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热门考点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离子和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还需要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气体环境;细菌个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2.由细菌产生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有: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维生素和细菌素。
3.细菌的人工培养:在液体培养基中多数呈均匀浑浊状态,固体培养基中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
营养物质、能量和适宜的环境是必备条件。
1.pH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在宿主体内极易生存。
2.温度 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当菌体突然暴露于高温时,可合成热休克蛋白。
3.气体
(二)根据对氧需求进行细菌的分类
1.专性需氧菌 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如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
2.微需氧菌 低氧压(5%~6%)生长最好。如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3.兼性厌氧菌 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为此类。
4.专性厌氧菌 可在无氧环境中发酵,并受游离氧毒害。如破伤风、脆弱类杆菌。
二、细菌的分解和合成代谢
由细菌产生并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
1.热原质 即致热源,大多由G−菌产生,为其胞壁脂多糖。耐高温,蒸馏法可去除。
2.毒素与侵袭性酶 外毒素是多数G+菌和少数G−菌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为G−菌脂多糖。外毒素强于内毒素。产气荚膜梭菌的卵磷脂酶,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
3.色素 某些细菌能产生不同颜色的色素,有助于鉴别细菌。
4.另有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等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1.培养基的概念 培养基:人工配制,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pH:7.2~7.6。分为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等。
2.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液体培养基:多呈均匀浑浊状态,少数呈沉淀生长。
(2)固体培养基: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可分为光滑型、粗糙型、黏液型。
(3)半固体培养基:有鞭毛微生物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无鞭毛微生物呈明显的线状生长。
3.细菌人工培养在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用于病原学诊断、细菌学的研究、生物制品的制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