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

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广东城镇居民的问卷调查显示消化不良患病率为18.9%,美国社区居民的患病率为25%;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流行病学调查的患病率是指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症状,经检查后发现OD仅占消化不良患者的少数,多数患者为FD。有关消化不良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相对较少,推测年发病率约为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2007,大连)

一、定 义

消化不良(dyspepsia)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的症候群,可伴食欲缺乏、嗳气、恶心或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与消化系统器官疾病有关,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其中,FD患者的症状源于上腹部,血生化及内镜等检查无异常发现,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

二、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我国广东城镇居民的问卷调查显示消化不良患病率为18.9%,美国社区居民的患病率为25%;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流行病学调查的患病率是指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症状,经检查后发现OD仅占消化不良患者的少数,多数患者为FD。有关消化不良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相对较少,推测年发病率约为1%。

三、消化不良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一)OD

消化系统的良、恶性疾病均可引起消化不良,其中以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最为多见,消化系统恶性病变引起的消化不良在我国也不少见。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也可引起消化不良,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硬皮病等。某些药物如NSAID、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药、茶碱、口服抗生素及补钾剂等均可引起消化不良症状。

(二)FD

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运动功能障碍。

2.内脏高敏感性。

3.胃酸分泌。

4.幽门螺杆菌(Hp)感染。

5.精神心理因素。

四、FD的罗马Ⅲ标准

FD分为两个亚型,即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

五、消化不良的治疗

消化不良的治疗目的在于迅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去除诱因,恢复正常生理功能,预防复发。

(一)一般处理

帮助患者认识、理解病情,指导其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去除与症状可能的发病因素,提高患者应对症状的能力。

(二)经验性治疗

1.抗酸药:抗酸药如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

2.抑酸药。

3.促动力药。

4.助消化药:消化酶和微生态制剂可作为治疗消化不良的辅助用药。复方消化酶、益生菌制剂可改善与进餐相关的腹胀、食欲缺乏等症状。

5.根除Hp治疗。

6.精神心理治疗。

(穆 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