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陈某,女,46岁。
[初诊]1984年11月26日。咽中似有物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咽部及食管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谓之咽神经官能症,中医谓之梅核气,经年不愈,苔白腻,两脉沉细而弦。沉脉主里,弦细主郁,苔白腻主痰、主湿。
治法:用古法四七汤治之。
处方:半夏10克,厚朴6克,茯苓6克,紫苏梗10克,蝉蜕6克,僵蚕6克,片姜黄6克,焦三仙各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二诊]1984年12月3日。梅核气全是木土不和,肝经郁热,脾胃受克,故咽中似有物隔,调气机,泄肝热,从本治疗。半夏6克,厚朴6克,茯苓10克,紫苏梗10克,川楝子10克,竹茹6克,焦三仙各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三诊]1984年12月10日。左脉弦细,寸关独滑,右脉沉细且滑,梅核气经年未愈,再以四七汤方法加减。半夏10克,厚朴6克,蝉蜕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杏仁10克,瓦楞子(先煎)15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四诊]1984年12月17日。梅核气经年未愈,两脉弦细,舌红,苔白且干,仍以四七汤加减,以疏调气机。半夏10克,厚朴6克,茯苓10克,紫苏梗10克,藿香梗10克,蝉蜕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竹茹6克,生姜3片。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五诊]1984年12月24日。梅核气症状减轻,但口苦咽干,时有嗳气,脉仍弦细,大便偏干,用理气降逆、苦甘泄热方法。川楝子10克,瓜蒌10克,半夏10克,旋覆花(包)10克,代赭石(先煎)10克,沙参10克,龙胆3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中医学称咽神经官能症为“梅核气”,认为主要由情志不舒、气逆痰滞等原因引起,临床上主要分痰气互结、肝郁气滞、心脾两虚等证型进行治疗。本案梅核气患者经年不愈,伴见舌苔白腻,两脉沉细而弦等症,综合分析其病因病机,显然为痰气内结所致,正如赵老所说:沉脉主里,弦细主郁,苔白腻主痰主湿。四七汤由半夏、茯苓、紫苏叶、厚朴等药组成,具有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功,为治疗七情所伤、痰气互结之梅核气最常用之古方。赵老以之与升降散加减化裁使用,显然更增强了理气化痰散结之力。
案例2
李某,女,35岁。
[初诊]1984年12月3日。咽中似有物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两脉濡滑且数,舌红,苔白腻而滑。
治法:泄热化痰。
处方:旋覆花(包)10克,蝉蜕6克,僵蚕6克,片姜黄6克,苦桔梗10克,枳壳6克,枇杷叶10克,杏仁10克,紫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二诊]1984年12月10日。药后显效,自觉症状减轻,脉象濡软且滑,舌红糙老,苔白腻滑润。湿郁于外,热蕴于中,用清化痰浊方法。紫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苦桔梗6克,枇杷叶10克,旋覆花(包)10克,黛蛤散(包)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三诊]1984年12月24日。咽中异物感减轻,两脉濡滑且数,舌红,苔白腻而滑,仍拟宣畅气机,兼化痰浊。旋覆花(包)10克,片姜黄6克,蝉蜕6克,僵蚕10克,半夏10克,厚朴6克,紫苏梗10克,紫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川楝子10克,黄芩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本案梅核气患者脉见濡滑而数,舌红,苔白腻而滑。濡脉主湿,滑脉多痰,舌红脉数主热,苔白腻而滑润说明痰湿为盛,综合分析其病因病机,则为痰湿郁闭于外,肝热蕴结于中,故赵老用三子养亲汤、升降散、黛蛤散等方加减化裁治疗,使气机疏畅,痰浊化除,郁热透泄,则效果显著。
案例3
刘某,女,37岁。
[初诊]1980年9月24日。咽中异物感,似有噎膈,咯吐黏痰,夜寐不安,胸闷而善太息,舌淡红,苔白滑,脉沉细而滑。痰湿内盛,阻滞气机。
治法:理气化痰。
处方:半夏10克,紫苏梗6克,厚朴6克,茯苓10克,陈皮6克。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二诊]1980年10月22日。药后痰去,咽中异物感等症消失,但近日上症复发,仍服上方5剂。
【按语】据脉舌及症状分析,本案也为痰气互结之证,故用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四七汤加减治疗而大获其效。
案例4
赵某,女,35岁,1983年10月24日诊。左脉弦细且滑,按之略数,右脉细弦,舌苔白腻滑润液多,心慌,咽喉不利,似有物阻。
治法:用四七汤法。
处方:紫苏叶10克,紫苏梗10克,半夏12克,草豆蔻3克,冬瓜皮20克,茯苓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空腹服用。
【按语】本案虽然也为痰气互结之证,但从其舌苔白腻、滑润液多来看,显然痰湿更盛,故赵老在治疗时,用四七汤法,而不用其原方,也就是在使用四七汤时,减去了理气之厚朴,增加了利水燥湿之冬瓜皮和草豆蔻等。由此可见,中医临床治疗,虽可师古法,但不可泥古方。也就是说,临床治疗用药必须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病情而仔细斟酌,精心选用,还须随时随证加减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