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儿童初染沙眼时多为急性发病,除眼部痒感、干涩外,主要表现为急性疱疹性结膜炎,耳前淋巴结肿大,极易误诊为病毒性急性滤疱性结膜炎。但病毒性急性滤疱性结膜炎多表现为急性咽结膜炎,咽部极度充血,高热,发病急,多见于夏季。初染沙眼虽然急性疱疹性结膜炎来得很急,但不发热,所以如结膜炎症状持续3周以上时,即应考虑到急性疱疹性结膜炎是沙眼的可能性。当然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可以通过眼结膜拭子(刮片)或眼泪微量荧光法查抗体等确诊沙眼。年长儿童反复感染沙眼时,抗原再次入侵免疫反应活跃,炎性反应亦很明显。眼上穹窿及上睑板上缘结膜充血、水肿、粗糙,睑结膜有混浊不清的滤疱,慢慢出现线状、斑状、网状瘢痕后沙眼才痊愈。反复发作终使角膜受损害,初形成角膜血管翳,血管翳慢慢从角膜缘各方向中央伸展,覆盖全角膜,引起视力障碍。沙眼病程少则几年多达数十年,可导致眼睑下垂、倒睫、睑内翻、睑球粘连、角膜混浊、溃疡及眼干燥症等后遗症,严重者失明。
要预防沙眼,首先要切断传染途径。沙眼是由眼分泌物传播的,可通过“眼-手”或“物-眼”方式传播。首先要自幼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用手揉眼睛,只用自己的手帕毛巾,不合用脸盆,最好用流动水洗脸、洗手。对托幼、小学等集体生活的儿童,除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外,还应做好环境卫生,如水龙头要定期消毒,定期为儿童查体,并把眼睛的检查列为常项,以便及时发现各种眼疾,利于及时治疗和隔离。托幼机构的毛巾、脸盆等生活用具,除应做到每人一份外,还应定期消毒。沙眼极易重复感染,故在治疗中也应定期消毒。一旦发现家人中患有沙眼,应全家去医院检查,并全家采取“集体治疗”,减少再感染的机会。
沙眼的局部治疗用药有0.1%利福平、0.5%硼酸金霉素、0.5%红霉素眼膏等。急性发作时局部是否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需眼科医师决定。沙眼要坚持较长时间治疗,人们对沙眼治疗的长期性认识不足,也是沙眼防治失败的原因之一。治疗期间需在医师同意时才能停止用药。对于沙眼引起的睑下垂、睑内翻、倒睫等,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
沙眼衣原体还可引起性传播和新生儿期母婴传播疾患。临床上可见到沙眼衣原体引起的非淋病尿道炎、性病肉芽肿、新生儿肺炎和新生儿结膜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