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它可以直观地测定血管狭窄程度和范围,观察侧支循环情况;所显示的病变更为直观,在判断病变供应动脉的来源、数量、引流静脉的去向、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等方面,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目前临床仍视DSA为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目的】
1.寻找脑血管病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2.头面部血管性肿瘤术前了解血供情况。
3.观察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
4.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5.明确血管病变和周围解剖关系。
【物品准备】 5—6.5号猎人头(headhunter)导管1套,碘伏1瓶,无菌治疗碗1套,无菌镊1把,无菌棉球1包。
【操作步骤】
1.选择穿刺点,耻骨联合-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在腹股沟韧带下1~2cm股动脉搏动最强点,消毒,局部麻醉。
2.穿刺针与皮肤呈30°~45°角刺入股动脉,见到针尾喷出动脉血,将导丝送入血管20cm左右,撤出穿刺针,迅速顺导丝置入导管鞘,撤出导丝。
3.在电视屏幕下将导管送入各个分支动脉。
4.进入靶动脉后注入少量造影剂确认动脉,然后造影。
【护理要点】
1.检查前准备
(1)认真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进行碘过敏试验。
(2)检查穿刺部位,清洁穿刺部位的皮肤,按外科术前要求备皮。
(3)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测量小腿周径并记录。
(4)检查前4h禁食、水。
(5)建立静脉通路,备好药品和物品。
2.检查后护理
(1)平卧8h,卧床24h,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
(2)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排泄。
(3)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4)观察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及肢体温度、颜色,注意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和血肿并详细记录,每2小时1次。
(5)穿刺点用沙袋加压6~8h,24h后拆除加压绷带。
(6)避免增加腹压动作,以免穿刺点出血。
(7)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①脑血管痉挛:由于导管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较长,加之栓塞材料等因素,容易诱发脑血管痉挛,表现为头晕、头痛、呕吐、失语、短暂的意识障碍、肌力下降等,多于术后12~24h发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因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
②脑出血:由于导管的机械刺激,可导致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再出血,也可因患者紧张、情绪激动、排便、剧烈活动引起动脉压突然升高,头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再度出血,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以避免血压增高。
3.健康指导 术后平卧8h,卧床24h,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排泄;穿刺点用沙袋加压6~8h,24h后拆除加压绷带;避免增加腹压动作,以免穿刺点出血;无麻醉反应可正常进餐。
【护理评价】
1.患者焦虑是否缓解,能否有效配合检查的进行。
2.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是否掌握术后的饮食及康复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