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湿免疫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ADCC功能仅为成年人的50%,于1岁时达到成年人水平。风湿热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后的晚期并发症。急性风湿热发生前1周至5周有链球菌咽峡炎史。首次风湿热发作时,一般于起病1~2周出现心脏炎的症状。多次复发可造成心瓣膜永久性瘢痕形成,导致风湿性心瓣膜病。临床上有心包炎表现者,提示心脏炎严重,易发生心力衰竭。

本节热门考点

1.小儿免疫系统:T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和B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2.风湿热的病原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3.风湿热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心肌炎、多发性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和次要表现(发热、关节痛、风湿热病史、血沉加快、CRP阳性、周围血白细胞升高、PR间期延长)。

4.风湿热的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风湿活动的重要标志)、C反应蛋白(提示风湿活动)、抗链O增高(只能说明近期有过链球菌感染,20%抗O不增高)、急性风湿热抗链O(链球菌感染后2周增高,持续2个月下降)。

一、小儿免疫系统特点

(一)免疫器官的发育特点

免疫器官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在胚胎发育中出现较早。

(二)特异性细胞免疫(T细胞免疫)特点

1.成熟T细胞 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80%,因此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可反映T细胞数量。

2.T细胞表型和功能 新生儿T细胞表达CD25和CD40配体较成年人弱,辅助B细胞合成和转换Ig、促进吞噬细胞和CTL的能力差。

3.TH亚群 新生儿TH2细胞功能较THl细胞占优势,有利于避免母子免疫排斥反应。

4.细胞因子 新生儿T细胞产生TNF和GM-CSF仅为成年人的50%,IFN-γ、IL-10和IL-4为10%~20%。随抗原反复刺激,各种细胞因子水平逐渐升高。如IFN-γ于生后175天即达到成年人水平。

5.NK和ADCC NK的表面标记CD56于出生时几乎不表达,整个新生儿期亦很低,NK活性于生后1~5个月时达成年人水平。ADCC功能仅为成年人的50%,于1岁时达到成年人水平。

(三)特异性体液免疫特点

1.B细胞表型和功能 胎儿和新生儿有产生IgM的B细胞,但无产生IgG和IgA的B细胞。分泌IgC的B细胞于2岁时,分泌IgA的B细胞于5岁时达成年人水平。由于TH细胞功能不足,B细胞不能产生多糖疫苗和荚膜多糖细菌抗体。

2.IgC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类别,大量IgG通过胎盘发生在妊娠后期。胎龄小于32周的胎儿或未成熟儿的血清IgG浓度低于400mg/dl,而足月新生儿血清IgG高于其母体5%~10%。新生儿自身合成的IgG比IgM慢,生后3个月血清IgG降至最低点,至10~12个月时体内IgG均为自身产生,8~10岁时达成年人水平。IgG亚类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IgG2代表细菌多糖的抗体,其上升速度在2岁内很慢,在此年龄阶段易患荚膜细菌感染。

3.IgM 胎儿期已能产生IgM,出生后更快,男孩于3岁时,女孩于6岁时达到成年人血清水平。脐血IgM水平增高,提示宫内感染。

4.IgA 发育最迟,至青春后期或成人期才达成年人水平。分泌型IgA于新生儿期不能测出,2个月时唾液中可测到,2~4岁时达成年人水平。

(四)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1.补体 母体的补体不转输给胎儿,新生儿补体经典途径(CH50、C3、C4和C5),活性是其母亲的50%~60%,生后3~6个月达到成年人水平;旁路途径的各种成分发育更为落后,B因子和备解素仅分别为成年人的35%~60%和35%~70%;未成熟儿补体经典和旁路途径均低于成熟儿。

2.其他免疫分子 新生儿血浆纤连蛋白浓度仅为成人的1/3~1/2,未成熟儿则更低。未成熟儿甘露糖结合血凝素较成年人为低,生后10~20周达到足月新生儿水平。

二、风湿热

(一)病因

风湿热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后的晚期并发症。0.3%~3%因该菌引起的咽峡炎患儿于1~4周后发生风湿热。影响本病发生的因素有:①链球菌在咽峡部存在时间愈长,发病的机会愈大;②特殊的致风湿热A溶血性链球菌株,如M血清型(甲组1-48型)和黏液样菌株;③患儿的遗传学背景,一些人群具有明显的易感性。

(二)临床表现

急性风湿热发生前1周至5周有链球菌咽峡炎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心脏炎、关节炎、舞蹈病、皮下小结和环形红斑,发热和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主诉。

1.一般表现 急性起病者发热在38~40℃,1~2周后转为低热。隐匿起病者仅为低热或无发热。其他表现有精神不振、疲倦、胃纳不佳、面色苍白、多汗、鼻出血、关节痛和腹痛等,个别有胸膜炎和肺炎。

2.心脏炎 40%~50%的风湿热患者累及心脏,是风湿热唯一的持续性器官损害。首次风湿热发作时,一般于起病1~2周出现心脏炎的症状。初次发作时以心肌炎和心内膜炎最多见,同时累及心肌、心内膜和心包膜者,称为全心炎。

(1)心肌炎: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伴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安静时心动过速,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心脏扩大,心尖搏动弥散;心音低钝,可闻奔马律;心尖部轻度收缩期吹风样杂音,75%的初发患儿主动脉瓣区可闻舒张中期杂音。X线检查心脏扩大,心脏搏动减弱;心电图示P-R间期延长,伴有T波低平和ST段异常,或有心律失常。

(2)心内膜炎:主要侵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造成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表现为心尖部2~3/6级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向腋下传导,有时可闻二尖瓣相对狭窄所致舒张中期杂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可闻舒张期叹气样杂音;急性期瓣膜损害多为充血水肿,恢复期可渐消失。多次复发可造成心瓣膜永久性瘢痕形成,导致风湿性心瓣膜病。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更敏感地发现临床听诊无异常的隐匿性心瓣膜炎。

(3)心包炎:可有心前区疼痛,有时于心底部听到心包摩擦音。积液量多时,心前区搏动消失,心音遥远,有颈静脉怒张、肝大等心脏压塞表现。X线检查心影向两侧扩大呈烧瓶形,心电图示低电压,早期ST段抬高,随后ST段回到等电线,并出现T波改变;超声心动图可确诊少量心包积液。临床上有心包炎表现者,提示心脏炎严重,易发生心力衰竭。

3.关节炎 占急性风湿热总数的50%~60%,典型病例为游走性多关节炎,以膝、踝、肘、腕等大关节为主。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可延续3~4周。

4.舞蹈病 也称Sydenham舞蹈病。表现为全身或部分肌肉的无目的、不自主地快速运动,如伸舌歪嘴,挤眉弄眼、耸肩缩颈、语言障碍、书写困难、细微动作不协调等,兴奋或注意力集中时加剧,入睡后即消失。患儿常伴肌无力和情绪不稳定。舞蹈病常在其他症状出现后数周至数月出现,病程1~3个月,个别病例在1~2年内反复发作。少数病儿遗留不同程度神经精神后遗症,如性格改变变、偏头痛、细微运动不协调等。

5.皮肤症状 ①环形红斑较少见,环形或半环形边界明显的淡色红斑,大小不等,中心苍白,出现躯干和四肢近端,呈一过性,或时隐时现呈迁延性,可持续数周;②皮下小结见于5%的风湿热患儿,常伴有严重心脏炎,呈坚硬无痛结节,与皮肤不粘连,直径0.1~1cm,出现于肘、膝、腕、踝等关节伸面,或枕部、前额头皮以及胸、腰椎脊突的突起部位,经2~4周消失。

(三)辅助检查

1.链球菌感染证据 咽拭子培养可发现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链球菌感染一周后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开始上升,2个月后逐渐下降。

2.风湿热活动指标 包括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等,但对诊断本病并无特异性。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Jones诊断标准(表21-10):在确定链球菌感染证据的前提下,有2项主要表现或1项主要表现伴2项次要表现即可作出诊断。

表21-10 风湿热的诊断标准

主要表现为关节炎者,关节痛不再作为次要表现;主要表现为心脏炎者,P-R间期延长不再作为次要表现。在有链球菌感染证据的前提下,存在以下三项之一者亦应考虑风湿热:①排除其他原因的舞蹈病;②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隐匿性心脏炎;③以往已确诊为风湿热,存在一项主要表现,或有发热和关节痛,或急性期反应物质增高,提示风湿热复发

2.鉴别诊断

(1)与风湿性关节炎的鉴别

①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多于3岁以下起病,常侵犯指(趾)小关节,关节炎无游走性特点。反复发作后遗留关节畸形,X线骨关节摄片可见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和邻近骨骼骨质疏松。

②急性化脓性关节炎:为全身脓毒血症的局部表现,中毒症状重,好累及大关节,血培养阳性,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③急性白血病:除发热、骨关节疼痛外,有贫血、出血倾向,肝、脾大及淋巴结肿大。周围血片可见幼稚白细胞,骨髓检查可予鉴别。

④非特异性肢痛:又名“生长痛”,多发生于下肢,夜间或入睡尤甚,喜按摩,局部无红肿。

(2)与风湿性心脏炎的鉴别诊断

①感染性心内膜炎:贫血、脾大、皮肤瘀斑或其他栓塞症状有助诊断,血培养可获阳性结果,超声心动图可看到心瓣膜或心内膜有赘生物。

②病毒性心肌炎:一般而言,病毒性心肌炎杂音不明显,较多出现过早搏动等心律失常,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病毒感染证据。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1)休息:①急性期无心脏炎患儿卧床休息2周;②心脏炎无心力衰竭患儿卧床休息4周;③心脏炎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则需卧床休息至少8周。

(2)清除链球菌感染:应用青霉素80万U肌内注射,每日2次,持续2周,以彻底清除链球菌感染。

(3)抗风湿热治疗:心脏炎时宜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无心脏炎的患儿可口服阿司匹林。

(4)其他治疗: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应视为心脏炎复发,及时给予大剂量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应慎用或不用洋地黄制剂,以免中毒。应予以低盐饮食,必要时氧气吸入、给予利尿药和血管扩张药。舞蹈病时可用苯巴比妥、地西泮等镇静药。关节肿痛时应予制动。

2.预防 每3~4周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120万U,预防注射期限至少5年,最好持续至25岁,有风湿性心脏病者,宜作终身药物预防。风湿热或风湿性心脏病患儿,当拔牙或行其他手术时,术前、术后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六)预后

风湿热预后主要取决于心脏炎的严重程度、首次发作是否得到正确抗风湿热治疗以及是否正规抗链球菌治疗。心脏炎者易于复发,预后较差,尤以严重心脏炎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儿为甚。

三、川崎病

(一)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

(1)发热:39~40℃,持续7~14天或更长,呈稽留或弛张热型,抗生素治疗无效。

(2)球结合膜充血:于起病3~4天出现,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

(3)唇及口腔表现: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4)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指(趾)甲有横沟,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

(5)皮肤表现:多形性皮斑和猩红热样皮疹,常在第一周出现。肛周皮肤发红、脱皮。

(6)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坚硬有触痛,但表面不红,无化脓。病初出现,热退时消散。

2.心脏表现 于疾病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发生冠状动脉瘤或狭窄者,少数可有心肌梗死的症状。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病程2~4周。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3.其他 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关节痛和关节炎。

(二)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核左移。轻度贫血,血小板早期正常,第2~3周增多。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等急性时相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增高;血清转氨酶升高。

2.免疫学检查 血清IgG、IgM、IgA、IgE和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TH2类细胞因子如IL-6明显增高,总补体和C3正常或增高。

3.心电图 早期示非特异性ST-T变化;心包炎时可有广泛ST段抬高和低电压;心肌梗死时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及异常Q波。

4.胸部平片 可示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状阴影,心影可扩大。

5.超声心动图 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心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三尖瓣反流;可有冠状动脉异常,如冠状动脉扩张(直径>3mm,≤4mm为轻度;4~7mm为中度)、冠状动脉瘤(≥8mm)、冠状动脉狭窄。

6.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波检查有多发性冠状动脉瘤或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者,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①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②多形性红斑;③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④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呈草莓舌;⑤颈部淋巴结肿大。

注:如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

2.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渗出性多形红斑、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型、败血症和猩红热相鉴别。

(四)治疗

1.阿司匹林 热退后3天逐渐减量,维持6~8周。如有冠状动脉病变时,应延长用药时间。

2.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 左右静脉缓慢输入,宜于发病早期应用。应同时合并应用阿司匹林。应用过IVIG的患儿在9个月内不宜进行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预防接种。

3.糖皮质激素 不宜单独应用。IVIG治疗无效的患儿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亦可与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潘生丁)合并应用。

4.其他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除阿司匹林外可加用双嘧达莫(潘生丁)。

(2)对症治疗: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及支持疗法,如补充液体、护肝、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等,有心肌梗死时应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3)心脏手术: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五)预后与随访

1.预后 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于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体检、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2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

2.随访 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应长期密切随访,每6~12个月一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