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心理问题的日益增加,由此导致的各种精神情志疾患日渐突出,如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等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中医学中并无焦虑症、抑郁症等病名,但其症状表现与癫狂、脏躁、百合病、郁证、心悸、惊恐、不寐等证高度相似,隶属于中医学情志病范畴,是由于七情失调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表现出的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临床中常见之病与肝、脾、心、肺基本功能关系密切,尤与肝脏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清·王孟英明确提出:“七情之病,必从肝起。”肝之疏泄功能的正常,关系着气机及气血的正常运行。而当疏泄功能失司,则气血失和。“土得木则达”,疏泄不及,或木旺克伐脾土,则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成匮乏,肝体不得脾气散精濡养,则肝用之疏泄功能更不堪行使;木火刑金时,致肺主治节失常,伤耗肺气,肺气虚则易悲伤。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怒郁、思郁、忧郁。因此,在中医辨证治疗中以和气血、达疏泄、清火热为基本治疗原则。
情志疾病主要由于情志不畅,使肝之疏泄受限,气机不得条达,而气有余则化火,郁滞之气化而为火,环境诱发,则火逆冲上,怒火一泄则气机短暂调达,而迁怒之人多为亲近之人,思之伤之,又会郁郁寡欢,如此反复,多为抑郁与焦虑同病之根源。因此,在治理中重视肝胆疏泄功能与化火程度,以及肝脏疏泄对脾土的影响。临床中栗师善于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疗该病,并且临床疗效显著。
(一)方剂来源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源自《伤寒论》:“伤寒七八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栗师治疗中紧紧抓住“胸满烦惊”一语,为情志病发作中最为典型特点,以此方长于畅达少阳之郁,清肝胆之热,平定神魂之不安。原方药物组成:柴胡、黄芩、生龙骨、生牡蛎、清半夏、茯苓、桂枝、人参、大黄、大枣、生姜。该方以黄芩、大黄清热泻火;以半夏、云茯苓化脾生之痰湿;以桂枝畅达气机;以党参、大枣、生姜健脾化气,一防肝病传脾,一补肝血来源以调节肝气疏泄;以大黄通结导滞,以泻内实;以柴胡升散外邪;以生龙骨平肝,以镇心神肝魂;生牡蛎益阴镇养神魂。全方寒温并用,补泄共施,寒以清心宁神,温以化痰开郁,补以健脾,泄以祛滞,既以柴胡、黄芩疏解少阳气机不利,又以茯苓、半夏、铅丹化痰安神,更以龙牡收敛震摄。是方貌似用药繁杂,实为容升降、补泻、散敛、温清于一体,是治疗胸满烦惊、一身尽重之良方,尤其对于体质较强、精神症状明显者更佳。
(二)临证分析
栗师在临证使用该方时强调有三点必须了然心中,其一,该方适用于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痰浊内扰而扰乱神魂之实证,虚证患者当慎用,以防清热、行气更伤气血;其二,把握辨实证要点,除典型“胸满烦惊”外,其人善怒,眠差,舌质红或暗红,舌苔腻,脉滑实,尤其注重舌脉,以辨清虚实;其三,谨守病机,灵活随症治之,不可执一而论。
当表现为气机郁滞明显时,与越鞠丸加减,栗师常加苍术30g,川芎15g,香附20g,以增强疏泄之功。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卷三·六郁五十二》,其言“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重在使气流通,郁自解。朱丹溪治郁“药必兼升降”的主张:“香附乃阴中快气之药,下气最速(与芎、术同用),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还认为:“苍术治湿,上、中、下皆有可用,又能总解诸郁。”验之临床,诚不欺人;当表现神情郁郁,兴趣索然明显时,酌加温肝之品,如肉桂、吴茱萸、附子以温补肝气肝阳以促进肝之疏泄;当肝郁化火而热象明显,表现出极端易怒、头胀、失眠明显时,加大黄芩用量,以清热散郁,酌情加栀子、龙胆、夏枯草、川楝子以清热;当大便干燥难解仍在主诉中时,酌情加入大黄,以荡涤阳明之热、胃肠之实;当表现出虚证时,原方去大黄,并酌加黄芪、党参、当归、熟地黄等补养气血之品,或者以桂枝龙骨牡蛎汤、酸枣仁汤和越鞠丸化裁,其主虚烦不得眠,正如罗谦甫所言:“肝藏魂,人卧则血归于肝,又肝者罢极之本,阳气者,烦劳则张,罢极必伤肝,烦劳则精绝,肝伤精绝,则虚劳虚烦不得卧明矣”,因此在表现虚证时,必须注重养肝,从而调节肝体与肝用,以合肝脏体阴用阳之说;当以心烦表现明显时,合朱砂安神丸之意,加重清心火力度,以平衡君火相火,若存在阴虚火旺心烦易怒不得眠时,合黄连阿胶汤之法,清热养阴两相兼顾,强调此时尤当注意舌诊,若舌苔厚腻时,不适使用;当主诉以失眠为主时,除了疏肝气、清肝热、镇静安神之外,适当使用交接阴阳之品,如半夏、夏枯草、首乌藤,舌苔厚时半夏可以加大用量,肝郁化火征象明显时夏枯草尤堪重用;当痰湿之象明显时,适当加入陈皮、砂仁以健脾化痰,且尤善喜用石菖蒲与远志组合,石菖蒲开窍启闭宁神,远志通于肾交于心,以水火相交,两者相合,化痰开窍安神之力更强。
(三)典型案例
刘某,女性,49岁,2012年9月4日初诊。
患者睡眠差多年,服药氟哌噻屯美利曲片(黛力新)、氯硝西泮后,神情郁郁,胃脘胀满2周,饭后明显,嗳气后缓解,肠鸣,口干口苦,手凉,月经调,大便前干后稀,舌淡红齿痕苔薄,脉滑弱,双手脂肪丘明显。中医诊断:失眠。证型:肝郁脾虚。治则:疏肝健脾安神
处方:柴胡20g,黄芩15g,清半夏20g,砂仁15g,木香15g,党参20g,茯苓15g,麸炒白术20g,甘草15g,枳壳15g,桂枝15g,生龙骨40g,生牡蛎40g,苍术30g,川芎15g,香附20g,酸枣仁30g。7剂,水煎服,每日2次。
2012年9月11日,已停用黛力新,时有心烦,汗出,精神增,睡眠仍不佳,口苦消失,大便好转,舌淡红苔薄中间裂纹,脉滑数,仍以上方加减调理。
按:患者睡眠差,借助西药镇静安眠,然患者神情郁郁,证原枢机不利,易生郁火,神魂不安,则发失眠;过分镇静,疏泄失职,气机不利,横逆犯胃,则脘胀、肠鸣,嗳气、大便性状也为肝郁脾虚证候,治疗以调理枢机、解郁宁神,选方柴胡龙骨牡蛎汤合越鞠丸加减,清肝胆郁热,达肝气郁滞,镇不安神魂,针对脘胀予以理气消胀之品,效果显著,随后以此思路调理善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