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治疗外感风寒之营卫不和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基本组成为: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
伤寒太阳表虚证,乃风寒之邪感于外,营卫不和乱于内所致。邪正相搏于肌表,故头痛发热;卫强则浮越于外,营弱则不能内守,故汗出恶风,脉浮弱;邪气阻滞,肺气不利,里气不和,故鼻鸣干呕。
此证当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方用桂枝汤。解肌不同于解表,解肌是指发肌腠之邪,发营中之汗,即调和营卫法;解表是指发体表之邪,发卫分之汗,即解表发汗法。
柯韵伯曰:“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桂枝辛甘温,辛能发散外邪,甘能益气生血,温能驱散寒邪。又为心经药,能助心阳以发汗。伍以姜、枣,辛甘发散,辅桂枝以发卫气;芍药酸寒,益阴和营,为里药,营分药,故内和营气,又能止汗。桂芍合用,一散一收,能和表里。再论三辅药作用,生姜之辛能佐桂枝以解肌;大枣之甘能助芍药以和营;甘草甘平,可调和气血,调和表里,调和诸药。总之,本方诸药合用能调和营卫,使表邪得解,里气得和,阴阳顺畅。从营卫源头分析,桂枝可补中益气,芍药敛营益气,姜枣草补脾健胃,复加啜热粥,从建中气以达营卫,体现了脾胃为营卫之源头的理论。诸药合用,专治风寒表虚证,能解肌以发营中之汗,而不能开皮毛之窍,驱卫分之邪。具有调营卫、助心阳、益脾胃的作用。本方与小柴胡汤比较,一助心阳以发汗,一助胃气以发汗。
桂枝汤全方药治兼食补,有“通治百病”之喻。用该方治疗营卫不和证,如荨麻疹、血痹肢麻、自汗盗汗等;中气虚损证,如妊娠“不得食”、脘腹疼痛、虚利、虚秘等;心阳不振证,如心悸、怔忡、不寐、奔豚、水肿等;阴阳俱虚证,用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小建中汤,以桂枝之辛、甘草之甘、倍芍药之酸,以“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变调和阴阳剂为阴阳双补剂,主治阴阳俱虚之小建中汤八证。再加黄芪为黄芪建中汤,益气调阴阳,为治疗“虚劳里急”脘腹痛的首选方。此外,可用治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免疫功能低下性疾病以及妇科经前水肿,小儿遗尿等。
高老对此方有四点独到体会:一是对《伤寒论》重阳思想的体会。桂枝汤系由桂枝甘草汤加味而来。桂枝汤为《伤寒论》群方之魁首,而桂枝甘草汤则为《伤寒论》群方之基础。麻黄汤、桂枝汤以及苓桂术甘汤等都是由桂枝甘草汤加味而成。查全部仲景方,由桂、附、乌头等药组成的温阳通阳剂约占1/3以上。伤寒病伤于寒邪,自会重阳以祛寒。由此看来,《伤寒论》一个明显的学术特征是重视阳气。上溯此学术思想本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虽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但相比较而言,还是对阳气强调的较多。《素问·生气通天论》通篇论阳气功效,“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而《黄帝内经》重阳思想又源于其同时代的哲学思想:如“阳大阴小”“阳主阴从”“医家尚温”以及儒家推崇乾元而导致中医“贵阳重火”等理论观点。穷本极源,可加深对仲景温阳通阳方剂的深入理解,系统学习,正确应用。二是赞同前贤关于“为医家着想多用寒药,为病家着想多用热药”的告诫。对当代医家每每径用凉药、破药多有警戒。如治疗胸痛绵绵不止,反复发作者,经服活血化瘀、行气破气之剂反而愈治愈重、越治越虚者,或体虚患者长期低热不退者,改桂枝汤为主方,稍事化裁,治病复救偏。三是以黄芪建中汤加参附汤为主方治疗重度感染后,经用多种抗生素热势虽退反而全身衰竭欲亡之“免疫麻痹”者,按急性虚证论治,有一定疗效。“免疫麻痹”一病,为脓毒血症继发性损伤的严重阶段,涉及复杂免疫机制与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对此进行免疫调节治疗为治疗脓毒血症的有效措施。中药芪参桂附为主要免疫调节剂。此外,SARS患者由大量应用激素引起的免疫紊乱,可试用生、炙黄芪各50g,淫羊藿15g,人参10g治疗。四是桂枝汤加羌活、防风、葛根治疗体虚患者的慢性腹泻,属“逆流挽舟”法的具体应用。五是黄芪建中汤和葛根芩连汤,冲入云南白药、锡类散各0.5g治疗克罗恩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