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承父母先天之精而成,然其后天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吸入之自然界清气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方能生生不息。故《灵枢•刺节真邪论》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也如《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所言:“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所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充实。如张介宾的《景岳全书•论脾胃》言:“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一)元气与谷气合而成胃气
李杲在《脾胃论》中言:“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元气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于肾中,运行于后天,得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的滋养与补充。元气的盛衰,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禀赋,亦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藏象学说称脾为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本相对而言。先天之本在肾,以其所藏之精气,禀受于父母,形成于出生之前,而此精气乃是生命生长发育之根,故称先天之本。脾者以运化水谷精微,灌溉濡养周身,发生在出生之后,故称后天之本。而脾之健运离不开胃之受纳,故合称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以膜相连,同居中焦。《素问•太阴阳明论》谓:“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脾者土也,治中央。”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得到充分的营养。反之,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亦因此而失常。故脾胃被称为“气血生化之源”。
人之元气充足主要靠脾胃健运功能的强健。只有脾胃之气旺盛,才能滋养元气,如果脾胃之气本弱,即元气亦得不到充养,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诸症亦由此而生。因此,必须重视促进脾胃之气,这是关系到元气强弱的根本问题。
(二)谷气与自然界清气合而成宗气
宗气又称“大气”,是指聚积在人体胸中的气。《灵枢•五味》也说:“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咙,故呼则出,吸则入……”宗气的生成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之气在心肺功能活动的参与下结合而成。肺的呼吸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盛衰。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从婴儿出生的一声啼哭开始运行,标志着生命的开始。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称宗气为“后天全身之桢干”“后天生命之宗主”,胸中是宗气生成之处,故胸中又称为“气海”、“膻中”。
《灵枢•邪客》云:“宗气……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张锡纯说:“肺司呼吸,人之所共知也,而肺之所以能呼吸者,实赖胸中之大气。”宗气聚于胸中,胸中乃心肺所居之处,宗气上走息道,促进推动人体的呼吸运动,是激发、推动与维持肺主气、司呼吸的根本动力。宗气也是人体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是心主血脉功能的概。喻嘉言在《大气论》中云:“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灵枢•刺节真邪论》载:“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止。”故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息息相关。
宗气与肺是“气与形”的关系,宗气出于肺“走息道”“循喉”出于鼻,鼻为肺之外窍,肺的功能正常则鼻能分辨气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人的嗅觉功能与宗气的功能正常密不可分。宗气通过喉咙作用于会厌而发声,宗气盛则声音洪亮;宗气虚,则语声低微,即《灵枢•海论》曰:“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