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脊柱相关的经筋

与脊柱相关的经筋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体脊背部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华佗夹脊理论的创立,就明确指出五脏六腑的病变可通过经络传输体现于脊柱两侧的腧穴上。经络学说中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循行于脊背正中和两侧部位。因而背部的督脉线可作为治疗疾病的中枢治疗线。因此,中医学中许多治疗内脏疾病的疗法都常规地在背部进行。其实,这就是最早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灵枢•经筋》记载“足太阳之筋,……上挟脊上项”“足少阳之筋,……结于尻,……。其病,……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月少季胁痛”“足太阴之筋,……其内者,着于脊。其病……引膺中脊内痛”“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足厥阴之筋,……结于阴器,络诸筋”“手太阳之筋,……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结于耳后完骨”“手少阳之筋,……上肩走颈,合手太阳”“手阳明之筋,……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总结

人体脊背部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学认为,足太阳经“挟脊”,足少阴经“贯脊”,足阳明之筋“上循胁属脊”,足太阴之筋“内者着于脊”,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手阳明之筋支者“夹脊”,督脉“挟脊”与“贯脊”,诸阳经并与此交会。正由于脊背部与经络有广泛的联系,通过经络系统与五脏六腑相关联,故捏拿脊背部可以调节全身气血和五脏六腑之功能,治疗全身疾病。

《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特别是华佗夹脊理论的创立,就明确指出五脏六腑的病变可通过经络传输体现于脊柱两侧的腧穴上。在这些特异穴位上进行捏提、指压、按揉,就能对五脏六腑进行诊断和治疗。经络学说中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循行于脊背正中和两侧部位。历代医学家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足太阳膀胱经中五脏六腑均有腧穴走行于背部,《真气运行论》记载:“缘督以为治,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延年。”这里所说的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而阴阳互根,相为表里,阳生阴才能长。故全身十二经脉都是缘督脉而发源的,所以说督脉是十二经的根本。因而背部的督脉线可作为治疗疾病的中枢治疗线。

叶霖在《难经正义》中曰:“五脏之俞皆在背,肺俞在第三椎下,心俞在第五椎下,肝俞在第九椎下,脾俞在第十一椎下,肾俞在第十四椎下,又有膈俞者,在第七椎下,皆夹脊两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总属足太阳经也。”又注曰:“胃俞在十二椎间,大肠俞在十六椎间,小肠俞在十八椎之间,胆俞在十椎之间,膀胱俞在十九椎之间,三焦俞在十三椎之间。又有心包俞在四椎之间,亦俱夹脊两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总属足太阳经也。”因此,中医学中许多治疗内脏疾病的疗法都常规地在背部进行。其实,这就是最早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素问•皮部论》中提到:“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位居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当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病邪可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正如《素问•皮部论》所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合于脏腑也。”

在循行于背部的经脉中,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是纵向走行的。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和带脉与腰骶部联系密切;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与颈背部联系密切;阳维脉和跷脉与头颈部联系密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