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文化现状

农村文化现状

时间:2023-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提升农村文化品位,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重视农村经济结构的重组迫在眉睫。广泛扎根于农村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农村难寻踪迹。政府基于经济和文化均衡发展的考虑加大了对传统文化保护发展的关注和投入。邻里关系紧张,农村保障制度缺乏。
农村文化现状_新农村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2.2 农村文化现状

2.2.1 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造成了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在文化生活发展和文化权益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各级地方政府在文化资源的分配上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另外,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农村文化的东、中、西部区域不平衡也比较明显,这种差别体现在农村文化经费投入、设施建设、队伍素质等各个方面,因此存在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文化的隔膜,长期对城市精英文化的强调,忽视了农村的乡土文化。目前在不少地区存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简单地复制城市文化的做法。传统的农村正在被现代文化强势入侵所改造。表面看起来,我们的农村正在走向城市、与城市在接轨。虽然城市的文化已经进入农村,但是这种在农村流行的城市文化由于缺少城市的物质基础作为载体,虽然表面很像,但实质上根本没有可能真正地把城市文化取代乡村文化,忽视了农村与城市的本质区别。

历史地看,一方面,千百年来,中国农村自给自足的封闭社会形成了良莠并存的价值系统,这种价值体系深深地根植在每个人的个体价值观中,影响着其文化选择和文化接受。另一方面,工业时代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浸染,使农村固有文化失去活力,而城市文化在农村这块土壤上由于吸纳文化的成分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使其日渐变形。所以,农民的文化期待远比当前人们所了解的要复杂得多。

2.2.2 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单一

如今的农民除了电视广播等基本文化生活之外,还缺乏更加丰富的文艺样式,缺少借助自身文化优势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群。农村的信息来源渠道较窄,从而导致不良的娱乐方式慢慢侵入农村文化娱乐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在农闲时,特别是冬闲时节,主要通过打牌饮酒、走门串户、亲朋聊天等方式来消磨时光,几乎没有什么具有文化特色的集体娱乐活动。文化娱乐资源和设施匮乏的情况在老少边陲的贫困农村就更加严重,因此有人将广大农村文化生活形象地描述为:“三叫”和“四难”。即“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和“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没有适当的文化和体育设施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方式,导致村民文化的单调和偏离。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提升农村文化品位,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重视农村经济结构的重组迫在眉睫。

2.2.3 农村文化设施相对缺乏

由于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文化现象的存在,致使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两馆一站一室”等农村文化设施也大多名不副实,形同虚设。文化基础设施的欠缺使得健康、向上、文明的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制度保障。

2.2.4 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而文化更是文明程度的集中反映,经济上富裕的地方不一定文化就发达,所以文化事业也是重在建设。然而由于文化事业的投资长、见效慢,特别是经济效益见效慢的特殊性,导致了一些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形成了漠视文化建设的惯性。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不少镇、村、组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农村文化建设上投入精力较少,重视不足,认为经济搞好一切都好,这是造成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类观念一旦形成惯性就会带来影响深远的不良后果。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上存在很大误区,在处理农村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关系时,把经济工作和工农业看作硬任务、硬指标,把文化建设当成软任务、软指标,看不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积极而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文化工作的内容上认识更加肤浅,认为农村文化就是扭秧歌、唱大戏、看电影等娱乐项目,没有认识到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村基层文化管理服务人员大都学历较低,也没有接受过文化、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总体来说,他们的思想理念、专业技能、组织能力与新时期文化建设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2.2.5 民间艺术的退化

以经济建设为主导,在农村建设中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造成了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不协调的状况长期存在。广泛扎根于农村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农村难寻踪迹。文化下乡活动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民间文化逐渐地退化和丢失,传统文化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如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样遭受破坏,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濒临灭绝、亟待抢救,“抢救”要成为振兴民族文化的一项重大工程。政府基于经济和文化均衡发展的考虑加大了对传统文化保护发展的关注和投入。

2.2.6 村民的集体意识弱化和监管制度的脱节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经济转向分散经营机制,以及外出人员、务工人员的增加,一些地方生产仅靠妇女和老人,村民之间的交流减少和集体参与意识弱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音符,家庭内部和宗族之间的矛盾很难调解。加上农村基层组织松散,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造成监管制度的缺失或脱节,从而导致了基层信息和国家的有些政策无法有效“上传下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农民政治权利需求萎缩。

2.2.7 某些愚昧、落后思想在农村仍存在

道德失范,舆论、价值体系面临瓦解,大办红白喜事;有些地区的封建迷信现象有所增长。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兴起编家谱和建庙宇之风,凡是重大的事情基本上都要烧香拜佛,预测凶吉。邻里关系紧张,农村保障制度缺乏。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人口向城市迁徙,原本和谐、熟悉、稳定的乡村人口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曾经熟悉的乡里们逐渐变成“半熟悉”的陌生人。邻里矛盾增多,加之基层管理和调解机制的不完善,经常为一些小事发生纠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