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闫某,女,52岁。
[初诊]1980年9月10日。支气管哮喘日久,导致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胸闷喘憋,咳吐稀痰,面浮肢肿,脉象虚软,按之无根,舌色发绀,苔白腻。肺肾不足。
治法:金水相生。
处方:炙麻黄(先煎)0.3克,桂枝6克,干姜6克,白芍12克,炙甘草10克,细辛1克,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生牡蛎(先煎)20克,防己10克,冬瓜皮2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二诊]1980年9月17日。哮喘水肿等症减轻,但气短乏力,腹胀明显,原方加减。炙麻黄(先煎)0.3克,桂枝6克,半夏12克,干姜6克,白芍12克,炙甘草10克,大腹皮10克,木香3克,冬瓜皮30克,黄芪10克,防己6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三诊]1980年9月24日。哮喘日久,反复发作,服前药后,腹胀减轻,但近日胸闷气喘,咳吐黄痰,口干不欲饮,纳呆食少,面部浮肿,小便频数,舌质紫暗,苔白腻,脉象濡滑,按之且数,自觉烦躁灼热则鼻衄。久病体弱,虚热上扰,拟先宣肃化痰,兼泻其热。前胡6克,杏仁10克,枇杷叶12克,川贝母粉(冲)3克,黛蛤散(包)12克,赤芍10克,旋覆花(包)10克,紫苏子10克,牡丹皮10克,半夏10克。3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肺心病属于中医学的“痰饮”“喘咳”“水肿”“心悸”等病证范畴,临床上主要分肺气不足、痰浊壅滞和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等证型辨证论治。本例患者所患肺心病,由支气管哮喘发展而成。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其临床表现见痰浊壅盛,胸闷喘憋,咳吐稀痰,面浮肢肿,脉象虚软,按之无根,舌色发绀等症,显然病情较重,既有肺气不足,痰浊壅滞,又有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故赵老采取金水相生之法治之。金水相生法即肺肾同治法,是治疗肺肾两虚的常用方法。五行学说认为,金代表肺,水代表肾,金为水之母,水为金之子,二者为母子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如肺津肺气充足,则向下滋润充养于肾,而肾阴肾阳充足,则向上滋养温煦于肺,使肺肾两旺。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相互伤害。如肺阴虚,不能下滋于肾,久之导致肾阴亦虚,或肾阴亏虚,不能上养于肺,肺之阴液更虚,则成肺肾阴虚证;肺阳亏虚日久,累及于肾,肾阳亦虚,或肾阳不足,不能温煦于上,肺阳更虚,则成肺肾阳虚证;肺气不足,不能下行资助肾气,或肾气亏虚,不能上行资助肺气,即成肺肾气虚证。这类病证的治疗,可在辨明肺肾之精、气、阴、阳虚衰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补养肺肾之阴、补益肺肾之气、温补肺肾之阳等方法治之。这些方法皆可称为“金水相生”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