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热门考点
1.阿司匹林只能降低发热者体温,机制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小剂量抑制血栓的生成,大剂量促进血栓的生成。阿司匹林出现凝血障碍时用维生素K防治。
2.布洛芬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关节炎、急性肌腱炎、滑液囊炎等治疗。主要通过抑制环氧酶,抑制PGs的产生。
一、阿司匹林
1.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
(2)抗风湿。
(3)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2.临床应用
(1)作用较强,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痛经及癌症轻中度痛等。
(2)作用强,较大剂量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迅速确实,亦可作为鉴别诊断。
(3)小剂量(40mg/天)可用于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的形成;预防血栓形成(75~150mg/天);大剂量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3.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大剂量可诱发和加重溃疡及无痛性出血。故溃疡病患者应禁用。
(2)凝血障碍:延长出血时间,对严重肝损害,凝血酶原过低,维生素K缺乏及血友病患者可引起出血,故这些病人应避免使用。
(3)过敏反应:以荨麻疹和哮喘最常见。哮喘的发生与抑制PG合成有关,故有哮喘史者禁用。肾上腺素对“阿司匹林哮喘”无效,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4)水杨酸反应:大剂量服用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处理:停药并静滴碳酸氢钠,以促进药物排泄。
(5)瑞夷综合征。
(6)肾损害。
二、对乙酰氨基酚
1.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强度相当于阿司匹林,但缓慢而持久。
(2)抗炎作用很弱,无实际疗效。
2.临床应用
(1)主要用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的解热、镇痛。
(2)儿童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热、头痛首选。
3.不良反应
(1)治疗量不良反应很少,偶见过敏。
(2)大量可致急慢性肾衰竭。
三、布洛芬(异丁苯丙酸)
1.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
2.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低于阿司匹林但胃肠道反应较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