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注重中焦气机升降

注重中焦气机升降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老精研《黄帝内经》《脾胃论》等前人论著,领会经旨,认为脾胃在生理功能上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运纳相调,由于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其功能相辅相成,共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脾胃病的临证治疗中强调脾胃气血升降论,重视气血升降辨证与用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渊薮。高老认为脾胃病症状的出现常常与升降失司有关。

高老精研《黄帝内经》《脾胃论》等前人论著,领会经旨,认为脾胃在生理功能上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运纳相调,由于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其功能相辅相成,共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脾胃病的临证治疗中强调脾胃气血升降论,重视气血升降辨证与用药。

脾居中州,在里属阴,藏而不泻,而其性主升,脾不升则无用,故脾体阴而用阳。胃为阳腑,泻而不藏,其性主降,水谷入胃得以下行,全靠胃腑下降之功。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失调,出入失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病位浅深。因此,临床通过升降出入的病变,即可了解并区别外感病、内伤病,病在上或病在下,病在外或病在里。

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渊薮。因此,调理升降就成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手段,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以法调治。谴方用药,意在法下,然而升降浮沉,既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织部分,亦是高老处方用药的基本法则之一。运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调治病理的升降失常之偏,方以法随,合理用药是基本大法。临床根据药物升降浮沉的不同特性,遣方用药,或升提、或沉降、或发散、或收敛、或填补、或通达、或升降并用、或浮沉共施,以纠正人体气机升降失调,为临床治疗最终目的。

就一般而论,胃病则失于和降与多燥,故升多、燥多者病在胃,临床多以脘腹胀满、嗳气、纳呆食少、呕吐、吞酸、大便干结等症为主,治疗以治胃为主,运用降药、润药、如沙参、石斛、百合、麦冬、白芍、太子参等;脾病则失于健运与多湿,故降多、湿多者病在脾,临床多以消瘦、神疲乏力、胃痞食少、大便溏软等症为主,治疗以治脾为主,运用升药、燥药,如砂仁、白蔻仁、党参、苍术、茯苓、柴胡、黄芪、葛根等。因此,调理脾胃升降功能是促进脾胃纳运、燥湿、升降的协调,使之达到动态平衡的关键。

此外,升降之病证变化常常同时发生,因此治疗时常需升降同调。高老习用四逆散(柴胡与枳壳同用,一升一降),半夏泻心汤(黄芩与半夏同用,苦辛并用,辛开苦降),左金丸(黄连与吴茱萸,苦辛开泄)等方,灵活加减运用,调整脏腑升降功能。为了畅达斡旋升降功能,临证用药强调少用滋腻壅滞、大剂苦温破气之品,倡用清灵化气、芳香助运之品,如藿香、苏梗、绿萼梅、佩兰等药。《黄帝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即指出芳香助运之品对于湿浊碍胃者有较好疗效,临床对于胃病日久,痞满不适,经治无效者,运用大剂量佩兰用至30g,常常取得痞消胃畅的效果。此外,在升降脾胃方药中,少佐风药,如苏叶、荆芥穗等,既借风药的升清作用,又用其升散出入之功效,既以出入佐升降,以助脾胃升降功能之恢复。

临床时当注意升清与降浊的关系。若脾虚,脾气不升,运化无权,就会出现脘腹胀满,纳呆,喜热饮,大便溏薄,甚至气虚下陷,四肢乏力,气短懒言,脱肛等证。例如,治疗妇女脾虚湿滞,湿浊下流,便溏足肿,带下不止者常用完带汤。方中党参、甘草健脾益气,白术、苍术、陈皮苦温升阳燥湿,是升阳的侧重方面。同时又用柴胡、荆芥穗升阳散湿作用。而反佐滋阴和肝补脾之白芍、山药等,配合车前子利水除湿,全方寓补于通,补虚而不滞邪,升阳而不碍胃。

若胃阴亏损,则可见咽干口渴,胃纳不佳,饥不欲食,烦躁,手足心热,反酸烧心,大便干结不通,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当清养胃阴为主,高老常选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方中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等清热润燥生津养阴,重在润降,而扁豆、甘草则益气和中,桑叶轻宣升散,辅以升宣助脾,高老常配麦芽30g共奏升清降浊之功。由此看来,升阳与养阴虽属相反治法,但仍可并行不悖,突显中医之美。

高老认为脾胃病症状的出现常常与升降失司有关。胃癌前病变(PLGC)经过较长的演变过程可最终发展为胃癌,因此,积极逆转癌前病变,是防治胃癌发生尤为重要的一环,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本病主症多为胀满,属本虚标实。《黄帝内经》曰“浊气在上,则生胀”,脾运不及则乏力消瘦,胃气上逆则嗳气呕恶,凡此种种当从斡旋气机升降中求治。治疗CAG的主方之一——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中脘痞塞呕恶食少等症,投用此方效果甚佳。如偏有热郁者,高老常采用紫苏之辛和蒲公英之苦,合为升降开泻剂疗效亦好。若虑升降之剂力缓,可酌增出入之剂相助,如仿东垣法,理中方中参用羌活、防风等一二味风药,冀其轻清升阳,常能增强全方效用。柴胡与枳壳,升麻与黄芩皆为升降法惯用药,投之得法,常取捷效。再者,脾胃虚损,肺气易伤,CAG患者津亏气少,懒言,舌燥,易患感冒,为中土不能上奉肺金,治宜大剂黄芪、白术,重在升举脾胃清阳之气。

脾胃互为表里,脾升胃降,相互为用。脾为阴脏其用在阳,用阳则必升,不升则阳无所用;胃为阳腑其用在阴,用阴则必降,不降则阴无所用。因此,治脾必知其欲升,治胃必知其欲降。察其阴阳,知其升降,明其补泄,才能抓住脾胃功能的要点。然而,升降亦不能太过,升阳太过反伤胃阴;养阴太过,易增湿邪,反伤脾胃之阳。故燥与润相反相成,升与降相须为用,则脾胃升降出入有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