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和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夏秋季节感冒

六和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夏秋季节感冒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为夏秋季节感受暑湿,或暑湿化热,或燥气伤肺最为常用之方。夏某,男,37岁。1周后随访,病已痊愈,劳作如常。张某,男,51岁。思此人素禀体健,勤劳有加,入夏以来频频淋雨,反复感受湿邪,伤于阴暑可知。鲍某,男,53岁。随访多年,自服上药后,症状消除,精神渐复。后遇夏秋季节,旧疾未作。体质亦逐年增强,其他季节感冒也明显减少。刘某,女,34岁。

组成:藿香、厚朴各12g,薏苡仁18g,白术9g,苍术6g,沙参、麦冬各15g,桔梗、黄芩各9g,党参(西洋参力胜,价太高)15g,佩兰、滑石各9g,甘草3g。

功用:祛暑化湿,养阴润燥。

主治:夏秋季节,外感暑湿,或燥气伤肺,胸闷倦怠,肌热身痛,食少神疲,咽干舌燥,干咳无痰,渴不思饮,或溺赤便秘,暑湿化热之症。

方解:藿、朴、佩兰、二术,祛暑解肌、燥湿健脾;薏、芩、滑石,渗湿利水清热;沙、麦、桔、草生津润燥解毒;党参益脾肺之气。诸药和合,以奏清暑益气、生津润燥之功。用以治疗伤阴暑、暑伤元气,或暑湿化热、燥热伤肺等症。此为夏秋季节感受暑湿,或暑湿化热,或燥气伤肺最为常用之方。暑邪之为患,伤于阴暑者十之八九,伤于阳暑者,十不一二。临证最多见者,大都是伤于阴暑,症见发热不高,肢体困倦,渴而不思饮,不像中暑,大汗壮热,烦渴引饮。故药多祛暑化湿和胃,益气养阴生津。

加减:伤阴暑发热无汗,体强倦怠者,去麦冬、沙参、白术,加香薷,苍术加量,以解表发汗,以促暑湿之邪化解。伤于阳暑壮热汗出,脉象洪大者,去藿、朴、二术、佩兰,加石膏30~60g、竹叶15g、糯米30g,以清心退热、益肺养阴。暑伤元气心悸倦怠者,去芳香耗散之味,如厚朴、苍术、佩兰等,加黄芪、龙眼肉、朱茯苓适量,以益气养血、清心宁神。暑湿困脾,倦怠乏力,口淡食少,或便溏,或尿少淋沥,缠绵时日者,原方白术量加至15g,另加生姜3片、大米150粒、大枣5枚。余随症加减。此方为夏秋季节感受暑湿,发热或不发热,胸脘痞闷,四肢倦怠,渴不思饮,或心悸眩晕,身体重着等症之常用方,运用得当,应手奏效。

治验例一 暑湿困脾

夏某,男,37岁。2010年7月23日诊。主诉:感冒已半个月,起初因天气太热,便在山沟水潭中泡洗多时,当时很爽,翌日即感身体不适,肌肉发烫,全身无力,西医治疗10余日,胸闷体倦反比先重,饮食无味,精神不振。诊:患者面色萎黄,似蒙垢尘,唇、舌色暗淡,苔厚微腻,脉象濡细而滑。病因病机:始伤阴暑,失于化解;一味解热消炎不变,致使暑湿沾黏之邪由表入里,肺脾受累,故见胸脘痞闷,食减神疲。治法:芳香化湿,益脾和胃。用本方2剂。

7月26日2诊。自述:2剂药未尽剂病已去大半,饮食知味,身体骤感轻松。见患者面色已有光泽,舌苔退去过半,脉转缓滑,病去之象,原方再服2剂。1周后随访,病已痊愈,劳作如常。

治验例二 暑湿束表

张某,男,51岁。1999年8月16日诊。自述:入夏以来,曾多次露天淋雨,当时并无明显不适,后渐感全身无力,胸腹痞闷,食欲减退。近因冷浴后,肌肉发烫,四肢酸困,渴而不愿饮水,食欲亦差。诊:患者行动迟缓,面色黄垢,隐隐暗红,舌质暗恢,苔厚微腻,脉来轻取浮滑微兼弦象,沉取细迟而滑,近似濡而稍大。思此人素禀体健,勤劳有加,入夏以来频频淋雨,反复感受湿邪,伤于阴暑可知。病轻能扛,未加治之,复因冷浴,重感新邪,此时正气已不如初,故肌肉发烫,四肢酸困。治法:芳香化湿,清暑益气。用本方加大米150粒,大枣3枚,生姜3片,1剂三煎内服,四煎用水10L,煎数滚,加入陈醋半斤,泡足半小时,3剂。

8月21日二诊。主诉:病已去大半,全身已感轻松。唯觉心气不足,易出汗。此暑湿已解,气阴待调耳。原方藿、朴、薏苡仁量减半,去苍术、佩兰,党参量加至24g,另加五味子3g,2剂。随访,2剂尽剂,病痊愈,劳作如初。

治验例三 中暑伤阴

鲍某,男,53岁。2001年7月20日诊。患者面红汗出,声粗而急,唇、舌色红,苔微黄津少,脉象洪大,此中暑症无疑矣。患者自述:连日露天干农活,事多而急,自知中暑却无暇顾及,勉强将活干完,便觉头痛心慌,全身发热,汗出不止,大渴频饮,难以稍缓。随用白虎汤合生脉饮重剂2剂,嘱其速速煎服。西洋参15g,麦冬21g,五味子6g,生石膏60g,淡竹叶15g,黄芩12g,金银花15g,鲜荷叶30g(一大张更佳,撕成碎片),炙甘草6g,大米30g。

7月23日二诊。头痛汗出,心慌肌热已除,唯感全身乏力,食欲不如病前。观患者气色已近常人,唇舌之色已不甚红,黄厚苔已退,脉转细缓,闻其声音,已不粗急,暑热退矣。因其大汗肌热,气阴耗伤,当续调之。用本方去苍、朴,藿香、佩兰量减半,加白豆蔻6g以醒脾,鲜荷叶15g、淡竹叶6g续清暑热,2剂。3日后随访,诸症消退,已复干农活。

治验例四 劳倦伤脾

邹某,男,37岁。1975年8月11日诊。自述:自初夏至今已4月余,几乎每年都一样,全身乏力,心慌气短,肌肉酸楚,比之他人,身体明显要热,但量体温正常,食欲不佳,精神萎靡,总是感到懒怏怏的,到秋末以后,才慢慢地好起来。也曾治过,效果不佳。诊:患者面无光泽,黄瘦神疲,言出声颤,音在喉间,丹田之气难以上扬,唇色淡,舌微胖,有明显齿痕,舌苔薄腻,舌质淡紫灰暗,脉象细濡,重按似无。辨证:素体脾肾两虚,气阴不足,加之操劳过度,正气损伤,复被暑湿所困,至病之因明矣,暑伤元气。治法:芳香化湿,益气养阴。用本方加炙黄芪18g,大枣3枚,5剂。

8月18日二诊。患者主述:肌热已退,精神稍振,心慌气短亦有好转,食欲食量略增。观患者面色稍有光泽,舌苔薄白,齿痕消去大半,脉转小缓,病势得减。原方去苍术,藿、朴、佩兰、薏苡仁量各减半,加当归、枸杞子各12g,大米150粒,每剂三煎内服,四煎宽水,煮数沸,待大温泡足半小时,续服7剂。

随访多年,自服上药后,症状消除,精神渐复。后遇夏秋季节,旧疾未作。体质亦逐年增强,其他季节感冒也明显减少。

治验例五 脾阳不振

刘某,女,34岁。2005年7月19日诊。主述:上班、在家、出门坐车都有空调,近半个月余老感肌肉发热,心烦纳差,精神不佳,精力下降,去哪里看都说是“热感冒”,可吃药、打针总治不好,以致胸腹胀闷,四肢乏力。诊:患者神清不宁,面失润泽,唇舌色暗,舌苔灰腻,脉象细濡,沉取滑数,重按似无。病因病机:患者长时间贪阴纳凉,离开空调气温骤大,伤暑受热可知;但多在阴凉环境,故病属伤阴暑无疑。辨证:暑伤元气,脾阳不振。治法:芳香化湿,健脾和胃。用本方加白豆蔻9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

7月23日二诊。自述:病减轻过半,又出现手足心发热,偶有夜寐心前腋下出汗,睡眠不实。视患者面色已显光泽,隐见微红,舌苔薄白乏津,脉见细而微数,此为暑湿已化,脾阳已振,又现阴虚津乏之证。治法:养阴生津,清退虚热。用本方去苍术、厚朴、藿香、薏苡仁之芳香祛暑耗阴之味,加鳖甲、地骨皮各12g,青蒿6g,2剂。3日后电话告知:病已痊愈。

治验例六 伏暑伤脾

李某,男,42岁。1996年8月2日诊。自述:春夏皆未感冒,立秋以后渐感到全身不适,倦怠无力,时觉胸腹满闷,肌肉发热,食欲减退,心烦难寐。也曾治疗,皆说“流感”“疲劳过度”,但治疗几无效果。诊:患者肌肤暗红干糙,面色失于润泽,唇舌之色皆暗红,舌根苔黄厚微腻,舌尖、舌边色红乏津,脉象沉、细、滑、数,此伏暑症也。析其机制,多为春夏轻感,伤于风、暑,当时未病,潜伏至秋,或复受秋凉,或燥气所侵,引发伏邪,以致肌热疲倦、烦躁不宁等症作矣。治法:清暑益气,化湿和胃。用本方3剂。

8月6日二诊。患者主述:3剂药尽剂,肌热满闷除,饮食知味,但夜寐仍不实。观其面、唇、舌色:暗红明显退去,舌苔黄腻亦化,转为白苔微燥,此为热退而津液不足之象,有待续清余热,生津、安神。原方去苍、朴、薏、佩四味芳香温燥、渗湿利湿之味,加入清心宁神之品:朱茯苓15g,酸枣仁12g,淡竹叶、灵芝各9g,3剂。

随访:共服药6剂,1周后劳作如常。

治验例七 气阴两伤

杨某,女,37岁。2005年9月11日诊。主诉:近半个月以来,总觉似感冒又非感冒,咽喉干痛,四肢疲倦,肌肉发热,量体温正常,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在多处治疗都说是咽炎,但治疗效果不明显。诊:患者面色憔悴,失于润泽,唇暗红,舌质偏红,舌苔薄白乏津,咽喉周围微见红肿,脉象细数。病因病机:初感暑湿,久则化热,复感秋燥,续伤气阴,专以清热消炎,失审“先其所因”,丢却整体机制,故病不见愈,反而增剧。当此之时,应以清热润燥、和营养阴为大法,兼以清暑化湿。用本方去二术,藿、朴,薏苡仁量减半,加玄参15g,白豆根9g,沙参、麦冬量各加至18g,3剂。

9月15日二诊。患者面色稍见润泽,精神有明显好转,口、唇色正红,苔化、津回,脉见小缓,数象已退。患者告知:咽痛、疲倦已解,唯剩饮食乏味。原方复用白术、薏苡仁,另加陈皮、砂仁各6g,3剂。数日后患者来告知:饮食恢复,病已痊愈。

治验例八 燥热伤阴

田某,男,31岁。2009年9月3日诊。主诉:经常饮酒后感冒,夏秋以来,每感冒便干咳,咽喉不适,似痛非痛,烦渴饮水不多,胸脘时觉胀闷,烦躁不安,夜寐不实,精神欠佳。诊:患者面色乏泽,双眼眶暗青,唇色暗红,舌质深红,苔薄、花剥、乏津,咽喉周围色泽不鲜亮,脉象细数,微兼滑象。病因病机:此人肺胃夙热,加之饮酒过度,复助湿生热,屡屡感冒,又不及时治疗,再遇夏秋燥气行令,复被燥热重伤也。辨证:素禀湿热,燥气伤阴。治法:清暑利湿,养阴润燥。用本方先服3剂,以清利湿热。

9月7日二诊。主诉:上药服后脘闷疲倦减轻,饮食稍有增加,唯烦躁难寐与咳嗽依旧。观其气色无明显变化,舌质及咽喉周围色泽稍泽,花剥苔已退,津液尚不足,脉来滑数之象小减,余无明显变化。此为暑湿之邪已去,热尚待清,肺阴待养。本方去芳香化湿之味如藿、朴、苍术,加养阴生津润肺之品如百合、知母、川贝母各12g,炙桑白皮、炙枇杷叶各18g,酸枣仁12g,续服3剂。

9月11日三诊。脉症续有好转,咳嗽已除,睡眠正常,唯口觉微干思饮而不多,此嗜酒胃热之故也。可用小方泡水代茶常饮,以减少饮酒造成湿热之患。甘葛15g,麦冬、枳椇子各10g,每日1剂,开水泡,当茶饮。

注:甘葛,即野生绵葛的纺锤形大根,民间常用于捶取葛粉者,秋冬及早春采挖最佳。其甘寒生津之力,远比粉葛力胜(个人经验)。

治验例九 燥伤气营

黎某,男,33岁。1999年9月16日诊。自述:常在野外劳作,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有时感冒也没当回事,可从夏末秋初以来,总觉得一天比一天疲倦,瞌睡也多,但睡不踏实,心里总是烦。近半个月老发渴但不想喝水,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干咳无痰,偶咯血丝,胸前刺痛,尿黄、便秘。诊:患者面色失润,精神微烦,声音干涩,近似沙哑,舌质暗红,舌苔薄黄乏津,脉象细数,寸部尤甚。综上所见,患者体质尚可,平时小恙无碍劳作,但频受外邪袭扰,虽然当时忍耐,久则必然正气受损,况暑湿之邪,沾黏难去,久则化热,加之复感秋燥,肺阴不免耗损,故燥气耗伤肺阴可断也。治法:清暑化湿,润燥养阴。用本去苍术、藿、朴,薏苡仁量减半,3剂。

9月20日二诊。患者自述:“全身已觉轻松,食欲亦有好转,干咳胸痛未见明显减轻。”此暑湿之困已解,燥热之患待除。原方去藿、朴、佩兰香散之味,加瓜蒌皮、炙枇杷叶各18g、川贝母12g、金银花15g、牡丹皮12g、白茅根18g,以清热凉血、润肺止咳。3剂。数日后得悉:后3剂尽剂,诸症悉除,恢复劳作。

按语:四时春、夏、秋、冬之交替,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变化,乃人受病之一方面也。《黄帝内经》以后诸贤,各有阐述;《伤寒论》《温病条辨》问世,乃治时病之经典也。其中六经受病变证传变坏证及三焦卫气营血辨证等,详且尽矣,唯在医者临证活法运用耳。而《温疫论》《温热经纬》《时病论》等,皆专论六淫、时疫、温病之名著,皆各有真知灼见,无不于时病、瘟疫治疗上有所发挥、发展与创举,为后之医者治疗外感时病,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提供了丰富的治疗方法。吾不过小小临证者耳,自知难悟古圣先贤之深奥,唯求结合实际,能治今人外感时病而已矣。今选辑50年治验案例之一、二,皆经验之谈也。为便于临证运用,故简而约之。若凡治外感病皆按四时所主,新感、伏邪,二十四节气交接速、缓,以辨其所受何邪,则越辨越繁,越繁越惑,反而难以适从。况且三伏亦有暑月伤寒,三九偶见中暑,虽不常见,但有记载。若一一细辨,其不是刻舟求剑?尤其是近四十年,气候变化更速,总是寒少热多,其真寒症十无一二,而里热外寒者最为常见。加之今人所食肥厚,懒于运动,故用清热解毒方治外感,比比皆是。但所兼之邪,不可不辨。如春多伤风,需辨其风寒风热;夏季多湿,当别其阴暑阳暑等。吾用此二方加减,以治四时感冒,即所谓基本方也。但能辨别六淫之所兼,用之非但容易掌握,而且得心应手,可为繁忙医者之一小小裨益。较之唯用一方如九味羌活饮,或葛根解肌汤,或银翘散等,而包揽四时感冒者,则少失误多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