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党参18g,白术、茯苓、佛手各15g,木香、砂仁、川楝子、延胡索各9g,海螵蛸12g,牡蛎24g,甘草6g,大枣5枚,大米15g。
功用:健脾和中,理气止痛。
主治:因烟酒过度,辛辣刺激,饥饱无常,脾胃受损,以致胃炎溃疡,红肿积瘀,胀气吞酸,胃脘疼痛者。
方解:参、术、苓、草为四君子汤,补脾益气;佛、香、砂、楝、延胡索理气止痛;海、牡收敛止酸;枣、米安中养胃,以助诸药益脾和中之力。
加减:饮酒过度,湿热偏盛,耗伤津液,胃痛烦渴者,加甘葛根15~30g、芦根18g,以生津止渴、解酒缓痛;胃脘刺痛如针扎,是为瘀肿所致,可加郁金、五灵脂各15g,以散瘀活血止痛(五灵脂与党参同用可增其止痛之功,勿虑“十九畏”。根据来自李东垣《药性赋》。临证数十年证明,二药同用,效果甚佳);中焦湿热,气滞便秘,加黄连、酒制大黄各12g,以清热燥湿通便;气虚甚者,党参换人参,加黄芪18g;胃有红肿胀痛者,加蒲公英18g,以消肿散瘀。余随症。
体会:此方用于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或者气滞胀痛,无论哪种胃炎,或者溃疡,用之皆效。我保守点说,已经治疗数万人胃脘痛者,明显无效的,尚未见到。前提是:必须因证加减。不加减用之亦效,但无对症加减效果好。
治验例一 胃脘刺痛
柴某,男,41岁。2001年10月9日诊。主诉:得胃病近10年,初因反复醉酒,吐血数次,以后便经常胃痛。近4年疼痛愈甚,自咽喉以下至肚脐以上窜至两胁,胀气、刺痛,嗝气不断,若吐酸水,胸脘痛如刀割,如针刺,十分痛苦。在多家医院检查,皆为食管炎、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可百治无效,花费数万,甚至说其再无新药可用!诊:患者身高肌瘦,语出声微,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苔白微厚津润,脉象细缓兼弦。此病起因,患者已经阐明。此即《黄帝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所致。况其醉酒吐血多次,脾胃岂有不伤之理?加之病逾10年,脾胃虚弱又明。故专治其病,恐难奏效。眼下当以补养为主,兼以和胃散瘀、理气止痛。用本方加柿蒂12g以止呃,5剂。
10月15日二诊。患者自述:上药服至3剂时,嗝气减少,胸脘刺痛略轻,5剂尽剂,疼痛胀气均有明显好转。诊其脉、色无明显变化,嘱原方续服5剂。
10月22日三诊。病情续有好转。原方取15剂,5剂作汤药续服;10剂研细末,待汤药尽剂,接服末药,每日3次,每次服9g,温开水送服。忌一切发病、伤胃之品,烟酒辣椒、生冷、硬、焦、腌、泡、油炸等物,皆当禁食。饮食以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无刺激、易消化、有营养为要,勿过度劳累,保障睡眠,心情平和,以配合治疗,寄希早愈。
随访3年,自服中药以后,病情基本控制,未见明显复发,劳作无碍。
治验例二 泛酸胃痛
曹某,男,33岁。2005年7月3日诊。主诉:心口经常疼痛、胀气、呕吐酸水,经检查诊断为“反流性胃炎”,经输液、吃药治疗有好转,但总是反复无常,难以治愈。近数月用啥方法治疗都无明显效果,泛酸胀气,甚至刺痛。诊:患者面色乏泽,精神欠佳,舌质无异常,舌苔不匀、乏津,脉来细弦。辨证:肝胃失和,中焦气滞。治法:疏肝理气,中和胃酸。用本方去参、苓,加柴胡、香附各9g,3剂。
7月7日二诊。胀气泛酸略减,上方再加柿蒂12g、丁香3g,续服3剂。嘱患者忌口如上例,常用佛手3g、柿蒂2g、芦根5g、煅牡蛎6g,为1日量,开水泡服。询访多年,病情基本稳定,未见明显复发。
治验例三 脾胃虚寒
余某,男,29岁。1995年9月10日诊。自述:因经常空腹劳动,熬晌忍饥,饥饿过度,又不想吃,未休息好又干活,日久便时常感到胃痛,饮食调理合适,稍加休息便可缓解。诊:患者肌瘦肤黄,唇舌色淡,苔薄白微腻,脉来细缓无力。此位患者乃饮食无规律,加之劳累过度,脾胃屡损,故时感胃脘疼痛,休息则缓解,典型之饮食劳倦伤脾之患。治法:补脾益气,和胃止痛。本方3剂。
9月15日二诊。患者自述:3剂药尽剂,胃痛减轻过半,吃汤药没时间,要求服末药方便。思其色、脉亦趋好转,可用本方去大米、大枣,取5剂,共研细末,每服9g,日服2~3次,大米、大枣煮稀粥和服。
随访5年以上,患者自服末药后,胃未再痛,身体逐渐健康。病前患者并不饮酒,40岁后酒量中上,劳作如常,精力旺盛。
治验例四 虚损胃痛
陈某,女,39岁。2002年4月2日诊。主诉:自从21岁时夏天,生头胎未满月怄气、劳累,饭又吃不及时,不久就心口痛,经常胀气,吐清水,饭后似觉胃未进食,脘腹空虚,嘈杂难受,精力下降,劳作无力。诊:患者面色乏泽,唇色暗淡,舌质淡灰,苔白厚乏津,脉来弦细微数。产期正虚,易受邪干,非但调养不善,反受精神刺激,再加劳累过早,脾胃岂有不伤之理?胃热善饥,故饭后脘腹似觉空虚。脾胃虚弱为本,善饥胀痛为标。治法:补脾益胃,理气止痛。用本方加甘葛15g、石斛18g,养阴生津,升发胃气,3剂。
4月9日二诊。主诉:胃痛胀气减轻,饿的快似无明显效果,但口干略轻。诊其脉、色无明显变化,原方再加生石膏30g先煎半小时,再入群药同煎。服过三煎药渣,加入冷水煎数沸,兑入陈醋半斤,待温泡足半小时,以调理气血,舒缓疲劳。5剂。
4月16日三诊。患者面色微见润泽,精神亦显好转。唇舌之色暗红已退,舌苔薄白津润,脉见缓象。患者告知:“胃痛胀气、饿的快已基本消除。”复将二诊时方去米、枣,取5剂,共研细末,每服9g,日服3次,米、枣煮稀粥送服,白开水亦可。询访3年,胃痛善饥病未明显复发,劳作正常。
治验例五 虚寒胃痛
黄某,男,47岁。1980年4月2日诊。主述:胃经常嘈杂难受,时泛清水,偶吐酸腐,似痛非痛,经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过反复治疗,效果总不理想,精力日渐不佳。诊:患者职业教师,家庭负担较重,操劳过度可知。复因饮食失常,饥饱无度,脾胃乃伤,故时感嘈杂,精力不佳,胃虚已明。观其面色萎黄,失于润泽,唇舌色淡,舌苔薄灰微腻,脉象细缓无力,脾肾俱虚亦显。中州脾胃虚弱,夹湿夹滞,故似痛非痛,胃脘不适。治法:健脾温胃,理气化湿。用本方去川楝子、延胡索、海螵蛸寒散收敛之味,加炙黄芪18g、山药15g、煨姜6g,以益气温胃,4剂,1剂三煎服3次,1日服2次,1天半服1剂,4剂服6天,饭后温服。缓服易于吸收,不可速服猛攻,以利于调治体虚胃弱之患。
4月9日二诊。主述:药服2剂后,胃脘稍感舒适,嘈杂减轻,4剂尽剂,胃泛清水已减大半。复诊其脉、舌,灰腻苔已化,脉来细缓无明显变化。原方党参换人参15g,炙黄芪加至24g,再加高良姜6g,以增强益气温胃之力,6剂,服法同首诊。
4月19日三诊。主述:嘈杂、泛清水已完全消除,偶感酸腐也3日未见,精神、饮食亦有明显好转。患者面色已见润泽,舌质、苔与常人相近,脉缓微弱。病治至此,可停服汤药,改用末药缓治。用二诊方除去大枣、大米,取7剂,共研细末,每服9g,日服3次,枣米饮、白开水送服均可,忌口同例一柴某。
治验例六 气滞胃痛
王某,男,51岁。2003年7月10日诊。主诉:胃痛胃胀,胸脘憋闷,大便燥、稀无常,饮食乏味,口干口苦,甚至脐腹胀痛,全身困倦乏力,已有10年之久。在医院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反复治疗,难有明显效果。诊:患者面色油黄,隐隐透见暗红,唇舌之色深红,舌苔黄厚而腻,脉来滑实有力。问及饮食习惯,曰:“一日三餐,无酒不食,五味咸辣为先,清淡没有食欲。”综上所见,患者中焦湿热偏盛,脾胃气滞明矣。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止痛。用本方去去参、枣补益之品,加黄连9g、大黄6g、厚朴15g,3剂。
7月15日二诊。主诉:无明显效果。诊其脉、舌,病象未损,湿热仍盛;舌苔黄厚、脉滑有力依然,复将大黄、黄连量各加至12g,再3剂。嘱患者大黄后下,只煎5分钟即可。
7月19日三诊。主诉:第二次药有效,大便一日解二三次,痛、胀俱减,饮食已知香味。诊其脉转缓滑,舌苔已退至薄白津润。此时患者已不愿再服汤药,将原方加减,配制丸药缓服,寄望痊愈,以善其后。丸药方如下:白术、茯苓各60g,海螵蛸、牡蛎各45g,厚朴、枳壳、蒲公英、甘葛各90g,黄连、大黄、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砂仁、佛手各45g,甘草12g,共研细末,每服9g,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
反复嘱咐患者:首先忌酒,凡一切辛辣刺激、上火发病之物皆当忌之,可减少病愈后复发,或者偶发,病亦很轻,不碍劳作。
询访多年,只要酒未犯戒,病就不发,连饮三五天酒,胃病即发。发时虽无治疗前严重,但依然口苦脘闷,全身倦怠。可见此病忌口之重要,患者切莫把医生的苦口婆心当儿戏。
按语:以上略举数例不同病因、不同症状之胃脘痛,经过对症治疗,均获得较好效果。吾以此方加减,用于治疗胃脘痛近50年,只要辨证无误,加减得当,均取得良好效果。曾在1977年秋治疗一例胃穿孔不愿手术患者,5剂汤药,一料末药治愈,至今还念道感激,身体健康,劳作如常。如此患者,并非个案,胃部溃疡出血,无明显穿孔者,大多都能治愈。其关键在于把握病情,对证用药,调养得当,严格忌口。否则,反复治愈,反复发作,纵有仙丹妙药,也难以治愈不发。
胃脘痛一症,临床最为常见。此病多由饮食失常所致,故忌口慎食,至关重要;致病原因不能解除,累死医者,痛苦患者,纵然华佗再世,亦难治愈。再有服汤药费时麻烦,多有症状减轻,便放弃治疗,亦是屡治不愈原因之一。故待病势减弱,续用末药缓调。一来适合慢性病治疗;二来服用方便;三则省却很多费用,一剂药研末,可服半个月。因而吾用此法,很受欢迎,疗效亦佳。沈括曰:“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又欲速者用汤,稍缓者用散,甚缓者用丸。”可见选用剂型,直接关乎疗效。临证根据病情,因人、因病而定,关键在于适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