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能促进脾胃运化水谷,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若情志不调,肝气郁结,则木郁乘土,横犯脾胃,故临床见肝脾不和之证,常伴有胃纳不香、食后作胀、嗳气、反胃、胁痛气滞、腹泻倦怠、体弱无力等症状。高老提出:“治脾胃之病,不能忘记疏肝理气。”治脾胃诸疾应以疏运为法。施治时以疏肝畅达之品以助脾气升发。治宜缓中和胃兼顾肝脾,根据临床辨证:初治疏肝理气,健脾和中,再治养阴柔肝,益气和血,久治化痰祛瘀,通络和胃,老弱者则温中健脾、益气和络。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治疗大法。代表方有以下几种。
(一)四逆散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物等份为末组成。主要症状表现为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的肝脾气郁证。方中柴胡入肝胆经,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用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泄热,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枳实苦辛性凉,入中焦而归脾胃,行气散结而畅脾滞,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可使清升浊降,气机通利;炙甘草健脾和中,合白芍可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合,共收疏肝理脾、解热透热、缓急止痛之功。
高老认为该方可提高肠黏膜的防御功能,增强抵抗力,改善和加速肠黏膜的血液循环,减少肠液分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根据症状不同,酌情加减,例如对于兼见脘痞腹胀、肠鸣频作、矢气不通之气滞甚者可加入陈皮、槟榔化滞行气,消胀除痞;对于食欲不振、乏力气短、大便清稀之脾虚失运者,加入白术、茯苓健脾利湿止泻,效果颇丰。
(二)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原方用于“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由柴胡6g、陈皮6g、川芎4.5g、麸炒枳壳4.5g、芍药4.5g、炙甘草1.5g、香附4.5g组成,临床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证,为疏肝理气之良方。该方在四逆散的基础上加川芎、陈皮、香附,改枳实为枳壳而成,方中柴胡为君药,疏肝解郁;川芎活血行气止痛;香附疏肝理气;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共助柴胡疏解肝经之郁滞,增加行气止痛之功,共为臣药;陈皮芳香理气醒脾;枳壳行气宽中消胀均为佐药;甘草理气和中兼调和诸药,为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全方共奏抑木培土、疏肝健脾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使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营卫自和,痛止而寒热亦除。
高老提出肝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而藏血,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因情志不遂,木失条达,肝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行不畅,肝经不利,故见胁肋疼痛,往来寒热。《内经》中也提出“木郁达之”,故治病当疏肝理气。
高老擅长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型,在此基础上以胃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痞满明显者加紫苏梗、香橼;反酸胃灼热者加海螵蛸、白及、煅瓦楞子;伴两胁疼痛加郁金、牡丹皮;伴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炒莱菔子。高老同时也用该方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型取得了良好效果。中药现代药理证实了柴胡、芍药具有抗炎和抗细菌内毒素的作用;陈皮具有抗菌利胆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香附具有抗菌消炎利胆的作用;甘草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以上药理作用为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胆囊炎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三)逍遥散
逍遥散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治妇人诸疾》篇,由柴胡15g、当归15g、白术15g、白芍15g、茯苓15g、炙甘草6g、生姜15g、薄荷6g组成,主要治疗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淡,脉弦而虚者。方中君药柴胡疏肝解郁,以顺肝性;当归甘苦温养血和血、白芍养血柔肝,帮助柴胡恢复肝正常的顺达之性,兼制柴胡疏泄太过;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既能实土以御木侮,又能促进气血生化;甘草配合茯苓、白术以益气健脾,配白芍以缓急止痛;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助柴胡以疏肝气、解郁热;煨生姜辛温,温胃和中,且能辛香达郁,助柴胡、薄荷疏肝,助茯苓、白术以健脾胃。诸药相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体现了肝脾同治,重在治肝之法,可收肝脾并治,气血兼顾的目的,故为调和肝脾之名方。
该方主要功效为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加牡丹皮、栀子,成为“加味逍遥散”,后世又称之为丹栀逍遥散,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主治:肝郁血虚内有郁热之月经不调。加熟地黄,成为“黑逍遥散”,加强了滋阴补血的作用,功用: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主治:肝脾血虚证,临经腹痛。若血虚明显者可加阿胶、制何首乌。
高老善于运用此方治疗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症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兼见心脾两虚者加远志、石菖蒲;出现肝郁化火者加龙胆草、栀子;兼有痰热内扰者加竹茹;出现阴虚火旺者加酸枣仁、知母;气滞血瘀者加川芎、丹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