消毒剂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化学消毒剂从状态上可分为液体消毒剂、固体消毒剂和气体消毒剂三大类,从杀菌作用可分为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等三种。
高效消毒剂是指能杀灭各种细菌、真菌及病毒,包括细菌芽胞的消毒剂,故称灭菌剂。常用的高效消毒剂有过氧化物类(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等)、醛类(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含氯消毒剂(有机氯类、无机氯类)等。
中效消毒剂是指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和病毒,但不能杀灭细菌芽胞的消毒剂,如乙醇、酚类等。
低效消毒剂指只能杀灭部分细菌繁殖体、真菌和病毒,不能杀灭结核杆菌、细菌芽胞和抗力较强的真菌和病毒的消毒剂,如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氯己定(洗必泰)等。
问:什么是生物消毒法?
答:利用某种生物来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生物消毒法。如粪便和垃圾的发酵,原理就是利用嗜热细菌繁殖产生的热量杀灭病原微生物。此外,水在砂滤时,可依靠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的生物膜将微生物滤除。此类方法过程缓慢,效果不完全可靠,对细菌芽胞一般无杀灭作用。
问:B55型腺病毒感染医务人员自身防护要点有哪些?
答:在抗击B55型腺病毒的“斗争”中,医务人员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尽力做好自己职责的同时,医务人员也不要忘记自身的安全。建议医务人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重防护。
(1)在污染区所采取的防护:医务人员在污染区处理B55型腺病毒传染时必须穿隔离服或防护服,而且穿戴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不能随意调换。
穿戴步骤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2)工作区域所采取的防护:除了污染区,医务人员所在的工作区域为潜在污染区,在这里工作的所有人员都应当勤洗手,戴帽子,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及工作鞋。此时还应特别注意,手部皮肤有破损的人员应加戴一层乳胶手套。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时,医务人员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所以在进行此类操作前,医务人员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性呼吸防护器。
(3)离开工作区到清洁区域所采取的防护:医务工作人员离开工作区进入清洁区前,为避免将病毒或污染物带入清洁区,此时应当进行严格消毒,并按步骤脱掉工作服。所有工作完成后还要进行全身沐浴,然后才可以离开。要注意,在脱防护用品的过程中,双手不要接触面部任何部位,在污染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2次,体温超过37.5℃应及时就诊。
脱防护服的具体步骤为: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
问:医务人员在什么情况下应当进行手消毒?
答:医务人员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应当进行手消毒: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病人污物之后;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问:疫区特殊保障人员的防护措施有哪些?
答:特殊保障人员为隔离区患者的相关后勤保障人员,包括转运救护车司机、送餐人员、疫区管理人员、各点哨兵、垃圾污染物回收人员及相关设施维修人员。此类人员会频繁出入发病区,为易感人群,同时会与外界清洁区人员接触,若控制不当将导致病区内隔离人群与正常人群的交叉感染。因此对此类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此类人员应指定专人负责,并与营区其他人员隔离起居。
(1)转运疑似呼吸道传染病人救护车司机的自身防护:转运司机应定车定人负责运送疑似传染病患者。车内设专门的污染物品放置区域,配备防护用品、消毒液、快速手消毒剂、医用黄色垃圾袋。参与转运工作人员必须做好医学防护。正确穿戴工作服、隔离衣、戴手套、一次性帽子、防护口罩。应注意穿脱顺序,严防自身污染。转运人员接触B55型腺病毒感染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要及时更换全套防护物品。救护车转运时应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
(2)为传染病区、隔离区送餐人员的自身防护:应固定专门送餐人员负责各指定区域送餐,在缓冲区设立中转站,送餐人员将饭盒送至中转站,各区域安排指定隔离人员分批取餐。送餐及取餐人员均应佩戴帽子口罩,中转站应放置消毒洗手液,每次送餐取餐前后均应严格消毒洗手。
(3)疫区管理人员、各点哨兵的自身防护:疫区管理人员及各点哨兵也应定人定点,常规佩戴帽子口罩,并与正常人群及疫区人员分隔起居,进入疫区应穿戴隔离衣或防护服。
(4)疫区回收污染垃圾工作人员及维修人员的自身防护:应固定专门垃圾回收及设备维修人员负责各指定区域相关工作,并与正常人群及疫区人员分隔起居,进入疫区应穿戴隔离衣或防护服。
问:B55型腺病毒发热病区隔离措施有哪些?
答:隔离是针对不能确定是否染病人员采取的一种安全防护手段,对象为疑似B55型腺病毒感染者或者是接触过感染者的人员。因B55型腺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隔离期间,要求疑似B55型腺病毒患者一定要进行单间隔离,患者的活动应尽量限制在隔离病房内,不设陪护,并且与患者相关的诊疗活动应在污染区进行。一般来说,具体的隔离措施包括:
(1)设立隔离病区(主要是针对疑似患者隔离观察):应将患者安置在具备有效通风条件的隔离病房内;隔离病房的门必须随时保持关闭;隔离病房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用于疑似患者的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实行一人一用,非一人一用的医疗器具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当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隔离病房配制消毒剂;隔离病房应当设立明确的标识。
(2)对患者应当进行培训和指导: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佩戴外科口罩;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清洁剂洗手或者使用消毒剂消毒双手。
(3)指定医疗机构根据实际工作条件设置隔离病区:将整个病区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潜在污染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内走廊等,污染区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等。在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应当分别设立缓冲间,并有实际的隔离屏障(如隔离门)。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个人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整个病区应当通风良好,保证空气流向从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不能逆流。
问:B55型腺病毒发热病区消毒措施有哪些?
答:(1)空气消毒措施:在B55型腺病毒疫区应当每日对空气进行消毒,每天3~5次。空气消毒方法包括两种。①二氧化氯气溶胶喷雾:用浓度250mg/L二氧化氯对发热病区空气进行消毒,用量为10~15ml/m3,喷完后关闭门窗1小时;②紫外线照射:在无人情况下,用紫外线灯对发热病区照射1小时。
(2)物体表面消毒措施:发热病区的桌面、台面、窗台及其他物体表面、门把手等,应该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每日3~5次。
问:医务人员的防护物品怎么进行消毒?
答:(1)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然后进行消毒。
(2)帽子:每班更换1次,然后进行消毒。
(3)隔离衣:每班更换1次,然后进行消毒。
(4)防护眼镜:每班更换1次,然后进行消毒。
问:医务人员手消毒措施都有哪些?
答:以下情况医务人员必须进行手消毒:检查、治疗、护理患者之前;出入隔离区和各病房前后;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双手直接为B55型腺病毒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而手消毒的具体方法为:用快速手消毒液或75%乙醇揉搓双手各部位,消毒时间1~3分钟。
问:医务人员器械消毒措施都有哪些?
答:(1)血压计、听诊器: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或用75%乙醇擦拭。袖带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晾干备用。
(2)体温计、尿便盆等:必须一人一用,用完后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清洗,然后擦干备用。
(3)一次性吸氧管、各种插管、导管等:使用后放入医疗垃圾袋内,然后进行特定消毒处理。
(4)呼吸治疗装置:使用前要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并且呼吸管道等要一用一消毒。
(5)心电图仪、监护仪、检验室等仪器设备:用后及时用75%乙醇,或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6)氧气瓶:在运出病区之前必须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其表面进行擦拭。
问:怎样对垃圾进行消毒?
答:医疗区垃圾按污染垃圾处理(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中封闭扎紧),贴上标识,并放置在规定地点,由负责垃圾管理人员定时收集运出。
病人留取的各种标本要放入加盖容器内,检测后的标本试管内要投放适量的含氯消毒剂,然后将废弃标本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中封闭扎紧,贴上标识,按污染垃圾处理。
医务人员对病人使用过的棉球按医疗废弃物处理。
问:怎样对病人物品进行消毒?
答:病人用过的病号服、床单、被套、枕套等,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统一消毒清洗。病人遗弃物品按医疗垃圾处理。
问:B55型腺病毒发热病区终末消毒程序是怎样的?
答:在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和防护用品,做好消毒前准备工作。
消毒人员到达疫点,首先查对门牌号和病人姓名,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将脱掉的外衣放在自带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然后按照步骤穿戴防护服。
仔细了解病人患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活动过的场所及用过的物品,病人的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等,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然后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消毒人员在进入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面消毒出一条1.5m左右宽的通道,供消毒前的采样和其他处理用。
消毒前应关闭门窗,然后对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室内消毒后,还应该对病患可能污染的厕所、垃圾、下水道口和自来水等进行消毒。
疫点消毒工作完毕后,应对消毒人员穿着的工作服、胶靴等进行喷洒消毒后脱下。将衣物污染面向内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带回消毒。所用消毒工具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擦洗消毒。
填写疫点终末消毒工作记录。
问:B55型腺病毒疫区各种污染对象消毒方法有哪些?
答:(1)地面、墙壁、门窗:若只进行物体表面消毒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喷雾消毒可用有效氯为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泥土墙吸液量为150~300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1次,喷药量为200~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1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2)空气:人员离开,房屋经密闭后,用0.05%二氧化氯溶液20ml/m3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1小时后即可开门窗通风。
(3)衣服、被褥、书报、纸张: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用流通蒸汽消毒30分钟,或用有效氯为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书报、纸张可采用过氧乙酸或环氧乙烷气体熏蒸;对污染重、经济价值不大的物品和废弃物,在征得病人同意后焚烧。
(4)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分泌物:对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要及时消毒处理。每病床须设置加盖容器,装足量1500~2500mg/L有效氯溶液,用作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的随时消毒。将排泄物、分泌物直接放入消毒液中,作用时间为30~60分钟。消毒后可直接倒入病房卫生间。
(5)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30分钟,或流通蒸汽消毒30分钟。也可用有效氯为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6)食物:病人的剩余饭菜不可再食用,煮沸30分钟,或用20%漂白粉乳剂、有效氯为50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2小时后处理。也可焚烧处理。
(7)家用物品、家具:可用有效氯为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
(8)手与皮肤:用0.5%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000mg/L)或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作用1~3分钟。也可用75%乙醇浸泡1~3分钟。
(9)运输工具:车、船内空间,可用有效氯为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60分钟,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洗表面以去除余氯。密封空间,用0.05%二氧化氯溶液20ml/m3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60分钟。
(10)垃圾:可燃物垃圾应尽量焚烧,也可喷洒10 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60分钟以上。消毒后最好进行深埋。
(11)疫点内的生活污水:应尽量集中在缸、桶中进行消毒。每10L污水加入有效氯为10 000mg/L的含氯消毒溶液10ml,或加漂白粉4g。混匀后作用1.5~2小时,余氯为4~6mg/L时即可排放。
问:B55型腺病毒感染疑似呼吸道传染病转运后终末消毒流程是怎样的?
答:当可疑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被转运后,隔离区必须进行终末消毒,这是彻底消灭腺病毒的一种有效措施。此时的终末消毒和发热病区的终末消毒步骤类似。
在进行终末消毒前,消毒人员要做好相关的个人防护,穿戴好防护服,戴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和手套等。然后对病患住所和活动的场所进行消毒。
(1)空气消毒:使用250mg/L二氧化氯消毒液,以10ml/m3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并且按照由内向外依次退出进行消毒,然后关闭门窗1小时,接下来再开窗通风。
(2)床消毒:用紫外线灯或臭氧消毒机对床消毒30分钟。
(3)物体表面消毒:对疑似病患接触过的桌面、台面、窗台及其他物体表面、门把手、地面等,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4)被服消毒:将疑似病患用过的床单被服放入医用黄色垃圾袋扎紧,送洗并进行消毒。
(5)防护服消毒:消毒工作完毕后,对消毒人员穿的工作服、胶靴、手套等进行喷洒消毒后脱下,将衣物污染面向内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然后进行集中消毒。消毒人员所用消毒工具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擦洗消毒。
所有工作做好后相关人员必须填写消毒记录。
问:军人营区传染病消毒防控是怎样的?
答:营区是官兵们进行训练和生活的场所,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加上人群较密集,因此暴发传染病的概率较大,因此平时应该安排相关人员对营区进行定期定点消毒。
一般来说,营区消毒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营区室内消毒:对人群密集室内消毒时,主要采用擦拭及喷洒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用250mg/L含氯消毒液,对室内物表、地面、卫生间擦拭消毒,每日3~4次。
(2)营区室外消毒:室外消毒重点为隔离区与清洁区、半污染区之间通道的消毒。主要采用喷洒消毒、擦拭消毒。可以用含氯消毒液1000mg/L擦拭室外的地面、门把手、水龙头等公用物品。室外空气可以用含氯消毒液1000mg/L喷洒消毒。
综合测试题
问:一般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传播途径?
答: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空气传播的类型又分为三种类型。
(1)飞沫传播:当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在大声说话、咳嗽、喷嚏时,含大量病原体的飞沫经口、鼻随气流喷出体外,此时,若有易感者在现场,病菌就会直接进入易感者而造成感染,此种传播多发生于1.5~2m的近距离内,如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麻疹、SARS等传染病。
(2)飞沫核传播:当患者排出的飞沫飘浮于空气中时,表层水分被蒸发而形成由蛋白质所包绕的干外壳,内含有病原体,称之为飞沫核,可在空气中飘浮较长时间,并随空气流动飘至较远的距离,当易感者吸入此种飞沫核时会导致感染,如白喉、猩红热、结核病等均可经此方式传播。
(3)尘埃传播:传染源排出的分泌物(包括飞沫、飞沫核和痰),散落于地面或物体表面,干燥后变成为尘埃,由于人们的活动(如清扫、走动等)和起风(包括机动车辆行驶引起的气流)等的作用,使尘埃被扬起,此时,易感者吸入此种带有病原体的尘埃引起感染,如结核杆菌、炭疽杆菌可借此方式传播。
问: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特点?
答:多数传染病表现有季节性升高,以冬季多见;传播途径易于实现;发病与居住条件的拥挤程度有关,一般有明显的城乡差别;传播迅速、广泛、发病率高,若人群免疫屏障低时易形成流行、大流行、暴发等多种流行形式;具有周期性表现。
问: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暴发后如何防控?
答: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暴发后,应尽快明确诊断,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接触者进行隔离,对易感者进行预防服药或应急接种;组织巡诊,早期发现病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全体人员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实施卫生整顿;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杀虫处理等。
问:如何判断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暴发?
答: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某地区或单位有较多(或大量)相同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出现,可判断为暴发。在某地区,当某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水平时(一般为前3年平均发病率的3~10倍)可判断为传染病流行。
问:什么是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疫点和疫区?
答: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并不断地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
单个疫源地或较小范围的疫源地称为疫点。一般一个传染源及其病原体所达到的范围就可构成一个疫源地(疫点),但一个疫源地可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或较大范围疫源地称为疫区。
问:确定疫源地范围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疫源地范围是实施防疫措施的范围,在疫情调查和控制中其大小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疫源地范围由三个因素决定。
(1)传染源的活动范围:如果限制患者的活动,如住院隔离治疗,则疫源地范围小,若患者自由活动则疫源地形成的范围大。
(2)传播途径的特点:传播途径容易实现的疾病,则疫源地范围大。
(3)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传染源出现后,如果周围免疫人群多,则易形成人群免疫屏障,其疫源地就局限得多;反之,周围易感者较多,其疫源地范围就可能较大。
问:疫源地消灭需要哪些条件?
答:对疫源地进行一系列卫生防疫措施和临床救治后,疫源地是否被消灭(消除),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判断: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隔离治疗、死亡、迁居),或传染期已过或治愈;经消毒或杀虫等措施后,传染源排放到外界的病原体已灭活;经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后所有易感的接触者中未再发生新的病例。只要三个条件同时满足就可宣布疫源地被消灭。
问:什么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两个因素?
答:传染病能在人群中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条件被称为流行环节。除三个环节外,疾病流行过程的实现还必须依赖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问:什么是传染病的潜伏期?
答:潜伏期是指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有的传染病患者潜伏期内不排出病原体,因此不具有传染性;有的传染病患者于潜伏期末可排出病原体而具传染性,如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麻疹、甲肝等。
问:如何报告呼吸道传染病?
答: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要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给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问:如何隔离发病患者?
答: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暴发后,可将同种疾病的病人安置在一室,病室通向走廊的门窗关闭,出入随手关门;医务人员接触病人时必须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病人的口鼻分泌物需消毒处理;每晚对病室进行紫外线照射或者过氧乙酸喷雾消毒。
问:如何解除隔离患者?
答:隔离期限根据该病的传染期而定,通常在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后,然后经2~3次病原学检查,每次间隔3天,结果阴性者可停止隔离或根据常规办理。
问:如何正确测量体温?
答:正常人的体温为37℃左右,可随着人的生理状态、昼夜时差、年龄、性别、环境等不同而稍有波动。一般情况下,早晨4-6时体温最低,午后5-6时体温最高,但在24小时之内,体温变化不超过1℃。体温测量主要采用腋下测量的方法。而测量的具体步骤为:使用前要先将水银体温计度数甩到35℃以下,擦干患者腋下。将体温计置于腋下最顶端,水银端和腋下的皮肤紧密接触并夹紧,以免脱位或掉落。测量5~10分钟,取出体温计,读取温度数据后,以卫生纸擦拭体温计。
问:如何正确进行通风换气?
答:通风是采用自然或机械方法使风没有阻碍,可以到达、穿过房间或密封的环境内,以造成卫生、安全等适宜空气环境的技术。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空气中的微粒媒介传播,通风换气有助于防止疾病传播。正确的通风换气方法如下:以100m3的空间为例,在无风、室内外温度差为20℃情况下,约11分钟就可使空气交换1遍。不要一天到晚门户大开,1日之内开窗3~4次,一次20~40分钟就已经足够。
问:如何正确进行室内外消毒?
答:在人群密集通风相对较差的室内消毒时,主要采用通风、擦拭及喷洒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室内消毒。室外消毒指疫区通风较好的露天位置消毒,重点为隔离区与清洁区、半污染区之间通道的消毒。主要采用喷洒消毒。
问:如何正确使用口罩?
答:合理应用口罩能有效地减少呼吸道感染机会,但是不合理的使用会适得其反,造成自身感染或损害。因此在使用口罩中应做到:
(1)正确佩戴:在佩戴口罩前,首先应清洁洗手,然后检查口罩是否清洁、干燥;戴口罩时要做到双手配合,大小要舒适且充分将口、鼻包容并尽量贴紧面部,备有鼻夹的口罩佩戴时要双手配合,自鼻夹中部向两侧轻压,以防漏风。
(2)有效时间:口罩不能一直佩戴,不同的口罩有其使用时长,常见的16层纱布口罩持续应用4小时就应更换,而N95防护口罩能持续应用6~8小时。
(3)佩戴原则:在传染病发热病区须戴N95防护口罩,在隔离观察区须戴16层防护口罩,半污染区须戴外科口罩,清洁区原则上无须佩戴口罩。
(4)纱布口罩消毒方法:纱布口罩用后应清洗消毒,可使用含氯化学消毒剂(250mg/L)浸泡15分钟,或者是使用物理消毒(煮沸10分钟、微波、暴晒、高压蒸汽),而日光暴晒为最常见的消毒方法,晾晒于光照、通风良好的环境中。
问: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期间是否可以正常洗澡?
答:患病官兵在患病期间最好不要洗澡,有加重感染的可能,甚至有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而体温正常且无任何不适的官兵可以洗澡,但是建议缩短洗澡时间,减少洗澡频率,并且要注意保暖。除此之外,营区洗澡应当遵循按隔离区分批的原则,如本营区以班为单位互相隔离,则应以班为单位错开时间进行洗漱,每班洗漱完毕后应安排专人进行公共洗浴设施的消毒。在洗漱先后顺序上应先患病较少的隔离单位,后患病相对较多的隔离单位。
问: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期间是否安排室外活动?
答: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期间严禁安排营区人群大规模或群集性室外活动,对于患病或高危感染官兵应进行单独隔离,并停止正常训练。对于相对健康官兵不做室外集体活动安排,活动期间严禁室内室外活动互串。可在加强通风的情况下,在室内进行较小范围内个人体能锻炼,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