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介入性治疗(cerebral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 therapy)是指在X线下,经血管途径借助导引器械送特殊材料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病变部位,治疗各种颅内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海绵窦瘘等脑血管病。治疗技术分为血管成形术、栓塞术、血管内药物灌注术等。
【目的】 治疗各种颅内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海绵窦瘘、颅内肿瘤及其他脑血管病。
【物品准备】 导管、栓塞的材料,如三维弹簧圈、生物涂层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液体栓塞剂(NBAA和Onyx胶),与颈动脉支架、保护车等颅内专用支架、球囊等辅助材料。
【操作步骤】
1.一般采用股动脉穿刺,在X线电视监视下,将内径为2mm的导引管经主动脉插到供应颅脑的血管(颈动脉或椎动脉)内。
2.通过导引管将内径为1mm或更细的非常柔软的微导管选择性地插到颅内有关的动脉内,直达病变部位。
3.根据病变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栓塞、注射药物、扩张等操作,达到治疗目的。
【护理要点】
1.术前护理
(1)评估患者的文化水平、心理状态以及对该项治疗技术的认知程度;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意外或并发症,征得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并签字;为患者创造安静的休养环境,理解心理压力。
(2)遵医嘱做好各项化验检查,如血型、血常规、凝血功能。
(3)准备好注射泵、监护仪、甘露醇等仪器和药物。
(4)建立静脉通路。
(5)遵医嘱备皮、沐浴及更衣。
(6)遵医嘱禁食、水。
(7)特殊情况遵医嘱术前用药、留置尿管或心电监护。
2.术中护理
(1)遵医嘱调节和记录给药时间、剂量、速度与浓度,根据患者血管情况及时更换所需器械、导管或导丝。
(2)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若术中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程度加重,一侧瞳孔散大等,常提示患者脑部血管栓塞或病变血管破裂,必须立即抢救。
(3)观察患者全身状况,如有无语言沟通障碍、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有无寒战、高热等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遵医嘱吸氧,持续心电监护。
(5)保持各种管道通畅。
(6)术中肝素化,对出血时间较长的、年龄比较大的患者一般要求肝素化,肝素化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监测凝血功能。
3.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及早发现颅内高压、脑血栓形成、颅内血管破裂出血、急性血管闭塞等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四肢活动、语言状况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与术前比较,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穿刺部位加压制动24h,观察有无出血及血肿。
(3)使用肝素和华法林过程中要注意检测凝血功能,注意有无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有无发热、皮疹、哮喘、恶心、腹泻等药物不良反应。
(4)术后休息2~3d,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和剧烈运动,防止球囊或弹簧脱落移位。
4.健康指导
(1)术后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
(2)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
【护理评价】
1.患者焦虑是否缓解,能否有效配合手术的进行。
2.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是否掌握术后的饮食及康复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