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热门考点
1.氨基糖苷类抗菌谱:对各种需氧G−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对沙雷菌属、沙门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嗜血杆菌属有一定作用。不良反应为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麻痹和过敏反应。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3.庆大霉素对沙雷菌属作用强,是氨基糖苷类中的首选药。妥布霉素适合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感染。阿米卡星是抗菌谱最广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一些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感染仍有效。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由氨基糖分子和非糖部分的苷元结合而成,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西索米星以及人工半合成的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基本相似,因此具有共同特点,如水溶性好、性质稳定。此外,在抗菌谱、抗菌机制、血清蛋白结合率、胃肠吸收、经肾排泄及不良反应等方面也有共性。
1.抗菌作用 氨基糖苷类对各种需氧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等具高度抗菌活性。此外,对沙雷菌属、产碱杆菌属、布氏杆菌、沙门菌、痢疾杆菌、嗜血杆菌及分枝杆菌也具有抗菌作用。氨基糖苷类对革兰阴性球菌如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的作用较差。对流感杆菌及肺炎支原体呈中度敏感,但临床疗效不显著。
2.抗菌作用机制 氨基糖苷类的抗菌作用机制是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能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许多环节:①起始阶段,抑制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②选择性地与30S亚基上靶蛋白结合,使mRNA上的密码错译,导致异常的、无功能的蛋白质合成;③阻碍终止因子(R)与核蛋白体A位结合,使已合成的肽链不能释放并阻止70S核蛋白体的解离,最终造成菌体内核蛋白体的耗竭。此外,氨基糖苷类通过离子吸附作用附着于细菌体表面造成胞膜缺损致使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钾离子、腺嘌呤核苷酸、酶等重要物质外漏,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3.不良反应
(1)耳毒性:临床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前庭功能损害,有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另一类为耳蜗神经损害,表现为听力减退或耳聋。
(2)肾毒性:氨基糖苷类主要经肾排泄并在肾(尤其是皮质部)蓄积,主要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但不影响肾小球,临床化验可见蛋白尿、管型尿、尿中红细胞,肾小球过滤减少,严重者可发生氮质血症及无尿等。
(3)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各种氨基苷类抗生素均可引起神经肌肉麻痹作用,虽较少见,但有潜在危险。神经肌肉阻断作用与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关,如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或同时应用肌肉松弛剂与全身麻醉药。重症肌无力者尤易发生,可致呼吸停止。
(4)过敏反应:氨基糖苷类可以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各种皮疹、发热等过敏症状,也可引起严重过敏休克,尤其是链霉素引起的过敏休克发生率仅次于青霉素G,应引起警惕。
二、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庆大霉素的临床应用 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广谱氨基糖苷类。
庆大霉素广泛用于治疗敏感菌的感染:①严重革兰阴性杆菌的感染,如败血症、骨髓炎、肺炎、腹膜感染、脑膜炎等,庆大霉素是首选药;②铜绿假单胞菌感染;③病因未明的革兰阴性杆菌混合感染;④与青霉素联合治疗肠球菌心内膜炎,与羧苄西林、氯霉素联合治疗革兰阴性杆菌心内膜炎;⑤庆大霉素口服可用于肠道感染或肠道术前准备;⑥庆大霉素局部用于皮肤、黏膜表面感染,眼、耳、鼻部感染,但因可致光敏感反应,大面积应用易致吸收毒性,故少作局部应用。
2.妥布霉素的临床应用
(1)抗菌作用与庆大霉素相似,对绝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葡萄球菌具良好的抗菌作用。最突出的是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庆大霉素强2~4倍,并且对庆大霉素耐药者仍有效,对肠球菌及除铜绿假单胞菌外的假单胞菌属及厌氧菌无效,对肺炎杆菌、肠杆菌属与变形杆菌属的作用较庆大霉素略强,但对沙雷菌和沙门菌的作用略差。
(2)妥布霉素主要用于各种严重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但一般不作为首选药。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或需较长时间用药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以选用妥布霉素为宜。
3.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的临床应用 阿米卡星是卡那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其抗菌谱为本类药物中最宽的。其突出优点是对许多肠道革兰阴性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钝化酶稳定,因而主要用于治疗对其他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株(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感染,如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耐药株引起的尿路、肺部感染,以及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所致的败血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