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张机的《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亦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所以阴平阳秘、五脏元真通畅是人身安和无疾的保证。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机体阴阳之间失于相对的协调平衡而使五脏受损所致,故有“一阴一阳谓之道,偏盛偏衰谓之疾”的说法,一切疾病皆可以阴阳失衡概括之,同时阴阳也是中医把握各种疾病的总纲。各种因素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动态的平衡,都会形成阴阳偏盛、偏衰、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等阴阳失衡的病理状态。阴阳失衡的结果是五脏元气受损,具体表现为脏腑、经络、气血、营卫及气机升降出入等相互关系的失调。
“调理阴阳、安和五脏”是中医防治疾病的基本法则,也是治疗一切疾病的最终目的。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汤液醪醴论》亦言:“平治于权衡。”《素问•经脉别论》指出:“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素问•玉版论要》也指出:“阴阳反作,治在权衡相夺。”在治疗过程中应针对疾病过程中阴阳失衡的病理状态,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使之归于权衡以平的状态,也即阴平阳秘的状态。
王冰在注释《素问•血气形志篇》时曾说:“夫按摩者,所以开通闭塞,导引阴阳。”可见按摩本就具有开通闭塞使五脏元真通畅、阴阳调和的作用。而振腹疗法却是诸多按摩疗法中“安和”作用最显著的一种疗法,它通过以振腹为主的手法来激发“元真”、调整五脏六腑的阴阳失衡、协调营卫气血运行来恢复人的健康,并在操作过程中注重腹背并重,俞募并用,上下并举的方法来“安和血气,各归其乡”,以达到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主次兼顾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