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胃癌前期病变的用药经验

胃癌前期病变的用药经验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CAG伴肠上皮化生与不典型增生者,称之为胃癌前期病变,癌变率较高,病情顽固,对患者健康与精神危害亦较大。2.辨燥湿 目前临床诊治CAG,多脾胃同治。对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患者,应以行气疏化为主法。对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的患者,则主用活血化瘀剂。方中黄药子有小毒,宜连服两周,停服两周间歇用药。切忌朝方夕改,轮番用药,以致久治不愈,延误病情。而体质改善的主要标志是饮食改善和体重增加,否则病变容易反复。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因胃黏膜发生了萎缩性改变故而名之,其诊断依靠胃镜及相应的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CAG伴肠上皮化生与不典型增生者,称之为胃癌前期病变,癌变率较高,病情顽固,对患者健康与精神危害亦较大。高老在对该病的研究和治疗中,依据西医的病理学诊断特点及中医辨证理论,总结出其演变规律,临证时尤其注重精详辨治。

(一)CAG演变规律

高老总结30年治疗CAG的临床经验,依据滞-虚-邪的相互关系,提出其演变规律为“因滞致虚,因虚夹邪”的观点。“因滞致虚”,系指气滞、食滞(饮食不节)等为造成脾胃虚损的主要原因;“因虚夹邪”,说明脾胃虚损病证,一般表现为非单纯虚证,因正虚则邪乘,日久必化热伤阴,久痛入络,络瘀则血阻。治以自拟主方参芪丹百汤,健脾活血理气。组成:太子参15~20g,丹参15~20g,生、炙黄芪各15~20g,檀香8g,砂仁6g,百合20g,木香10g,蒲公英10~30g,薏苡仁20~60g。

(二)CAG用药六辨

在上方基础上,高老特别强调根据患者症状及病理结果加减用药,提出CAG用药六辨,以助临床。

1.辨胀痛 CAG患者以上腹胀痛为主,胀与痛相较,以前者更常见。凡诉上腹胀满、痞闷、塞滞者,应详辨其性质,属虚胀,气胀亦或食胀。虚胀痞满属虚证或虚兼寒证,经用甘温、甘缓诸法,重在培补中气。属气胀或食胀者,于行气消食中佐用扶中药,不宜过分破气伤正,慎用大黄等通泻峻剂。辨痛时,除常见症型外,需重视疼痛之新久与窜痛的部位。初病在经,久痛入络,宜分别运用草类通经药与虫类剔络药。如当归、路路通、王不留行、穿山甲(代)、蕲蛇等。根据脘痛攻窜胁肋、胸膺、背部等不同证情,可在行滞和中方中分别加用肝经、肺经或督脉主治药物,为郁金、葶苈子、鹿角胶等。从胀与痛的大致属性看,胀病多虚,痛病多实,所以,由胀转痛者,应祛邪为主,由痛转胀者,应扶正为先。胀痛并见者,祛邪扶正兼施。

2.辨燥湿 目前临床诊治CAG,多脾胃同治。然而胃为燥土,脾为阴土,一恶燥,一恶湿,故宜辨证时细察其病燥盛湿盛、在脾在胃,选用不同方药治疗。病在胃燥盛者,主用润胃和胃药物,如石斛、百合、沙参、麦冬等;病在脾湿盛者,主用辛燥健脾药物,如砂仁、白豆蔻、苍术、黄芪等。辨燥湿亦即辨脾胃,辨证精详方可提高疗效。

3.辨升降 CAG症状的出现常常与升降失司有关。“浊气在上,则生胀”,脾运不及则乏力消瘦,胃气上逆则嗳气呕恶,凡此种种当从斡旋升降中求治。治以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为法。中脘痞塞呕恶食少等证,投用此方效果甚佳。如偏有热郁者,常采用紫苏之辛和公英之苦,合为升降开泻剂疗效亦好。若虑升降之剂力缓,可酌增出入之剂相助,如仿东垣法,理中方中参用羌防等一、二位风药,冀其轻清升阳,常能增强全方效用。柴胡与枳壳,升麻与黄芩为升降法习用药。投之得法,常取捷效。再者,脾胃虚损,肺气易伤,CAG患者津亏气少,懒言,舌燥,易患感冒,为中土不能上奉肺金宜大剂芪术,重在升举脾胃清阳之气。

4.辨寒热 中阳日衰,阴寒内生。气郁日久,每易化热。治疗CAG阴寒内盛者,多用肉桂、炮姜、荜茇等振奋中阳。论治郁热内生者,可选黄连、仙鹤草、地榆等苦味清解,厚胃肠诸品。从临床见证分析,热症多于寒证,并有热盛、湿热盛、血分热盛的区别,需用清热,清热化湿,清血分郁热不同药物,如上述治郁热内生诸品,或土茯苓、大豆黄卷,或牡丹皮、赤芍等药。不可拘泥于该病以久病正虚为主而不敢使用各种清热药物。

5.辨病证 诊断和治疗CAG要从中医辨证和病理学改变两个方面入手,诊治效果既要消除症状,又要改善病理,所以,应当重视病与症两个方面。从辨证角度论治,主要方法已为上述。从辨病、病理变化角度论治,一般可健脾疏肝,为属于重度腺体萎缩,或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息肉者,可在上法中酌入活血化瘀药,根据病情轻重情况,合理施用丹参、赤芍、红花等活血药,三棱、莪术等化瘀药和土鳖虫、水蛭等破血药。由于该病有癌变倾向,伴有大肠肠化,不典型增生的属癌前期病变,可在符合中医辨证用药原则指导下选用白花蛇舌草、龙葵、半枝莲、茜草、藤梨根、女贞子、薏苡仁等具有抗癌作用的药物,其中药性平和的药品,如女贞子、薏苡仁可较长时间应用。

6.辨气血 CAG发病过程中,常现“因滞而虚,因虚夹瘀”的特点。从气与血角度看,初病多气滞,病久多血瘀。对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患者,应以行气疏化为主法。对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的患者,则主用活血化瘀剂。据高老经验,多见气血交病,治需两兼。气滞血瘀者,首选丹参饮合百合乌药汤,气虚血瘀者则黄芪、莪术并同。周学海说:病后调补须兼散气破血,这一治疗观点,对于治疗CAG这种久病难愈、正气被伤的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味甘温辛燥或一派滋腻呆补,反而倍伤中气。总宜化滞行血参用其间。

上述病证的出现是由于中虚不复,因虚挟邪,热郁化毒,血滞日重所致。自拟扶中清解化瘀方,由生黄芪、太子参、白术、鸡内金、虎杖、黄药子、穿山甲(代)等组成。方中黄药子有小毒,宜连服两周,停服两周间歇用药。全方具有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剔络作用,其中太子参、白术、虎杖、黄药子还具有在癌变过程中反启动或抗癌作用。在运用该方时,特别要注意辨证化裁和守方,辨证加减以舌象为主要依据,舌红,甚至局部或全舌光剥者气阴两虚,酌入大剂百合、石斛等。对血分郁滞者,宜综合辨证分清热瘀、寒滞、久瘀络阻等不同情况,分别加入凉血行血的赤芍、牡丹皮,温通血脉的肉桂、当归;活血化瘀的莪术、土鳖虫等药物。对热郁湿阻,亦以舌象为主要依据,辨明湿热重,寒湿重,亦或湿滞中焦,分别加入大豆黄卷、泽兰、蚕砂等清化湿热;肉豆蔻、砂仁等温化快脾;佩兰、荷叶、薄荷等芳化醒脾。羌活、防风等散风上行药以其“风能胜湿”,投之常能增强祛湿健胃功效。

CAG病程长,症状顽固,病理变化难以短期好转,所以辨证精确,守方待效十分重要。切忌朝方夕改,轮番用药,以致久治不愈,延误病情。对于经治好转或临床痊愈的患者,评价疗效时宜从症状好转或消失,病理进步和体质改善三者综合评价。而体质改善的主要标志是饮食改善和体重增加,否则病变容易反复。此时可将扶中清解化瘀方化裁制为成药,小剂量坚持服用三个月至半年,直至患者整体功能好转,正气恢复,身体康复并能抵御邪气侵犯。防止病变反复发作,也是提高CAG治疗水平的关键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