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脏器官的概念在公元前6~前5世纪已有记载,《吕氏春秋》有脏、腑、肌肉、血脉等名称的记录,已提到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和六腑,心、肝、脾、肺、肾归属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则归属于六腑范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较详细地记录了人体五脏六腑的解剖形态和生理病理。秦越人所著《难经》中还记录了有些脏腑的部位、大小、长短、容积、重量等数据。
一、脾的解剖生理
《素问·太阴阳明论》谓:“脾与胃以膜相连。”唐·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指出“脾形象马蹄”。后世人据此认为脾为椭圆形,与胃相邻,解剖位置应在膈下,胃之左上方。《难经》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至清代,才清楚地认识到有散膏的“脾”是指位于胃下方,横贴胃底,扁长形如犬舌,味甜的器官,俗名“胰子”(即今之胰腺)。胰不仅有似脂膏类的物质,其生理功能与消化功能密切相关。经多年来历史变迁,历代医家潜心研究,虽然对脾和胰的解剖形态有所了解,但受《内经》束缚,仍将胰作为附脾之物而认识的。故中医学对于“脾”的解剖学认识,实则包含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和胰腺两个器官。
中医学认为脾的生理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1.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指脾有将经过胃腐熟的食糜进一步加工消化成水谷精微,再输送到身体各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也明确指出脾是人体体液代谢的关键之一。
2.主生化、统血 脾运化的水谷之精微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故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对血液有统理和管束作用,使血液循行于脉中,不致外溢妄行于脉外。
二、胃的解剖生理
《灵枢·肠胃》描述:“胃横曲屈于腹中,为容纳水谷的空腔脏器,位于隔下,上接食道通咽,下口曲接小肠。”此外还记录了胃的测量结果:“咽门……至胃长一尺六寸,胃迂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难经·四十二难》还补充有:“胃重二斤一两。”《内经》将胃合称为“胃脘”。胃与食管相接的一段定名为“上脘”,胃下口与小肠相接的一段定名为“下脘”,上脘与下脘之间定名为“中脘”。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中指出:“胃的上口贲门在胃上正中,其下口则偏右,幽门之左约寸许处有如箸大的孔,名‘津门’(即十二指肠乳头),连接津门的津管(即今之胆总管)又分三叉(即胰管、肝管、胆管),胃内津门左方有形如枣大的疙瘩曰‘遮食’(即幽门括约肌),具有挡食放水作用,待食物腐熟后,始渐入小肠。”与现代医学胃的解剖认识大体相符。
胃的生理功能有以下几点。
1.主受纳水谷 《素问·五脏别论》谓:“胃者水谷之海。”《灵枢·玉版》谓:“谷之所注者,胃也。”其中“水谷”泛指食物,“海”则意为容纳,明确指出了胃的生理功能之一是受纳饮食物。
2.主腐熟水谷 《难经·三十一难》谓:“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素问·经脉别论》谓:“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津于皮毛。”《灵枢·五味篇》云:“谷归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说明中脘部有“腐熟”,即初步消化的生理功能,且指出胃将食物腐熟消化后,其中水谷之精微即营养物质提供给身体其他脏腑器官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
胃的生理功能在于胃阴与胃阳的相互协调。饮食物通过并暂时储在胃内进行消化,再向小肠推进。胃阳可以提供运化的热量,有利于腐熟水谷成为食糜。《素问·五脏别论》云:“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为胃虚。”当饮食物刚入胃时,幽门处于关闭状态,未经腐熟的饮食物留置在胃中,这时胃充实而肠则空虚,待腐熟成足够量的食糜,胃内压力增高,使幽门开放,部分食糜被压入小肠,这时胃就空虚而肠则充实了。这种功能就是胃阳作用于胃壁肌肉,使其规律地收缩和蠕动的结果。胃阴可以制约胃阳的偏亢,尚可濡养胃腑,胃壁肌肉、黏膜得到胃阴的濡润和胃阳的温运,促使其内容物的通降。
三、小肠解剖生理
《灵枢·肠胃》云:“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叙述了小肠位于脐部,后壁系附于脊柱,前壁则附于脐上。描绘了小肠环旋弯曲,一层又一层重叠排列于腹腔中的形态。《难经》记录小肠的重量为二斤十四两,容量为能容纳食物二斗四升,水液六升三合余。《难经》中并指明小肠在全消化道中的范围,“小肠上口接胃之幽门,下口与大肠会合于阑门”(即回肠与升结肠交接处)。《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指出小肠接受从胃送来的腐熟食物,再经进一步消化后,将滓秽传送于回肠的生理功能。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1.“受盛”和“化物” 食糜即腐熟食物由胃移行至小肠后,停留时间较长,以便充分地消化吸收,故《内经》称之有“受盛”和“化物”的功能。小肠一方面受盛自胃中转来的食糜,进一步完成化物的任务,并配合脾的运化功能,将经消化而被吸收的精微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
2.“分清泌浊” 小肠吸收其清者(即营养物质),经脾的转输至身体各器官组织,而其浊者(即糟粕)则注入大肠,剩余的水液,经小肠下端及大肠吸收,经肾入膀胱。小肠功能正常,食物得以消化吸收,清浊各行其道,二便排泄才正常。
四、大肠解剖生理
《内经》论大肠包括回肠(回肠和结肠上段)与广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因回肠回屈而受小肠之谷而名之,广肠又称之为直肠、洞肠、肛门官。《难经》指出:“大肠上口与小肠会于阑门,下极为魄门(即肛门)。”《灵枢·肠胃》云:“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返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因而得知回肠弯曲的形态虽与小肠相似,其直径略粗,长度短于小肠,广肠则更为粗短,也无反复回旋弯曲。《难经》中载有回肠重二斤十二两,容量能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重十二两,容谷九升三合有余的测量结果。
大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1.“传导”功能 大肠将小肠传来的糟粕继续下传,直至直肠经魄门排出。
2.“燥化”功能 大肠在传导糟粕过程中,能将糟粕中的多余水液再吸收,使糟粕形成粪便。
3.“排泄”功能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处于正常生理功能状态时,大便排泄则正常。
五、胆的解剖生理
《灵枢·本输》谓:“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难经·四十二难》谓:“胆在肝之短叶间。”《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属肝络胆”;“胆少阳之脉……络肝属胆”。指出了胆的大体解剖位置和胆与肝的相互关系。《难经·四十二难》谓:“胆重三两二株、盛精汁三合。”说明胆是中空器官,内盛清净、色黄绿而味苦的精汁(即胆汁)。
胆的生理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1.贮藏胆汁 胆为六腑之一,内藏胆汁,与五脏藏精气作用相似,又与各腑的转输作用相同,其功能属腑同脏,故称之为“奇恒之腑”。
2.排胆汁、助消化 胆汁为脏腑精气所化,有消化食物的作用。所谓“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胆汁注入肠中,促进胃肠消化食物。
3.主决断 胆主决断,与思维和情志活动有关,《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认为胆气壮者,判断力强,能控制自己的意识不偏不倚,虽受大惊、大恐等精神刺激,一般不会致病。
六、脾与胃的关系
中医学注重人体脏腑是统一整体,强调脏与脏,腑与腑,以及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关联,而脾与胃的关系甚为密切。
脾与胃间的经络联系《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胃足阳明之脉……属胃络脾。”这种经络上的联系促成脾与胃间生理上的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以及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脾与胃间的生理联系如下。
1.胃主纳、脾主运 胃担负受纳和腐熟水谷,为脾的运化作准备,脾主运,为胃行其津液,脾与胃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吸收以及输布营养物质于周身的任务。
2.胃主降、脾主升 胃主降指由胃到肠为向下传送食物以逐步消化,故胃以降为顺。脾主升指脾吸收、输布营养物质到周身各组织器官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