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热门考点
1.多发性骨髓瘤分为IgG、IgA、IgD、IgE、IgM、轻链型、双克隆型和不分泌型等8种类型。
2.主要临床表现有骨质疏松,淋巴结、肾及肝脾肿大,瘫痪、感染、高黏滞综合征、出血、雷诺现象,蛋白尿、管型尿和急、慢性肾衰竭等。
3.骨病变X线表现:①典型为圆形、边缘清楚如凿孔样的多个大小不等的溶骨性损害,常见于颅骨、盆骨、脊柱、股骨、肱骨等处;②病理性骨折;③骨质疏松,多在脊柱、肋骨和盆骨。禁止对骨髓瘤患者进行X线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一、分类
根据血清中M成分的特点可把本病分为IgG、IgA、IgD、IgE、IgM、轻链型、双克隆型和不分泌型等8种类型。
国际分期系统(ISS)进行分期见表16-7。
表16-7 国际分期系统(ISS)
二、临床表现
(一)骨髓瘤细胞对骨骼和其他组织器官的浸润与破坏
1.骨骼破坏 骨质疏松及溶骨性破坏。
2.髓外浸润 ①器官肿大:淋巴结、肾和肝脾肿大;②神经损害:瘫痪、神经根受累、双侧对称性远端感觉和运动障碍、POEMS综合征;③髓外骨髓瘤:孤立性病变位于口腔及呼吸道等软组织中;④浆细胞白血病。
(二)骨髓瘤细胞分泌单株免疫球蛋白引起的全身紊乱
1.感染 细菌性肺炎和尿路感染、败血症、带状疱疹。
2.高黏滞综合征 症状有头晕、眼花、耳鸣、手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等患者可发生意识障碍。
3.出血倾向 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紫癜多见。
4.淀粉样变性和雷诺现象 常见舌肥大、腮腺肿大、心脏扩大、腹泻便秘、皮肤苔藓样变、外周神经病变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等。M蛋白为冷球蛋白,则引起雷诺现象。
(三)肾功能损害
临床表现有蛋白尿、管型尿和急、慢性肾衰竭。
三、辅助检查
1.血象 血片中红细胞排列成钱串状,可伴有少数幼粒、幼红细胞,血沉显著增快。
2.骨髓 异常浆细胞大于10%,并伴有质的改变。核染色质疏松,骨髓瘤细胞免疫表型为CD38+、CD56+,80%的骨髓瘤患者IgH基因重排阳性。
3.血液生化检查
(1)单株免疫球蛋白血症的检查
①蛋白电泳:血清或尿液在蛋白电泳时可见一浓而密集的染色带,扫描呈现基底较窄单峰突起的M蛋白。
②固定免疫电泳:确定M蛋白的种类并对骨髓瘤进行分型。
③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显示M蛋白增多,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
(2)血钙、磷测定:高钙血症,血磷正常,血清碱性磷酸酶正常。
(3)血清β2微球蛋白和血清白蛋白:用于评估肿瘤负荷及预后。
(4)C-反应蛋白和血清乳酸脱氢酶 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5)尿和肾功能:90%患者有蛋白尿,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可增高。约半数患者尿中出现本周蛋白。
4.X线检查 骨病变X线表现:①典型为圆形、边缘清楚如凿孔样的多个大小不等的溶骨性损害,常见于颅骨、盆骨、脊柱、股骨、肱骨等处;②病理性骨折;③骨质疏松,多在脊柱、肋骨和盆骨。禁止对骨髓瘤患者进行X线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5.99m锝-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γ骨显像 较X线提前3~6个月显示骨病变。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诊断MM主要指标为:①骨髓中浆细胞>30%;②活组织检查证实为骨髓瘤;③血清中有M蛋白:IgG>35g/L,IgA>20g/L或尿中本-周蛋白24小时>1g。次要指标为:①骨髓中浆细胞10%~30%;②血清中有M蛋白,但未达上述标准;③出现溶骨性病变;④其他正常的免疫球蛋白低于正常值的50%。诊断MM至少要有一个主要指标和一个次要指标,或者至少包括次要指标①和②的三条次要指标。
2.鉴别诊断
(1)MM以外的其他浆细胞病:①巨球蛋白血症;②意义未明的单株免疫球蛋白血症;③继发性单株免疫球蛋白增多症;④重链病;⑤原发性淀粉样变性。
(2)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
(3)引起骨痛和骨质破坏的疾病:骨转移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肾小管性酸中毒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
五、治疗
1.化学治疗 初治病例可选用MPT方案;VAD方案不含烷化剂,适用于MPT无效者;难治性病例,可使用DT-PACE方案,也可选用蛋白酶体抑制药Bortezomib和三氧化二砷。
2.骨质破坏的治疗 二磷酸盐有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有控制骨损害、减轻疼痛的疗效。
3.自身造血与细胞移植 预处理一般多采用大剂量美法仑(140~200mg/m2)治疗;年轻的患者可考虑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