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例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某,女,24岁,1985年1月14日诊。中医学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感冒,认为主要是由于人体卫外之气不固,感受外邪,肺卫功能失调所致,故也称其为“伤风”。本例患者除具有起病急骤、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特征外,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又具有发热明显、恶寒较轻、咽红口干、脉象浮数等风热袭表的特征,故赵老谓之“风热上犯”,而以辛凉清解之法治之。另外,从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与一般风热表证稍有不同。

案例1

杨某,女,24岁,1985年1月14日诊。前日外感,发热,体温38.3°C,自觉微恶风寒,少汗,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微咳,头晕口干,两脉浮滑且数。

治法:风热上犯,治以辛凉,佐以苦甘,防其增重。汗出避风,忌辛辣食物。

处方:薄荷(后下)3克,荆芥6克,淡豆豉10克,炒栀子6克,前胡6克,白茅根10克,芦根10克,连翘10克,辛夷(后下)6克,苍耳子10克,黄芩6克。3剂,每日1剂,水煎,早、午、晚分3次,空腹服用。

另:冰硼散1瓶,外用,每次少许吹喉,每日3次。

经以上内服药及外用药治疗,患者一日即汗出而恶寒解除,体温降至正常,咽痛减轻。3日后,诸症皆除。

【按语】中医学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感冒,认为主要是由于人体卫外之气不固,感受外邪,肺卫功能失调所致,故也称其为“伤风”。临床上主要分风寒、风热、暑湿、燥热等不同证型进行治疗。本例患者除具有起病急骤、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特征外,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又具有发热明显、恶寒较轻、咽红口干、脉象浮数等风热袭表的特征,故赵老谓之“风热上犯”,而以辛凉清解之法治之。所谓辛凉清解,就是一般方书所说的辛凉解表。究竟如何辛凉解表?有的医生认为,既然是辛凉解表,处方中就必须都用辛凉解表药,不可用辛温解表药,也不能用苦寒清里药。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实际上,使用辛凉解表法并不是通过单纯的辛凉解表药实现的,而是通过辛凉解表剂实现的。而辛凉解表剂的组成,并不一定都用辛凉解表药,也不是不可使用苦寒清里药,只要所组方剂的整体作用不偏于温散,不过于寒凉,而能达到很好的宣透肺卫、解表退热效果,都可以视为辛凉解表法的方剂。如《温病条辨》中辛凉平剂银翘散中,就用了辛温解表药荆芥和淡豆豉;治疗燥热袭表的桑杏汤中,就用了苦寒清热的栀子皮。由此可见,在辛凉解表剂中,根据病情需要,适当配用点辛温解表药或苦寒清热解毒药,更有利于宣透肺卫、透邪解表、清热解毒。从本案赵老用方来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方中不仅用了辛凉解表药薄荷和辛凉透热解毒药连翘,也用了辛温解表药荆芥、淡豆豉、辛夷、苍耳子等,还用了苦寒清热解毒药栀子、黄芩,甘寒清热生津的芦根和清热凉血的白茅根等,但从整体来看,仍属于辛凉解表之剂,正符合《黄帝内经》所谓“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的配伍大法。

另外,从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与一般风热表证稍有不同。其除见发热恶寒等卫表郁闭症状外,还有明显的咽红肿痛。而感冒后咽红肿痛明显,往往是平素即有肺胃蕴热。内有肺胃蕴热,最易招致外邪侵袭;而外邪侵袭,又易使肺胃蕴热加重,故一感冒即见明显的咽红肿痛。这实际上是外感兼有内热的病证,治疗这样的病证,如果仅仅解表,不清肺胃蕴热,则往往汗出表解而热不退,或虽热退而咽喉肿痛不除。故赵老治之,并非单纯辛凉解表,而是在辛凉解表剂中,加入了苦寒清热解毒的黄芩、栀子,以清泄肺胃而解毒利咽,还特意外用冰硼散吹喉,以加强局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

由此可见,感冒之病,看似小恙,但其治疗却并不简单,不仅要辨别风寒、风热等证候类型而确立不同的治法,而且在组方时,还要根据主症、兼症的不同而恰当选择药物。当然,除此之外,要想取得更好的疗效,还必须在用药剂量、煎药服药方法、饮食起居宜忌等方面倍加注意。

关于感冒的治疗,中医学认为是风寒、风热等外邪袭表所致,故治疗重视解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的治疗用药原则,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也强调指出:“在卫,汗之可也。”这些论述都是告诫人们,治疗邪在卫表的病变,应以辛凉宣透为主,使肺卫之气宣通,邪气即可随汗从表而解,不可过用寒凉之药清里,以免凉遏肺卫之气,使邪气不得及时外透,迁延病程,加重病情。温病学家吴鞠通的名著《温病条辨》中有两个治疗风热袭卫的方子,一个是辛凉轻剂桑菊饮,一个是辛凉平剂银翘散。这两个方子看似没有多少苦寒清热药物,但治疗风热袭卫效果很好,故成为今天治疗风热感冒最常用的两个方子,并制成成药而广泛使用。吴鞠通之所以能成功创立这两个方子,正是遵循了《黄帝内经》和叶天士等上述理论的结果。

案例2

万某,女,26岁,1984年11月26日诊。外感风热,身热恶寒不明显,头晕头痛,微咳,中脘满闷不舒,舌边尖红,苔白腻根垢,两脉浮滑而数。

治法:辛凉清化。

处方:薄荷(后下)3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陈皮6克,竹茹6克,芦根10克,栀子6克,前胡6克。3剂,每日1剂,水煎,早、午、晚分3次,空腹服用。

【按语】本例临床表现虽发热不明显,但具有舌边尖红、脉浮滑而数等风热袭卫的特征,故仍可辨为风热之证,而不可辨为风寒。其之所以发热不明显,只是感受风热较轻之故。因其感受风热之邪较轻,卫气郁闭不重,故治疗不可用重剂。赵老此方,虽为辛凉解表之剂,但发散和清解之力都不强,特别是方中不用荆芥、淡豆豉等辛温发散之药,正是怕病轻药重而伤及无辜。

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本例患者的病症并非单纯的风热之证。其临床表现除具舌边尖红等风热外袭的特征外,还见中脘满闷不舒、舌苔白腻根垢等症,这些都是内有湿浊之邪的特征,故全面的辨证应为风热挟湿。赵老在辨证中虽然没有明言风热挟湿,但在治法和用药中,都有所体现。其所谓“用辛凉清化方法”,就包括了辛凉疏散风热和清化湿浊双重含义。所用方中,除用薄荷、桑叶、菊花等药辛凉疏散风热外,还用芦根、陈皮等药,正是为了疏畅气机,化除湿浊。芦根味甘、淡,性微寒,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及利尿功效。其色白中空,最善入肺而宣畅肺气,肺气宣畅,则肺中痰浊脓瘀易除,邪热易透,全身津液易布,故可收清热生津之效,治疗风热袭卫的银翘散中所以用之,而治疗肺痈的苇茎汤中甚至以其为君药。又肺主一身之气,为水之上源,肺气宣畅,则水道易通,水湿易除,故中医有气行则水行、气化则湿化之说,而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治疗风热挟湿之证善用芦根,也正是利用其宣肺行水这一特长。

案例3

刘某,男,14岁。

[初诊]1984年12月10日。近日感冒,头晕耳鸣,咳嗽,胸脘满闷,纳呆,舌苔白腻根厚,脉滑数。

治法:辛凉清解。

处方:佩兰(后下)10克,淡豆豉10克,炒栀子6克,前胡6克,杏仁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芦根10克,焦麦芽10克。3剂,每日1剂,水煎,早、午、晚分3次,空腹服用。

[二诊]1984年12月17日。药后头晕耳鸣及咳嗽等症皆除,现仍胸脘满闷,纳呆,舌苔白腻,脉象濡滑,用疏调方法。旋覆花(包)10克,半夏6克,水红花子10克,焦麦芽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午、晚分3次,食后服用。

【按语】从本例感冒患者初诊的脉舌及症状来看,当属风热外袭,湿浊内阻之证。风热外袭,肺卫失宣,清阳被扰,故见头晕、耳鸣、咳嗽等症;湿浊内阻,胸脘气机不畅,故胸脘满闷而纳呆。舌苔白腻根厚,也是湿浊内阻之征。风热之邪感受于外界,而湿浊之邪又从何而来呢?这是医生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否则难以进行正确的治疗。湿浊之邪的来源,较为特殊,既可感受于外界,又可产生于体内,这与风热、暑热等邪只感受于外界是不同的。感受于外界之湿,多见于夏末秋初湿热较甚季节;产生于体内之湿,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使其运化水谷和水湿的功能失健所致。本例患者发病于北方冬季,而此时此地的气候特点往往是寒冷干燥,很少有湿邪,故其体内湿浊阻滞首先应当考虑饮食不节所致,故治疗时除辛凉宣肺、疏散风热外,还当注意消食去积、化除内湿,赵老初诊于解表方中加焦麦芽消食和胃即是此意;二诊时,表证已解,独留体内湿浊,故不用解表之药,只用理气消食祛湿之品,更说明了这一点。二诊方中所用水红花子具有很好的消食化积、散血破瘀作用,故凡体内有食积、痰结、血瘀等症时,赵老常喜用之。

另外,赵老治疗此例患者,初诊与二诊所用服药方法不同,很有意义。因初诊用药,重在解表,故空腹服用,求其吸收快而走外;二诊用药,意在理气消食而祛内湿,故食后服用,求其助水谷消化和水湿运行。如此考虑周到,随证变法,值得我辈很好地学习。

案例4

史某,女,36岁,1983年10月24日诊。左脉弦细滑数,右脉滑数濡软,舌苔白腻,头重如裹,身热不甚,微恶风寒,脘腹胀满,恶心,胸闷气短,小便浑浊。湿郁不化,气机不畅。

治法:宣郁化湿,以退寒热。

处方:荆芥穗10克,淡豆豉10克,炒栀子6克,前胡6克,杏仁10克,芦根10克,半夏10克,大腹皮10克,冬瓜皮10克,茯苓皮10克,木香6克。3剂,每日1剂,水煎,早、午、晚分3次,空腹服用。

【按语】本例患者之证,为湿热之邪阻滞内外,三焦气机不畅,表里同病,湿重热轻之证。湿热阻于卫表,卫气闭郁,故身热而微恶风寒。《黄帝内经》说:“因于湿,首如裹”,故头重如裹,正是湿蒙清阳的典型特点。湿热之邪,最易阻滞气机,不仅易困阻中焦脾胃,且易蒙上流下,弥漫三焦,使三焦气机不畅,水湿运行障碍。该患者临床所见,上有头重如裹,中有脘腹胀满,下有小便浑浊,正说明了这一点。

治疗湿热之证,关键要辨别湿与热的轻重,以决定化湿与清热力量的大小。本例患者身热不甚,而小便浑浊,舌苔白腻,显然是湿重于热。治疗湿重热轻之证,必须以祛湿为主,临床上往往见到湿去而热亦随之而去的现象,故中医有湿祛而热不能独存之说。赵老治疗此证,以祛湿为主,清热为辅,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

中医祛湿方法很多,有辛温芳香、解表祛湿法,有苦温理气燥湿法,有淡渗利水祛湿法,还有易被人们忽视的宣肺祛湿法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方法都各自独立成法,各有代表药物,但临床治疗湿热病证时,却很少单独使用,而往往是数法相互配合,综合运用。因湿热之邪,祛之不易,治疗非常棘手,不像寒邪一汗可解,也不像热邪,一清可退,有人形容其如油入面,难分难解,故只有多种祛湿法巧妙配合,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才能使湿热从上中下等不同途径而解(即中医所说的分道而消),大大提高疗效。观赵老治疗此证的方药,用荆芥穗、淡豆豉等,辛温芳香,透邪解表,使湿热从体表而解;用半夏、木香等,理气畅中,促进脾胃运化以祛湿;用芦根、大腹皮、冬瓜皮、茯苓皮等,利水渗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真可谓多种祛湿法巧妙配合的典范。

这里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赵老在方中用前胡和杏仁的问题。有不少初跟赵老学习的学生,一见方中用前胡、杏仁,首先想到的就是为了止咳。但很多情况下,患者即使不咳,赵老也用止咳药,学生就不解其意了。笔者读赵老研究生时,初跟老师临床,见这种情况,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还以为老师看病繁忙,大脑疲劳,导致用药不精。后来,特意抽时间就此问题向老师请教,才得知其中奥妙。原来,前胡、杏仁等止咳药,都有很好的宣降肺气作用,而肺气宣降正常,又对祛湿有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气与水湿的运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即气行则水行,气化则湿化,甚至有气化则湿热俱化之说。而肺主一身之气,肺气的宣降与否,又对全身之气及水湿的运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故又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赵老此方中用前胡、杏仁等药,正是通过宣降肺气,促使上下表里气机通畅而助湿热分道而消,并不在于止咳。

案例5

张某,男,40岁,1984年3月5日诊。原患三叉神经痛,用升降散加白芷等药治疗,头痛大减,但近日感冒之后,鼻塞涕黄,口臭,脉象滑数。

治法:用苍耳子散加减。

处方:辛夷3克,苍耳子10克,白芷(后下)6克,黄芩10克,佩兰叶(后下)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本例患者主症为鼻塞涕黄,口臭,发生于感冒之后,且脉象滑数,显然为外感风邪化热,蕴蒸肺胃,壅塞鼻窍所致,治疗当疏风清热,通利鼻窍。苍耳子散由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药组成,具有很好的疏风止痛、通利鼻窍功效,是治疗鼻炎、鼻窦炎等鼻窍疾病最常用的代表方剂,故赵老以其加减治之。原方疏风通窍之力虽强,但清热解毒之力不足,本证涕黄口臭,显然肺胃蕴热较甚,故特加苦寒清热解毒力强之黄芩,以清泄肺胃之热。另外,将薄荷换成佩兰,也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具有深意。薄荷虽然性味辛凉,但发汗解表力较强,本证表证已解,不宜再发其汗,故特去之,以免汗多伤阴。而佩兰气味芳香,化浊辟秽力强,善除口中酸、苦、甘、涩、臭等异味,本例患者有口臭之症,故特加佩兰治之。如此一加一减,看似简单,实乃不易。辨证实事求是,用药灵活变通,师古方之法而不泥其药,细微之处,足见名医大家之功夫。

案例6

李某,女,35岁,1984年3月14日诊。近日风热感冒,舌红苔白,脉象浮数,咽红且干,头晕胸闷,咳嗽有痰。

治法:宣肃疏解。

处方:紫苏叶6克,紫苏子6克,前胡6克,牛蒡子6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芦根10克,连翘10克,白蒺藜10克,菊花10克。3剂,每日1剂,水煎,早、午、晚分3次,空腹服用。药后病愈。

【按语】本例感冒患者,从脉舌及症状来看,为典型的风热袭肺之证,赵老用辛凉疏解、宣肺化痰方药治之,药证相投,故效如桴鼓,3剂而愈。

案例7

田某,男,1岁半,1984年12月10日诊。发热3天,少汗,微咳,时有手足抽搐,舌苔薄白,脉象浮滑而数。

治法:辛凉轻宣。

处方:薄荷(后下)1克,蝉蜕3克,僵蚕3克,炒牛蒡子3克,芦根10克。3剂,每日1剂,水煎,早、午、晚分3次,空腹服用。

药后热退风息,诸症皆除。

【按语】本案叙症简单,没有自觉之症,皆为他觉之症,乃因婴幼儿不能自诉其苦所致,这就是儿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小儿不仅脏腑娇嫩,肌肤薄弱,藩篱不固,易感外邪为患,且患病之后,往往难以诉说,给诊断带来极大困难,故儿科又有哑科之称。儿科治疗用药也难于成人,药稍呆腻,即碍胃气,用药稍重,即伤气血,故自古医家叹曰:病难治者,莫如小儿。更有医者云: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诊治小儿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从赵老诊治该患儿的情况来看,虽然不能得其主诉,难知其恶寒如何,给辨证增添了一定的困难,但根据其少汗、苔薄白、脉浮滑而数等症状,仍可辨其为风热表证,而不可辨为风寒表证,也不可辨为气分或营血分之里热证。即使其时有手足抽搐,也并非里热炽盛,而是因卫气闭郁,邪热不透所致。因小儿脏腑娇嫩,不耐邪热,故卫分之热,即可引动肝风。治疗卫分发热动风之证,贵在轻宣肺卫,即赵老所谓“辛凉轻宣”,使肺卫疏通,邪热及时外透,自可收息风止痉之效。若邪在卫分而过用寒凉清里,则易遏阻表气,使邪热不得外透,反而逆传入内,加重病情。赵老所处之方,用薄荷、蝉蜕、僵蚕、牛蒡子、芦根等药,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得法对证,俱为轻轻之品,有宣通肺卫之长,无寒凉遏阻之弊,正符合“风淫于内,治以辛凉”和“治上焦如羽”之旨,故药后效如桴鼓,真不愧为“平正轻灵”名医之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