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热门考点
1.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以维持生理稳定的功能。包括抗细菌免疫、抗病毒免疫、抗真菌免疫、抗寄生虫免疫等。
2.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由屏障结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特异性抗感染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包括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构成的天然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免疫细胞有吞噬细胞、NK细胞、γδT细胞,体液分子有补体溶菌酶、防御素、急性期蛋白及细胞因子等。
4.抵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机制主要依赖特异性抗体的作用,包括中和毒素作用、抑制细菌的黏附作用、调理和促吞噬作用、溶菌或杀菌作用。
一、概 述
抗感染免疫是指机体接触某一感染原后,对该感染原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以维持生理稳定的功能。抗感染能力的强弱,除与遗传因素、年龄、机体的营养状态等有关外,还决定于机体的免疫功能。抗感染免疫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两大类。
二、机制
(一)抗感染固有免疫
1.针对胞外抗细菌 主要依赖补体、肥大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首先,补体系统可通过替代、MBL途径裂解细菌,C3a、C5a片段可调理吞噬细胞杀菌,C3a/C5a或巨噬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可趋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到达感染部位吞噬杀菌。
2.针对胞内抗病毒 病毒通常在感染细菌3~5天达到复制高峰,在感染早期,固有免疫发挥重要的抗病毒复制作用。组织细胞分泌的IFN-α/β可迅速激活邻近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有效抑制病毒转录复制。NK细胞具有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作用,同时分泌IFN-γ以激活邻近的巨噬细胞,上调其抗原呈递功能和分泌细胞因子功能。
(二)抗感染适应性免疫
1.针对胞外抗细菌 局部组织DC吞噬细菌后迁移至引流淋巴结激活Th2,淋巴结FDC捕获抗原并在Th辅助下激活B细胞并分泌特异性抗体。抗体随体液循环至全身,可中和游离的毒素,而分泌型SIgA可阻断细菌的黏膜黏附。Th2应答对清除胞外菌感染很关键:诱导抗体中和细菌和毒素;促进吞噬杀菌。
2.针对胞内抗病毒 局部组织的DC、巨噬细胞摄取病毒抗原后,迁移至引流淋巴结,同时加工处理病毒抗原并呈递给CD4+Th细胞和CD8+T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①所产生的病毒特异性CTL是清除病毒的主力,可杀伤大部分藏匿病毒的靶细胞;②Th1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对于有效诱导CTL必不可少;③病毒特异性B细胞的激活和IgG抗体的分泌约在1周以后,具有中和血液和体液游离病毒、通过调理吞噬和ADCC作用清除病毒的功能。
三、病原体的免疫逃逸机制
1.宿主机制 免疫抑制:病原体通过其结构和非结构产物,拮抗、阻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
2.病原体机制
(1)抗原性的变化:病原体的中和抗原,可经常地持续性地发生突变,逃逸已建立的抗感染免疫抗体的中和和阻断作用,导致感染的存在。
(2)持续性感染:胞内病原体可隐匿于胞内呈休眠状态,逃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攻击,长期存活,形成持续性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