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毒包膜的功能是

病毒包膜的功能是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毒体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存在形式。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就是病毒体,因其外围没有包膜,故又称裸病毒。包膜构成病毒体的表面抗原,与致病性和免疫性有关。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失去感染性,称为病毒的灭活。灭活病毒仍能保留活病毒的某些特性如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和细胞融合等。但反复冻融亦可使病毒感染活性下降甚至灭活。无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有抗性,借此可以鉴别包膜病毒和无包膜病毒。此外,现有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抑制作用。

本节热门考点

1.病毒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病毒体的测量单位为纳米(nm)。

2.病毒由包膜和核衣壳或单独的核衣壳组成。

3.病毒增殖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其中物理因素为温度、pH、射线和UV,化学因素有脂溶剂及其他。

一、病毒的形态

1.概念

(1)具有典型病毒形态结构及感染性的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virion)。病毒体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存在形式。

(2)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大多数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呈杆状(植物病毒多见)、丝状体(如初分离时的流感病毒)、弹状(如狂犬病毒)、砖形(如痘类病毒)和蝌蚪状(如噬菌体)。

2.测量工具 病毒的大小以纳米(nm)表示。各种病毒体大小差别悬殊,最大约为300nm,最小为18~30nm,中等大小的为80~150nm。绝大多数病毒体小于150nm,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至数千倍至数万倍才能看到。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病毒形态和大小虽有很大差异,但其结构却大致相同。病毒结构可分为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1.结构

(1)基本结构:病毒基本结构包括核心和衣壳,两者构成核衣壳(nucleocapsid)。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就是病毒体,因其外围没有包膜,故又称裸病毒。

①核心:是病毒的中心结构,其内含DNA或RNA一种核酸,构成病毒的基因组,并借此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②衣壳:是包围在病毒核酸外的一层蛋白质,由一定数量的壳粒组成。壳粒是衣壳的形态学亚单位。

(2)辅助结构:某些病毒在核衣壳外尚有包膜及其表面突出物统称为病毒的辅助结构,包膜是包裹在核衣壳外面的1~2层膜状结构。是病毒在成熟过程中以出芽方式向细胞外释放时穿过核膜和(或)胞质膜、空泡膜时获得的,故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

包膜中主要含有脂质,包括磷脂、胆固醇及少量甘油三酯,对脂溶剂敏感。包膜构成病毒体的表面抗原,与致病性和免疫性有关。

2.对称性 病毒衣壳呈现三种对称型,可作为病毒鉴定和分类的依据。

(1)螺旋对称型:病毒核酸呈盘旋状,壳粒沿核酸链走向排列成螺旋对称型。见于流感病毒等。

(2)20面体立体对称型:病毒核酸浓集在一起形成球形或近似球形,其衣壳的颗粒呈20面体对称排列,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等。

(3)复合对称型:是既有螺旋对称又有立体对称的病毒,如痘类病毒和噬菌体等。

三、病毒的增殖

病毒增殖的方式是复制。

1.吸附 病毒增殖的第一步就是吸附于易感细胞。吸附主要是通过病毒包膜或无包膜病毒衣壳表面的配体位点与易感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所介导。此过程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以促进与酶反应相类似的化学反应。吸附是特异的,不可逆的。

2.穿入 吸附在易感细胞上的病毒,可通过不同方式进入细胞内,称为穿入。穿入的方式至少有3种。①病毒胞饮:即细胞膜内陷将病毒包裹其中,形成类似吞噬泡的结构使病毒原封不动地进入胞质内;②融合:有包膜的病毒靠吸附部位的酶作用及包膜与细胞膜的同源性等,发生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使病毒核衣壳进入胞质内;③转位作用:有些无包膜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膜衣壳蛋白的某些多肽成分已发生改变,使病毒可直接穿过细胞膜称为转位作用,但这种方式较少见。

3.脱壳 病毒脱去蛋白质衣壳,使基因组核酸裸露的过程称脱壳(uncoating)。这是病毒在细胞内能否进行复制的关键,病毒在细胞内必须脱去衣壳,其核酸方可在宿主细胞中发挥指令作用。

4.生物合成 病毒基因一经脱壳释放,就能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低分子物质合成大量的病毒核酸及结构蛋白等,此过程为生物合成。指导病毒成分合成的程序包括3个重复的过程:①病毒复制子代病毒核酸;②病毒mRNA的转录;③特异性mRNA转译子代病毒结构蛋白及功能蛋白。

5.组装与释放 病毒核酸与蛋白质合成之后,在宿主胞质或胞核内装配为成熟的病毒颗粒。大多数DNA病毒在胞核内组装,RNA病毒则在胞质中成熟。

成熟病毒从宿主细胞游离出来的过程称为释放。释放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破胞释放。

(2)芽生释放。

(3)其他方式:有些病毒如巨细胞病毒,很少释放到细胞外,而是通过细胞间桥或细胞融合,在细胞之间传播。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大多数病毒能耐低温,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化学消毒剂有一定抵抗力。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失去感染性,称为病毒的灭活。灭活病毒仍能保留活病毒的某些特性如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和细胞融合等。

1.物理因素

(1)温度: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60℃30分钟或100℃数秒即可灭活(乙肝病毒例外,须经100℃10分钟方可灭活)。室温下保存亦能使大多数病毒失活,长期保存病毒应在-70℃下。但反复冻融亦可使病毒感染活性下降甚至灭活。

(2)pH:多数病毒在pH5.0~9.0范围内稳定,在pH5.0以下或pH9.0以上迅速灭活。

(3)射线和紫外线:X线、γ射线、紫外线等均可使病毒灭活。X线与γ射线使核苷酸链发生致死性断裂,而紫外线照射可使核苷酸链形成胸腺嘧啶双聚体,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

2.化学因素

(1)脂溶剂:乙醚、氯仿、丙酮、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可使包膜病毒包膜脂质溶解,使之失去吸附能力而灭活。无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有抗性,借此可以鉴别包膜病毒和无包膜病毒。

(2)氧化剂、卤素、醇类:病毒对各种氧化剂、卤素、醇类物质敏感,高锰酸钾、甲醛、苯酚、过氧乙酸等均可灭活病毒。

此外,现有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抑制作用。中草药如板蓝根、大青叶、大黄、七叶一枝花等对某些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