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拉肚子导致浑身无力是脱水了吗

拉肚子导致浑身无力是脱水了吗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起腹泻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目前已知多达数十种。痢疾、沙门菌肠炎和霍乱在细菌感染性腹泻中占据主要位置。近年来,由耐药菌株引起的小儿真菌感染腹泻增加。炎症性腹泻为病原体侵袭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泻。轻型病例仅有腹泻、稀便。

西医

【定义概述】 感染性腹泻是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排便量增加和排出物性状改变为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依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和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可以伴有恶心、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等,严重者可以有发热和脱水等,腹泻物的性状也可以有水样便、血便、脓液便、洗米水样便、洗肉水样便等。病程可急性起病,也可慢性迁延,一般病史在2周内为急性腹泻,2周至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史超过2个月为慢性腹泻。引起腹泻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目前已知多达数十种。

【病因病机】

1.细菌性腹泻 多种肠道细菌可通过繁殖或毒素造成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有志贺菌、沙门菌、弯曲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梭状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耶尔森菌等引起。痢疾、沙门菌肠炎和霍乱在细菌感染性腹泻中占据主要位置。

2.病毒性腹泻 能引起人类腹泻的病毒有多种,病毒性肠炎近年来引起人们重视。常见的有人轮状病毒、成人轮状病毒和副轮状病毒等,此外还有腺病毒、诺沃克病毒、埃可病毒、星芒病毒、冠状病毒、嵌杯样病毒等。它们引起腹泻症状相似,流行环节基本相同。人轮状病毒肠炎占病毒性肠炎的绝大部分,也是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3.寄生虫性腹泻 寄生虫引发腹泻除肠道阿米巴病外,尚有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等孢子球虫病、类圆线虫病和圆孢子虫病等。此类疾病大多发生在潮湿温暖地区,但随着人类流动、活动范围扩大,发病范围也趋于扩大。主要经过污染的土壤、水源的接触传播,也可由密切生活接触而被感染。儿童病例较为多见,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被感染。

4.真菌性腹泻 真菌性腹泻主要见于慢性消耗患者,抵抗力低下,或有滥用抗菌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等诱发原因。常见的有念珠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和人体酵母菌等。近年来,由耐药菌株引起的小儿真菌感染腹泻增加。

【病理及病理生理】

1.消化功能紊乱 因肠蠕动亢进,肠道消化功能减低而致脂肪、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

2.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呕吐、腹泻使大量的水和电解质丢失,引起脱水,酸中毒及低钾血症等。

(1)脱水:脱水的性质分为三种。

①等渗性脱水:占40%~80%,主要是细胞外液的丢失,病程短,营养状况较好。

②低渗性脱水,占20%~50%,电解质的丢失多于水的丢失,多见于腹泻日久,营养状况差的患者,细胞外液大量损失,脱水病状出现早,易致循环衰竭。

③高渗性脱水,占1%~12%,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的丢失,多见于病程短、发热高、病后饮盐水较多而饮水少的患者,特点为细胞内脱水,细胞外液减少不严重,脱水症状出现较晚,神经系统症状明显。

(2)代谢性酸中毒

①腹泻严重时大便中丢失大量碱性物质可致酸中毒。

②脱水严重者血容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导致远端肾小管钠离子与氢离子交换减少,氢离子潴留。

③由于血循环不良,组织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增加。

④饥饿时血糖减低,肝糖原不足,酮体产生增多。由上述原因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3)低钾血症

①患者进食少,腹泻时大便丢失可导致低钾。

②酸中毒时细胞外液氢离子及钠离子进入细胞内,置换出钾离子随尿排出。

③输液纠正脱水过程中,血清钾被稀释,并于有尿后排出一定量的钾。

④输入的葡萄糖合成糖原,一部分钾又被固定在细胞内,由于以上原因,在脱水纠正后,血钾降低而出现低钾症状。

(4)低钙血症: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病患者,在酸中毒被纠正后可出现血钙下降而发生惊厥。

(5)低镁血症:少数慢性腹泻病合并营养不良患者,其脱水、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被纠正后或低钙血症同时出现低镁血症。

【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炎症性腹泻和分泌性腹泻。

炎症性腹泻为病原体侵袭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黏液便或黏液血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见有较多的红细胞、白细胞。属于此类感染性腹泻的除细菌性痢疾外,还有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等。

分泌性腹泻指病原体或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患者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多无细胞,或可见少许红细胞、白细胞。属于此类腹泻的除霍乱外,还有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隐孢子虫肠炎等。

1.霍乱 轻型病例无腹痛、腹泻,可伴有呕吐,常无发热和里急后重表现。少数病例有低热,多见于儿童,腹饱胀感或隐痛。中、重型病例腹泻次数频繁,每次便量大,多为米泔水样便,伴有呕吐,迅速出现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特别是腓肠肌痉挛等休克表现。中毒型病例罕见,可以发生在流行期,病例无腹泻或轻微腹泻伴呕吐,无脱水或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也称为“干性霍乱”。患者多生活在霍乱流行区,或在5d内到过流行区,或在发病前5d饮用生水或进食海(水)产品以及其他不洁食物、饮料等。多有与霍乱患者或带菌者的密切接触史或共同暴露史。

2.细菌性痢疾 典型病例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20次,量不多,呈黏液便或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轻型病例仅有腹泻、稀便。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d,短者数小时,最长7d,患者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患者的接触史。由于志贺菌的感染剂量低(10~200个细菌),常见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接触传播,夏秋季节发病多,学校、托幼机构及工地等集体用餐单位易发生食物型或水型暴发流行。

3.阿米巴性痢疾(肠阿米巴病) 该病是由阿米巴原虫所致的肠道感染。普通型病例起病缓慢,一般无发热、间歇性腹痛、右下腹可有压痛,腹泻,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轻型病例表现为间歇性腹痛、腹泻,而重型病例出现高热、剧烈腹痛、腹泻,大便每日数十次,为水样或血水样便,粪便血多、脓少,奇臭,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休克表现。慢性患者症状持续数月,也可反复发作。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数日至数周,大多在3周以上,多有病前进食不洁食物的情况。夏秋季发病较多,散发为主,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感染率较高。

4.病毒性腹泻 患者起病急,发热,腹泻,部分患者有咳嗽和呕吐。热程平均为3~4d,很少超过7d。腹泻程度中等,大便呈黄色水样,也可呈白色或绿色,持续6~7d。也可先吐后泻,一般1~2d后消失。有半数患者有呼吸道症状,40%~80%患者有中度以下脱水和酸中毒,病程7d可自愈。

5.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分别是由伤寒沙门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上腹泻不多见,而是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特殊的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大,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和心肌炎。患者发病前30d内曾到过伤寒疫区或生活在疫区,多有喝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

6.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儿童易感,慢性患者最为多见,病程可长达数十年。轻度周期性腹泻,多呈稀水样便,恶臭。伴有上腹不适、厌食及体重下降。粪便检查只见少许白细胞和红细胞,易误诊为慢性细菌性痢疾。粪便镜检可发现贾第鞭毛虫滋养体,该虫主要寄生在十二指肠内,故采用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可提高检出率。

7.肠结核 中青年居多,一般继发于肠外结核病。起病缓慢,初期仅有食欲缺乏、消瘦、低热等症状,继之出现右下腹隐痛,腹泻每天数次,常在餐后发作,腹泻与便秘可交替出现。粪便呈糊样或水样,通常无肉眼可见的黏液或脓血便。

8.耶尔森菌肠炎 多为水样便,可有黏液,脓血便少见。常伴有右下腹疼痛、肌紧张和反跳痛,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还可出现多种肠外表现,如皮肤结节红斑、关节炎、败血症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细菌性感染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感染可见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

2.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有大量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等,也可仅有少量或无细胞。

3.病原学检查 粪便中可检出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菌、轮状病毒或蓝氏贾第鞭毛虫等,或检出特异性抗原、核酸或从血清检出特异性抗体。

4.乳铁传递蛋白 用于筛查粪中白细胞,其敏感性比光学纤维镜检查高4倍。粪白细胞检查诊断感染性腹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3和0.84,而用乳铁传递蛋白诊断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2和0.79。有人认为,如果年幼、年老、免疫抑制患者中粪乳铁传递蛋白阳性,即可采取经验性抗菌治疗。

5.病原体的基因诊断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可检测粪标本中主要的致腹泻菌,如肠沙门菌、副溶血弧菌、空肠弯曲菌和肠毒性大肠埃希菌等,其特点是检测周期短,实时定量PCR不仅敏感性高,而且只需要3h就可以报告结果,而粪培养则需要3~5d。国内有采用基因芯片技术,通过检测23sRNA筛选肠杆菌科常见细菌,然后再合成可扩增诊断常见肠道致病菌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法检测了数种常见致病菌,并建立了菌群进化树。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了其潜在的临床实用价值,但是由于肠道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十分繁杂,基因诊断的特异性还有待提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慢性感染性腹泻临床常见类型有慢性持续性腹泻(慢性迁延型)和慢性腹泻急性发作。

1.慢性持续性腹泻 慢性持续性腹泻以慢性肠道寄生虫病最为常见,有以下特点。

(1)有一定的地区流行分布特征。

(2)潜伏期较长。

(3)起病缓慢。

(4)低热常见。

(5)应用特异性驱虫药物治疗有效。

(6)蠕虫感染性腹泻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

2.慢性腹泻急性发作 慢性腹泻急性发作则以肠道细菌感染较为多见,有以下特点。

(1)与急性期病原菌未彻底清除密切相关。

(2)患者反复急性发作。

(3)腹痛、腹泻,类似急性腹泻。

(4)高热较少。

(5)侵袭性病原菌感染者,多为黏液脓血便,粪便中常有白细胞,隐血试验阳性。

(6)粪便细菌培养有确诊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肠道感染为混合感染,如在有些寄生虫性腹泻基础上并发肠道细菌感染,或在慢性非感染性腹泻基础上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等。

慢性感染性腹泻的病因诊断较为复杂,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结合发病情况、腹泻次数、性状、粪便量等考虑可能的病原体,还需与非感染性腹泻相鉴别。粪便的镜检与分离培养是诊断慢性肠道感染的主要方法,必须多次留取新鲜便,或在结肠镜检时直接涂片培养以提高检测阳性率。粪便分离培养除采用双硫与血液琼脂培养基外,还应针对性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同时检测,如弯曲菌选用含多种抗生素的选择性培养基,艰难梭菌要厌氧培养等。但对于粪便检测阳性如人芽囊原虫等,还应结合临床综合判断是否为直接病因。免疫学及核酸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粪便中病原体及其毒素,血清中特异性抗原、抗体等。此外,内镜的应用如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及肠黏膜活检等,对病因不明的慢性腹泻诊断和鉴别诊断都极为重要。

【治疗】

1.补液疗法 补液是感染性腹泻病例首先要考虑的治疗措施,尤其是儿童、老年人、伴发热和腹泻量大的患者。目前仍然主张使用口服补液盐(ORS)。因为绝大多数腹泻病例,肠道仍然具有吸收水分的能力,甚至应该进食。WHO于2002年推荐含盐量为75mmol/L的ORS新配方(氯化钠0.65g,枸橼酸钠0.725g,氯化钾0.375g,无水葡萄糖3.375g,加温开水至250ml)。另外,目前主张补液盐中以多糖代替单糖。对于严重脱水的患者,或者伴明显呕吐不能进食的患者应考虑静脉补液。

2.抗感染疗法 抗感染治疗不作为首选,因为大多数感染性腹泻是自限性的。在感染性腹泻中,病毒感染所占的比例较高,使用抗生素无效。对于有脓血便、伴全身中毒症状者应经验性地使用口服抗感染药,推荐使用氟喹诺酮类、磺胺类抗菌药物,但应注意用药禁忌证。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腹泻选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肠道抗菌药利福昔明是利福霉素的衍生物,最大特点为口服后在胃肠道内不被吸收,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需氧菌中的金黄色化脓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粪链球菌,革兰阴性兼性厌氧菌中的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球菌,革兰阴性厌氧菌中的拟杆菌属均有高度抗菌活性。

3.抗分泌和肠黏膜保护疗法 在抗分泌药物中,水杨酸铋剂仍然被推荐使用。一种脑啡肽酶抑制药消旋卡多曲,可保护内源性脑啡肽免受降解,延长消化道内源性脑啡肽的生理活性,减少水和电解质的过度分泌。

肠黏膜保护药也是治疗腹泻的一类药物,在我国已经广泛使用多年的思密达(十六角蒙脱石)是该类药物的代表,可以黏附在消化道黏膜,吸附毒素,促进黏膜上皮细胞再生与修复。

4.纠正微生态失衡 腹泻症可能是微生态失衡的原因,也可能是结果。因此,纠正微生态失衡的治疗措施越来越显得重要。益生菌和益生元对肠道有保护功能和(或)纠正肠道菌群的失衡。益生菌是肠道正常寄生的细菌,主要代表是嗜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对腹泻症有辅助治疗意义。益生元是指能够选择性地刺激肠内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生长繁殖,而且不被宿主消化的物质。如低聚果糖、低聚乳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甘露糖、低聚木糖等,这些物质作为双歧杆菌增殖因子,有助于双歧杆菌在肠道内增殖。

【预后】 本病多为自限性,及时有效的治疗,多预后良好。儿童与合并慢性病患者应引起临床重视。

【疾病诊治流程】 感染性腹泻的诊治流程详见图6-1。

图6-1 感染性腹泻的诊治流程

中医

【定义概述】 属中医的“痢疾”范畴。《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对其病因及临床特点作了简要的论述,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其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病因病机】

1.病因

(1)感受外邪:本病多由感受时令之邪而发病,感邪性质有三:一为疫毒之邪,内侵胃肠,发病骤急,发为疫毒痢;二为湿热之邪,湿郁热蒸,胃肠气机阻滞,发为湿热痢;三为夏暑感寒伤湿,寒湿伤中,胃肠不和,气血壅滞,发为寒湿痢。

(2)饮食不节(不洁):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误食馊腐不洁之食物,酿生湿热,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中阳受困,湿热或寒湿、食积之邪内蕴,肠中气机壅阻,气滞血瘀,与肠中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发为本病。

2.病机 痢疾为病,往往内外交感而发病。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可涉及肾。病理因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理性质分寒热虚实。本病初期多实证。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下痢鲜紫脓血,壮热,为疫毒痢;如疫毒上冲于胃,可使胃气上逆而不降,发为噤口痢;外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发为下痢赤白,肛门灼热之湿热痢;寒湿阴邪,内困脾土,脾失健运,邪留肠中,气机阻滞,为下痢白多赤少之寒湿痢;疫毒热盛伤津或湿热内郁不清,日久则伤阴、伤气,亦有素体阴虚感邪,发为阴虚痢;如痢疾失治,迁延日久,或治疗不当,酿成正虚邪恋,发展为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的休息痢。

【病证诊断】

1.病名诊断 本病具有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等要点,当属中医的“痢疾”范畴。

2.辨证要点 诊治本病,当注意辨久暴,察虚实主次;识寒热;辨伤气、伤血。暴痢发病急,病程短,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为实;久痢发病慢,时轻时重,病程长,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为虚中夹实。大便带血,色鲜红,甚至紫黑,黏稠腥臭,里急后重明显,口渴喜冷,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清稀,白多赤少,清淡无臭,里急后重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下痢白多赤少,湿邪伤及气分;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热邪伤及血分。

【辨证论治】

1.辨证治疗原则 痢疾的治疗大法是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则清温并用,虚实夹杂则攻补兼施。痢疾初起之时,多实证、热证,宜清热解毒化湿。久痢虚证、寒证多,应以补虚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刘河间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有关治疗痢疾的禁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等,临床用药可参考借鉴。

2.分证论治

(1)湿热痢

①症状: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②病机: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

③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④方药: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药物:芍药、黄芩、炙甘草、黄连、大黄、槟榔、当归、木香、肉桂等。

若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喜冷饮,属热重于湿,可加白头翁、秦皮、黄柏清热解毒;若瘀热较重,痢下鲜红,加地榆、牡丹皮、苦参凉血行瘀;若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腻,属湿重于热,可去当归,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健脾燥湿。

常用中成药:加味香连丸等。

(2)疫毒痢

①症状:起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明显,壮热,口渴,烦躁,恶心,呕吐,甚至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②病机: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③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④方药:白头翁汤(《伤寒论》)合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药物:白头翁、秦皮、黄柏、芍药、黄芩、炙甘草、黄连、大黄、槟榔、当归、木香、肉桂等。

若见热毒秽浊壅塞肠道,腹中满痛拒按,大便滞涩,臭秽难闻,加枳实、芒硝通腑泄浊;若暴痢致脱,症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唇舌紫黯,尿少,脉微欲绝,应急服独参汤或参附汤,加用参麦注射液等以益气固脱。

常用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等。

(3)寒湿痢

①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腹胀满,头身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②病机: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③治法:温中燥湿,调和气血。

④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厚朴、藿香、甘草、半夏、苍术、陈皮、生姜、大枣等。

痢下白中兼赤者,加当归、芍药调营和血;脾虚纳呆者加白术、神曲健脾开胃;寒积内停,腹痛,痢下滞而不爽者,加大黄、槟榔,配炮姜、肉桂,温通导滞。

常用中成药:六和定中丸等。

(4)阴虚痢

①症状: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脐下灼痛,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少,脉细数。

②病机:阴虚湿热,脉络受损。

③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④方药:黄连阿胶汤(《伤寒论》)合驻车丸(《外台秘要》)加减。

药物:黄连、阿胶、黄芩、白芍、鸡子黄、当归、干姜等。

若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者,加沙参、石斛以养阴生津;如下痢血多者,加牡丹皮、墨旱莲以凉血止血;若湿热未清,有口苦、肛门灼热者,加白头翁、秦皮清解湿热。

常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等。

(5)虚寒痢

①症状: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②病机: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

③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④方药:桃花汤(《伤寒论》)合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赤石脂、干姜、粳米、诃子、罂粟壳、肉豆蔻、白术、人参、木香、肉桂、炙甘草、当归、白芍等。

若积滞未尽,加枳壳、山楂、神曲消导积滞。若痢久脾虚久陷,导致少气脱肛,加黄芪、柴胡、升麻、党参补中益气,升清举陷。

常用中成药:肉豆蔻丸等。

(6)休息痢

①症状: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洁、劳累、受凉而复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舌质淡苔腻,脉濡或虚数。

②病机:病久伤正,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③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④方药:连理汤(《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加减。

药物: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茯苓等。

若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细,用温脾汤温中散寒,消积导滞;若久痢兼见肾阳虚衰,关门不固者,加四神丸。

常用中成药:久痢丸等。

3.其他疗法

(1)灌肠法:白头翁15g,黄柏15g,黄连6g,共煮浓煎至100ml,保留灌肠。中药灌肠前先用2%温盐水清洁灌肠。

(2)食疗:猪苦胆1个,绿豆适量。将绿豆装入苦胆内,待胆汁浸入绿豆后倒出,阴干口服,每日2次,每次10粒。主治菌痢。

【预防、调护、转归】

1.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细菌性及阿米巴痢疾,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控制痢疾的传播和流行,如搞好水、粪的管理,饮食管理,消灭苍蝇等。

2.痢疾患者,需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仍以清淡为主,忌食油腻荤腥之品。

3.本病如及时有效治疗,多预后良好。

(王 静 李慧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