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性支气管炎例

急性支气管炎例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冒后咽痒咳嗽,西医诊为急性支气管炎,服西药抗生素消炎,月余未效,反而加重,痰多色白,舌淡红,苔白微腻,脉象弦滑。本例患者感冒后咳嗽,西医诊为急性支气管炎,但服西药抗生素月余,咳嗽不仅未见减轻,反而加重。目前,凡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疾病引起的咳嗽,中医辨证属凉燥或风寒轻证者,用之加减治疗,都有很好的效果。王某,男,33岁,1980年10月29日诊。

案例1

刘某,男,25岁。

[初诊]1984年12月3日。感冒后咽痒咳嗽,西医诊为急性支气管炎,服西药抗生素消炎,月余未效,反而加重,痰多色白,舌淡红,苔白微腻,脉象弦滑。

治法:肃降化痰。

处方:紫苏叶10克,紫苏子10克,前胡6克,杏仁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枇杷叶10克,远志肉10克,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二诊]1984年12月10日。咽痒咳嗽明显减轻,咳痰减少,再以宣肃化痰方法。紫苏叶6克,紫苏子6克,前胡6克,杏仁10克,炒牛蒡子6克,莱菔子10克,枇杷叶10克,白前6克,焦三仙各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药后病愈。

【按语】中医学认为急性支气管炎属于外感咳嗽,主要病因是感受风邪,或兼寒、兼热、兼燥,病位在肺,临床上主要分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等证型进行治疗。本例患者感冒后咳嗽,西医诊为急性支气管炎,但服西药抗生素月余,咳嗽不仅未见减轻,反而加重。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常常见到,细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种是感染耐药菌,对常用的抗生素不敏感;一种是因为病毒感染,根本不是细菌感染,故用抗生素不仅无效,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对于这样的情况,无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所致,用中医药治疗,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对证,都有非常好的疗效。从本例患者的脉舌和症状来看,显然为感受风寒所致,故赵老使用杏苏散加减治疗,服药6剂就见到显著效果,再服6剂,则病获痊愈。

杏苏散由杏仁、紫苏叶、半夏、陈皮、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组成,具有宣肺化痰、发散风寒、凉燥之邪的功效。原为清代名医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治疗凉燥咳嗽的方剂,但后世也多用于治疗风寒咳嗽轻症。目前,凡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疾病引起的咳嗽,中医辨证属凉燥或风寒轻证者,用之加减治疗,都有很好的效果。

案例2

王某,男,33岁,1980年10月29日诊。感冒后咳嗽两个月不愈,服西药抗菌消炎,中药宣肺祛痰止咳,均效果不佳,咳痰白黏难出,咳甚则痰带血丝,小溲色黄,心烦急躁,面目红赤,两脉弦滑数而有力,舌红苔白。

治法:木火刑金,治拟泄肝火,化痰热,宣肺止咳。

处方:前胡6克,紫苏子10克,杏仁10克,黄芩10克,莱菔子10克,冬瓜子30克,白茅根20克,芦根20克,连翘10克,大青叶20克,生石膏(先煎)10克,紫苏叶6克。3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本例患者感冒后咳嗽两个月不愈,服西药抗菌消炎,效果不佳,可能并非细菌感染所致,或为某种耐药菌感染。服中药宣肺祛痰止咳,效果不佳,往往也是因为辨证不清,药不对证所致。赵老根据其脉舌色症,辨证为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故治疗不仅宣肺祛痰止咳,还注重清泄肝火以救肺。如方中所用大青叶,性味苦而大寒,主入肝经,就善于清肝泻火,凉血解毒,治疗肝经热毒炽盛,影响心肺等脏而引起的出血、发斑、痄腮、颜面丹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咳嗽等病症。当然,苦寒之黄芩,除具有很好的清肺作用外,也善清肝火,与大青叶相配,更可增加清泄肝肺的效果。

案例3

陈某,女,48岁。

[初诊]1983年11月14日。舌淡胖齿痕,苔白腻,两脉沉滑,感冒后咳嗽月余不愈,痰多色白,纳差腹胀,血虚气弱,痰浊阻肺。

治法:宣肃化痰。

处方:前胡6克,紫苏子10克,杏仁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防风6克,焦三仙各10克,槟榔10克,大腹皮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二诊]1983年11月21日。脉象沉软,咳嗽减轻,前方进退。前胡6克,紫苏子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5克,冬瓜子10克,焦麦芽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三诊]1983年11月26日。咳痰渐减,脉濡滑,前方加减。紫苏叶6克,紫苏子6克,前胡6克,杏仁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冬瓜子10克,晚蚕沙10克,菊花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四诊]1983年12月12日。脉沉软,按之略数,近日头晕,咳痰黄稠,口苦心烦,始于感冒,痰浊化热,芳香宣解,清化痰热。佩兰(后下)10克,紫苏叶6克,半夏10克,陈皮6克,厚朴6克,焦三仙各10克,黄连(研粉分冲)2克,竹茹6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本例患者素体气血虚弱,故感冒后咳嗽月余不愈,但目前症状毕竟是以外感咳嗽为主,故赵老根据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先用宣肺化痰等方法以治标。初诊因其痰多色白,舌苔白腻,痰湿为重,故以三子养亲汤加减,理气化痰为主。四诊见咳痰黄稠,口苦心烦,显然为痰浊化热,故用二陈汤配黄连、竹茹等,以清化痰热。由此可见,不仅同一种病因患者体质不同,证候性质不同,则治法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同一种病,也往往先后治法不尽相同。因为随着病程的发展,其证候性质常常会发生变化,治法方药也必须随之变化。这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之一。

案例4

郭某,男,43岁,1984年10月8日诊。左脉濡滑、沉取弦细略滑,右脉寸关滑软,舌苔白,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头目沉重,感冒后咳嗽痰多,色白黏稠难出,经久不愈。

治法:宣郁化湿,苦泄折热。

处方:紫苏叶10克,紫苏子10克,前胡6克,杏仁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枇杷叶10克,莱菔子10克,冬瓜子10克,焦三仙各10克,黄芩10克。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本例患者虽咳嗽痰白,但黏稠难出,仍为痰热之象,不可见白痰都认为是寒痰。再结合心烦急躁等症,更是辨痰热无疑。治疗痰热阻肺,也当辨痰与热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法。如热多而痰少者,治疗自当清热为主,佐以祛痰;痰多而热少者,治疗又当祛痰为主,佐以清热,不可过用寒凉清热,以免遏阻肺气,不利于祛痰。本例患者之痰热阻肺,为痰多热少之证,故赵老治之,用紫苏叶、紫苏子、杏仁、半夏、陈皮等药,宣肺化痰为主,而苦泄折热主要用黄芩而已。虽然前胡、枇杷叶之性味也为苦寒,但其寒性不大,主要功效不在折热,而在于宣降肺气,透热外出。可见中医治病,理法方药处处讲究,临床辨证论治若能如此精细入微,疗效必然胜人一筹。

案例5

赵某,女,38岁,1984年3月5日诊。感冒后咳嗽痰多色白,夜寐不安,胸胁闷胀,咳甚则胸胁作痛,六脉弦滑,舌红,苔白而滑润,一派痰阻而郁热上蒸之象。

治法:肃降化痰。

处方:紫苏叶10克,紫苏子10克,前胡6克,杏仁10克,莱菔子10克,竹茹6克,半夏10克,川楝子6克,瓜蒌10克,黄芩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患者见咳嗽痰多色白,胸胁闷胀,咳甚则胸胁作痛,夜寐不安等症,又见六脉弦滑,舌红,苔白而滑润,皆为痰阻热郁,气机不畅,尤其是肺气宣降失常所致,故赵老主要以宣降肺气、清化痰热之法治之。宣降肺气的药物很多,如麻黄、杏仁、桔梗、旋覆花、枇杷叶、前胡、芦根等,赵老都常使用,但在风邪外束,痰浊内盛而肺气宣降失常时,赵老最喜用紫苏叶与紫苏子相配治之。紫苏叶与紫苏子,虽同出于一物,性味俱为辛温,但因其部位不同、质地不同、升降之性不同而功效不一。紫苏叶质地轻扬,善于向外宣散,宣通肺卫,祛风解表力较强,故最适用于风邪外束而肺气郁闭、表气不畅者。紫苏子质地沉重滑利,善于降气化痰,故最适用于痰浊内盛而肺气壅塞、喘憋胸闷、咳嗽痰多者。本例患者,感冒之后,肺卫之气最易受遏,日久外邪化热入内,炼液为痰,痰浊壅盛,更加阻塞肺气,肺气不得下降,故见咳嗽痰多,胸胁胀闷等症。此时治疗,既需用紫苏叶宣通肺卫而驱无形之风邪外出,又需用紫苏子祛有形之痰而肃肺降气,故用二者配合,外宣内降,可谓绝配。

另外,因外邪化热入内,与痰浊相结,乃为痰热,故治疗时不仅需要化其痰,还需清其热,故赵老在用紫苏子、莱菔子、半夏等大量辛温化痰药的同时,加入黄芩、竹茹、瓜蒌等寒凉之药,以清热化痰。寒温之药并用,使化痰而不助热,清热而不阻气,也为妙配。

还有,本例患者所见夜寐不安,乃因痰热阻肺而夜间频频咳嗽所致,故治疗不必专门安神促寐,只需宣通肺气,清化痰热,去其因则寐可自安。

案例6

张某,男,12岁,1981年3月18日诊。感冒后咳嗽白痰,月余不愈,胸闷,两脉濡滑略数,舌淡红而胖,苔白腻而滑,湿郁不化,过用凉药。

治法:当需宣发。

处方:紫苏叶6克,紫苏子6克,前胡6克,杏仁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芦根2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而其正常的呼吸,有赖于其气的正常宣发和肃降。该患者感冒之后,肺气被郁,治疗本应以辛散之药宣通肺气为主,以使邪气外出而解,然前医过用寒凉之药,闭郁肺气,致使凉遏于外,湿停于内,故咳嗽白痰月余不愈。临床辨证,是寒是热,有无气郁,除分析患者的自觉症状外,望舌切脉非常重要。如该患者咳嗽胸闷,显然有肺气郁闭,但究竟是痰热壅肺所致,还是痰湿阻肺而起,就需要从舌和脉来定夺。其舌淡红而胖,苔白腻而滑,脉象濡滑,皆为痰湿内阻之象。其脉兼有数象,也为凉药阻遏,痰湿郁而不化,邪热不得外透所致,故赵老治之,用紫苏叶、紫苏子、杏仁、前胡及二陈汤加减,重在理气宣肺,化湿祛痰,使肺气宣通,痰湿祛除,邪热自透。

案例7

刘某,女,62岁,1985年1月21日诊。素有高血压病,服西药降压,经常头晕,感冒之后,头晕又加,血压150/90毫米汞柱,身热虽退,但周身酸软乏力,胸闷心烦,咳嗽白痰颇多,舌红苔白,脉象滑数,西医诊为急性支气管炎,但服消炎止咳西药,效果不佳,近两个月不愈。

治法:宣肃化痰,清泄郁热。

处方:紫苏叶10克,紫苏子10克,牛蒡子6克,前胡6克,杏仁10克,黄芩10克,白茅根10克,芦根10克,枇杷叶10克,炒栀子6克,淡豆豉10克,竹叶3克,竹茹3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中医治病,既强调“治病求本”的原则,又注重“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策略。本例患者旧有高血压病,感冒后又引发急性支气管炎,赵老治之,以宣肃化痰、清泄郁热而治疗急性支气管炎为主,正是充分体现了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重要策略。另外,从患者的症状表现来看,既有邪热壅肺的咳嗽痰多等症,又见周身酸软乏力等气虚之候,但赵老治之,重在宣肺祛邪,未用补虚之药,意在使邪去正安,即是“治病求本“的体现。

案例8

朱某,男,67岁,1984年12月10日诊。感冒后引发急性支气管炎,咽痒咳嗽,痰多色白,咳甚则痰带血丝,用西药抗菌消炎而效果不佳,月余不愈,舌淡红,苔白,脉象细弦。

治法:宣肃化痰。

处方:紫苏叶6克,紫苏子6克,前胡6克,杏仁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炒牛蒡子6克,白茅根10克,芦根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药后诸症大减,再服6剂病愈。

【按语】感冒后引发急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外感咳嗽的范畴,多因感受风寒、风热、燥热等外邪所致,临床诊治的关键是必须先辨清外邪的性质,然后才能确立正确的治法和方药。该患者咳嗽痰多色白,舌淡红,苔白,脉象细弦,显然热象和燥象都不明显,而是感受风寒所致,故赵老用杏苏散加减,以发散风寒,宣降肺气,化痰止咳。本病虽然西医诊断为炎症,但赵老治之并未重用清热解毒之药,而只是用紫苏叶发散风寒,紫苏子、半夏、陈皮、前胡、杏仁等宣降肺气。风寒外散,肺气宣降正常,痰祛咳止,不消炎而炎症自消。由此可见,在中医临床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千万不可照搬见炎症就消炎的西医思维模式。

案例9

王某,男,29岁,1984年10月8日诊。感冒发热虽退,但咽痒咳嗽,痰白,半月多未愈,西医诊为急性支气管炎,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治法:宣肃化痰止咳。

处方:紫苏叶10克,紫苏子10克,前胡6克,杏仁10克,炒牛蒡子10克,金沸草10克,莱菔子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从本例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脉舌来看,也属于风寒痰浊阻闭肺气所致,故赵老仍以发散风寒,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之法治之。方中所用金沸草,即旋覆花的全草,性味与旋覆花相同,咸辛而温,功效长于发散风寒,温化痰饮,是治疗风寒痰饮咳嗽要方金沸草散的主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