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甚至昏倒等症状。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原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的一类病证,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汉代张仲景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丹溪心法·头眩》认为“无痰不作眩”。明代张景岳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是“虚者居其八九”。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患者多有颈椎病史或动脉硬化史,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现代医学中的椎基底动脉发生病变,脑部血流不畅,引起供血不足区域相一致的功能障碍,常出现眩晕、头痛,伴恶心呕吐、行走不稳、面部及肢体麻木或视物模糊等症。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受压或被牵拉,致椎基底动脉血流灌注不足,也是眩晕突然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都发生了很大改变,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过量摄入,运动的减少,以及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等因素,使脏腑功能失于协调。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得以正常布化,充养周身。嗜食肥甘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全身,水液在体内停滞,化为痰浊,痰湿内蕴,升降失常,上犯清窍,流窜经络,阻滞血脉而成痰瘀互结。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情致不舒,肝失疏泄,脾运失健,气机运行不畅,影响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致痰瘀内生,痹阻清窍。
栗师认为眩晕病位在清窍,临床痰瘀内阻发为眩晕较为多见。痰湿内盛者常伴见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舌淡有齿痕、苔腻、脉滑等症,瘀血内阻明显者常伴见头痛、唇舌紫暗有瘀斑等症,亦有头晕伴见耳鸣、喜哈欠,反复发作,遇劳则甚者,多见于老年人,临证善用当归芍药散加葛根治疗眩晕,每多获效。
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卷下之《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以及《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当归芍药散功用养血疏肝、健脾利湿,主治妇人由于肝脾失调,气血郁滞湿阻所致腹痛,可见腹中拘急,绵绵作痛,伴头昏,面唇少华,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腻或薄腻,脉弦细者。当归芍药散方中当归补血活血,“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茯苓利水渗湿健脾,泽泻利水渗湿清热,且泽泻伍白术,寓《金匮要略》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之意。栗师认为,当归芍药散中六味药,当归、芍药、川芎三味药入血分,三药配合补血活血,行气去瘀;白术、茯苓、泽泻三药入水分,三药合用益气健脾,化痰除湿。栗师善用经方,认为经方结构严谨,疗效卓著,强调辨证论治,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即可采用相同的治则,谴方用药,随证加减。当归芍药散肝脾两调,血水同治,补血活血,健脾利湿,与痰瘀阻滞而致眩晕的病机相投,故常用当归芍药散治疗眩晕。《金匮要略》卷下当归芍药散治妇人腹痛,重用芍药,川芎用量少于芍药,栗师用以治疗眩晕患者,重用川芎,取川芎上行头目,为“血中之气药”。
葛根在颈椎病的应用,最有代表性的古方为张仲景所创的葛根汤及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4):“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原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据林亿等考证,本方当去麻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31):“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31)原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本草正义》云:“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伤寒论》以阳明为主药,正惟表寒过郁于外,胃家阳气不能敷布,故以此轻扬升举之药,捷动清阳,捍御外寒,斯表邪解而胃阳舒展。”葛根轻扬升散,味辛可走而发散,善于疏解经气的壅滞,以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所致的颈背强痛。《神农本草经》载葛根可“起阴气”,葛根善于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促进水谷精微物质输布,以滋养局部筋脉,缓解颈背酸痛、僵硬。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中谈及桂枝加葛根汤证时说:“项背何故强,因肌肉神经拘急故也……葛根能摄取消化器官之营养液,而外输于肌肉,故能治项背强痛,《本草经》言葛根能起阴气,即输送津液之谓。”《日华子本草》中有葛根“破血”之说,叶天士也曾言“葛根辛甘和散,气血活,诸痹自愈矣”,葛根可通过活血通络止痛之功用,缓解颈椎病的局部症状。
栗师认为仲景治项背强都要用到葛根,殆以葛根为治项背强的专药。葛根汤方中以葛根升津液、濡筋脉为君,桂枝加葛根汤方中加入葛根,以宣通经脉之气而治太阳经脉之邪。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于濡养,所以项背强,加入葛根,取其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之功。《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2)云:“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亦取葛根生津升津,舒筋和络。
栗师于当归芍药散中加入葛根,健脾升清,合用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脑窍得养,瘀化痰消,眩晕可愈。栗师以当归芍药散治眩晕,加入葛根,并重用葛根,亦取葛根能解太阳经项背强,疏通筋脉,宣畅气血,使眩晕得止之意。特选择病案两例。
赵某,女性,67岁,2010年11月3日就诊。主诉:头晕半年,近日加重。症见:头晕,行走不稳,晨起明显,乏力,耳鸣,无头痛,无视物旋转,腹胀,无恶心呕吐,有白痰,质黏,纳可,小便可,大便稀不成形,舌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辨证考虑证属脾虚湿盛,痰浊内阻。治以健脾补气,除湿化痰。处方:葛根45g,赤芍15g,川芎20g,泽泻30g,半夏15g,白术15g,茯苓30g,红景天6g,天麻15g,石菖蒲20g,远志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7剂后,患者头晕症状明显改善。
按:栗师认为患者年高久病,脾虚失于运化,气血生化无源,脑失所养,痰湿内生,清阳不展,浊阴不降,上泛清窍,发为眩晕,气虚则乏力,痰邪内阻则耳鸣,脾虚失运,则见腹胀、大便不成形,舌、脉亦为脾虚湿盛、痰浊内阻之象。栗师以当归芍药散加葛根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施治,健脾补气、除湿化痰、方中加入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养肝息风止眩,红景天补气行血,石菖蒲、远志化痰通阳开窍。
郭某,女性,48岁,2010年10月27日就诊。主诉:头晕1个月余。症见:头晕,颈部不适,双手指麻木,无耳鸣,无恶心呕吐,有痰,质黏,纳可,二便可,寐可,舌暗有瘀斑,边有黏液,中有纵裂,苔白略腻,脉滑。既往颈椎病史,高脂血症史。辨证考虑证属气虚血瘀,痰湿内阻。治以补气活血,化痰通络。处方:葛根45g,赤芍20g,川芎20g,半夏15g,白术20g,茯苓30g,生黄芪60g,当归20g,天麻15g,僵蚕15g,威灵仙15g,桑枝30g,羌活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后,患者头晕症状较前改善,诉肩背痛,原方去桑枝,加片姜黄20g。
按:栗师认为患者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清窍失养,健运失司,水谷不化,聚湿生痰,为脂为膏,注入血脉,妨碍气机,气血运行不利,痰瘀阻窍,发为眩晕,痰湿内阻,经脉不通,则颈部不适,患者手指麻木,麻为气虚,木为血亏,舌中有纵裂为气虚,舌边有黏液为痰湿。栗师以当归芍药散加葛根施治,方中重用葛根升清降浊,加入黄芪合当归补气活血,僵蚕、威灵仙化痰通络,羌活为太阳经引经药。诸药合用,补气活血、化痰通络。
栗师临证善以当归芍药散加葛根加减治疗眩晕,针对患者所表现的不同症状,随证加减,兼见头胀痛、面潮红、舌红苔黄、脉弦等肝阳上亢的症状,合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息风,栀子、黄芩清热泻火,配合杜仲、桑寄生滋养肝肾;兼有纳呆、乏力、面色白等脾虚气血生化乏源的症状,合归脾汤,用大剂量黄芪、党参补养气血、补气活血,木香、砂仁健运脾胃;兼见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等脾失健运、痰湿中阻的症状,合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半夏燥湿祛痰,以天麻化痰息风,以白术健脾燥湿和胃;眩晕兼见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肾精不足的症状,合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并常用桑寄生、续断、怀牛膝等滋养肝肾,养阴填精,阳虚明显者,善用淫羊藿、巴戟天等甘温柔润之品温肾助阳,不致化热伤阴;眩晕兼见头痛、舌质紫暗、瘀斑瘀点、脉涩等瘀血的症状,合通窍活血汤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多方面的研究已证实,当归芍药散能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脑循环。研究证实:当归所含的阿魏酸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性,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及明显的抗血栓作用。白芍和芍药苷有扩张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川芎中所含川芎嗪有扩张血管平滑肌作用,能增加脑血流量,同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白术利尿同时对血小板有明显抑制作用;泽泻利尿降脂;葛根含有葛根黄酮苷,能缓解肌肉痉挛,舒张血管,降低阻力,改善脑及冠状动脉血流量。以中医“异病同治”为理论基础,应用当归芍药散加葛根治疗眩晕,其疗效满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