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预防中毒事件发生

如何预防中毒事件发生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主要内容 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精神卫生、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残疾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过敏性休克的处理如下。强调在社区及家庭水平上降低最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4 种共同的危险因素,进行生命全程预防。

本节热门考点

1.常见食品的污染物及其危害

(1)黄曲霉毒素:它引起人的中毒主要是肝脏损害,引发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2)农药:有机磷农药是一种神经毒剂;有机氯农药慢性中毒表现为肝脏病变、血液和神经系统损害,还可以对人体和动物造成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生殖功能等广泛影响。

(3)有毒重金属:铅可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儿童体内含有少量的铅,就会影响其身体和智力的发育,出现多种疾病;镉蓄积到一定数量,可引发癌症;汞会引发汞中毒,可导致头痛、口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发钳,甚至损害肾。

(4)N-亚硝基化合物:具有高度活性的致癌剂,还具有致畸作用和致突变作用。

(5)多环芳烃化合物:是一种较强的致癌物,主要导致上皮组织产生肿瘤,如皮肤癌、肺癌、胃癌和消化道癌。

2.食物中毒的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有毒植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3.食物中毒的特点:季节性、暴发性、相似性、非传染性。

4.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策略:预防为主、加强传染病监测、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5.预防接种的种类: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被动自动免疫。

一、人群健康与社区卫生

(一)基本概念

1.人群健康 受社会、经济、环境、个体行为和生物遗传等因素决定的,可以量化的整个人群的健康。

2.社区 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3.社区卫生 人群健康的策略和原则在社区水平上的具体应用,了解社区全体居民的健康和疾病,通过确定优先项目、消除不同群体间健康的不平等来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二)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定义 采用健康促进的策略,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为范畴和人群为对象,动员社区内多部门合作和人人参与的综合性服务。

2.主要内容 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精神卫生、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残疾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三)社区卫生项目实施与管理

1.社区动员 通过发动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社区健康发展目标的群众性运动。

2.社区诊断

(1)定义:应用社会学和流行病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社区有关健康问题的资料,评估社区群众的需要与愿望以及生活质量,找出存在的健康问题,了解社区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的提供和利用情况,为下一步制定计划提供依据。

(2)步骤:确定所需信息→收集资料→资料分析整理→报告诊断结果。

(3)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个体访谈、社区论坛、选题小组讨论、焦点组讨论、现场观察和地图法。

3.计划制定 以社区诊断所获得的信息为基础,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设定解决问题的目标、策略和方法。

4.实施 资金、人力、时间和设备等的管理。

5.实施与评价 形成评价、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

二、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一)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策略与措施

1.预防控制策略

(1)预防为主。

(2)加强监测。

(3)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2.预防控制措施

(1)传染病报告。

(2)控制传染源。

(3)切断传播途径。

(4)保护易感人群。

(5)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应急措施。

(二)计划免疫

1.定义 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免疫人群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预防接种的种类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和被动自动免疫。

3.计划免疫程序

(1)扩大免疫规划。

(2)中国计划免疫程序:“接种四苗,预防六病”,即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联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接种,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力。

4.常见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

(1)晕厥

①使患者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可饮热开水或热糖水,可以自然恢复,亦可刺激人中或合谷促其苏醒。

②如血压降低,脉搏细弱,可给安钠加肌内注射,50%葡萄糖静脉注射。

(2)无菌性脓疡

①轻者用热毛巾热敷,促进吸收。

②未破溃前切忌切开排脓,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去脓液。

③已破溃者则需切开排脓,必要时进行扩创,清除坏死组织及进行外科处理。

④继发感染加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3)变态反应:血清病、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局部过敏性坏死反应、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过敏性休克的处理如下。

①使患者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②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1000)0.5~1.0ml,必要时重复注射。

③血压下降可用去甲肾上腺素升压。

④肌内注射抗组胺药物。

⑤如有喉头水肿阻碍呼吸应做气管切开。

⑥呼吸衰竭者用呼吸系统兴奋药。

⑦吸氧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1.世界流行概况

(1)发达国家:主要和吸烟、高脂饮食与其他不良生活习惯、职业暴露、环境污染等有关。

(2)发展中国家:除以上因素外,还和营养不良、多种病原体感染有关。

2.我国流行概况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在总死亡中占绝大部分。

(2)发病人数多,发病增长速度较快。

(3)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不断提高。

3.防制原则

(1)社区及家庭水平。

(2)三级预防并重,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

(3)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

(4)向创新型慢性病保健模式发展。

(5)加强社区防治行动。

(6)行为危险因素干预。

4.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以社区为基础,三级预防相结合,运用健康促进策略,开展综合防治。一级预防:合理膳食、禁烟限酒、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心理平衡;二级预防:对心血管已患病者采取措施,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合理适当的康复治疗措施。

5.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级预防:对象为一般人群,预防和延缓易感高危人群和高危社区发生糖尿病;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及时筛检;三级预防:对已诊断的患者进行管理。

6.恶性肿瘤的预防与控制 一级预防:对比较明确的致癌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行防癌健康教育;二级预防:对高危人群预防性筛检,积极治疗癌前病变,阻断癌变发生;三级预防即康复预防。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级预防:寻找高危人群,做好控制吸烟工作,防止和治理空气污染,控制、减少职业性损害;二级预防:在高危人群中定期普查,加强戒烟工作;三级预防:康复锻炼、家庭氧疗、注射疫苗、系统教育和系统管理等康复措施。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

1.疾病的管理的概念 是一个协调医疗保健干预和与病人沟通的系统,它强调病人自我保健的重要性。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原则

(1)强调在社区及家庭水平上降低最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4 种共同的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静坐生活方式),进行生命全程预防。

(2)三级预防并重,采取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把慢性病作为一类疾病来进行共同的防治。

(3)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

(4)传统保健系统服务内容、方式向包括鼓励病人共同参与,促进和支持病人自我管理,加强病人定期随访,加强与社区、家庭合作等内容的创新性慢性病保健模式发展。

(5)加强社区慢性病防治的行动。

(6)改变行为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病时,应以生态健康促进模式及科学的行为改变理论为指导,建立以政策及环境改变为主要策略的综合性社区行为危险因素干预项目。

3.慢性病自我管理

(1)定义: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

(2)任务:医疗行为的管理、角色管理和情绪管理。

(3)基本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决策技能,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能力,寻找和利用社区资源的能力,目标设定及制订行动计划的能力,

四、环境卫生

(一)概述

1.环境 围绕人群的空间及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总和。

2.环境卫生 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对象,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达到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二)常见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有碘缺乏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等。

(三)饮用水卫生

1.介水传染病的特点 ①水源一次大量将染后可出现暴发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如水源经常被污染,则病例终年不断。②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历史。③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2.水源选择与卫生防护

(1)水源选择:水源分为地表水(江河水、湖水、池塘水、水库水等)、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泉水等)及降水,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沛,水源卫生条件和周围环境良好,便于防护,群众取用方便以及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要求的水作为居民饮用的水源。

(2)卫生防护

①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严禁捕捞、网箱养殖、停靠船只、游泳和从事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得堆放废渣,不得设立有毒、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堆栈,不得设装卸垃圾、粪便和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的码头,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及施用难降解或剧毒的农药,不得排放有毒气体、放射性物质,不得从事放牧等有可能污染该水域水质的活动。以河流为给水水源的集中式供水,由供水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会同卫生、环保、水利等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可把取水点上游1000m以外的一定范围河段划为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上游污染物排放量。受潮汐影响的河流,其生活饮用水取水点上游及其沿岸的水源保护区范围应相应扩大,其范围由供水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会同卫生、环保、水利等部门研究确定。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水库和湖泊,应根据不同情况,将取水点周围部分水域或整个水域及其沿岸划为水源保护区,并按前两项的规定执行。对生活饮用水水源的输水明渠、暗渠,应重点保护,严防污染和水量流失。

②地下水水源卫生防护: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保护区、构筑物的防护范围及影响半径的范围,应根据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条件、供水的数量、开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由供水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会同卫生、环保及规划设计、水文地质部门研究确定。在单井或井群的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和施用难降解或剧毒的农药,不得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并不得从事破坏深层土层的活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严禁排入渗坑或渗井。人工回灌的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要求。

3.饮用水的常用消毒方法 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

(四)土壤污染

1.来源和健康危害

(1)来源:①工业污染,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②生活污染,包括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等。③农业活染,主要是农药和化肥污染土壤。

(2)健康危害

①生物性污染的危害: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引起钩端螺旋体和炭瘟病。引起破伤风和肉毒中毒。

②化学性污染的危害:重金属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有铅、汞、铬、砷、镉等,以镉污染引起的痛痛病最为典型。农药污染会导致慢性中毒、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

2.粪便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1)垃圾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卫生填埋处理、无害化焚烧发电处理。

(2)粪便无害化处理:沼气法、腐熟堆肥法、烘干法、组合处理法、合理规划养殖场。

(五)室内空气污染

1.来源和健康危害

(1)来源:生活炉灶和烹调油烟、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家用电器和电磁辐射,室内人员的活动,人呼吸排放CO2、水蒸气,使空气中氧含量减少。人们谈话、咳嗽、喷嚏时,随着飞沫排出的病原微生物,吸烟向空气散发CO、尼古丁、丙烯醛、煤焦油与多环芳香烃等污染物。

(2)危害:①CO,导致机体组织缺氧,长期低浓度CO可损害心肌与中枢神经系统。②甲醛,具有刺激及致敏作用。③香烟烟雾,诱发肿瘤,增加肺癌、支气管炎、肺心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预防控制措施 要严禁在室内吸烟,特别是在封闭的室内环境状况如使用空调时更需禁烟。

五、职业卫生服务与职业病管理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1.定义 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或产生的能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和劳动者能力的因素。

2.分类 根据来源可分为生产工艺过程中、劳动过程中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三类。

3.对健康的影响

(1)物理性有害因素:热致疾病、低温疾病或冻伤、减压病、高原病、听觉系统损伤、手臂振动病等。

(2)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常致职业性中毒、刺激性呼吸系统炎症、窒息、皮肤症状和尘肺病等。

(3)生物性有害因素: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等。

(4)不良生理、心理性有害因素。

(5)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职业卫生服务质量等。

(二)职业卫生服务

1.概念 OHS,在工作场所或其附近提供的全面保护工人健康的服务,内容是预防性的,目的是使工作符合工人健康要求。

2.实施原则 适应性、和谐关系、责任与便利、社会服务。

3.核心内容 核心是有针对性和有效地解决工作所致作业者的健康问题,内容包括: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状况的定位和规划,工作环境监测,作业者健康监护,健康危险度评估,危害告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施与作业者健康有关的其他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三)职业人群健康监护

1.概念 通过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职业人群健康检查 就业前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离岗或转岗时体格检查、职业的健康筛检。

3.职业环境监测 对作业者工作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检测,分析工作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

(四)职业病的概念及管理

1.概念 某一特异职业危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有立法意义。

2.职业病管理

(1)职业病预防原则:①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②第二级预防又称发病预防。③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

(2)职业病防治管理:①有害作业单位职业病防治管理。②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③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防治。

六、食品安全与食物中毒

(一)食品安全

1.食源性疾病 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1)食物本身并不致病,只是携带和传播病原物质。

(2)病原物质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种致病因子。

(3)引起以急性中毒或急性感染为主的各类临床综合征。

2.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物及其危害

(1)微生物污染。

(2)化学性污染。

(3)物理性污染。

危害:①影响食品的感官性状。②造成食物中毒。③引起机体的慢性危害。④对人类的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3.食品添加剂 是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和组织结构或储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二)食物中毒

1.定义 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2.分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有毒植物中毒和化学性食物中毒。

3.特点

(1)发病与食物有关。

(2)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呈暴发性。

(3)中毒病人临床表现相似。

(4)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

4.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

(1)肠炎弧菌:潜伏期4~24h,除了肠胃症状外,还有血便。

(2)金黄色葡萄球菌:潜伏期1~6h,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的分布在皮肤及黏膜上,化脓的伤口是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病人会有急性肠胃炎,脱水和休克都可能发生。

(3)病原性大肠埃希菌:潜伏期8~24h以上,少数大肠埃希菌(O157)曾在美国污染汉堡肉及日本引起万余人大规模流行,引起发热、全身溶血、出血、甚至急性尿毒症;因此大肠埃希菌感染,不可掉以轻心,应迅速求医。

(4)仙人掌杆菌:为土壤中的微生物,经灰尘、昆虫传播污染食物所致。呕吐型潜伏期1~6h,腹泻型潜伏期12~16h。呕吐型主要的症状为呕吐次数多,少腹泻;腹泻型以肠炎的表现为主,呕吐较少见。

(5)沙门菌:潜伏期6~72h,沙门菌感染会引起肠胃炎、发热、发冷、颤抖、头痛和腹痛等症状。

(6)腊肠杆菌:潜伏期12~48h,又叫作肉毒杆菌,共分成七种型。常在肉类罐头、发酵的豆类食品出现。肉毒毒素是最剧毒性的神经毒素之一,致死剂量只要0.5μg。

5.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常见的有赤霉病麦中毒、霉玉米中毒、霉甘蔗中毒等。

6.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常见有河豚鱼中毒。

7.化学性食物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砷中毒、有机磷中毒等。

8.食物中毒调查与处理

(1)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①人群流行病学调查;②危害因素调查;③实验室检验。

(2)技术处理总则

①对患者采取紧急处理,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报告:停止食用中毒食品;采取患者标本,以备送检;对患者急救治疗,包括急救(催吐、洗胃、清肠),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

②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追回已经售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对中毒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③对中毒场所采取消毒处理。

七、医疗场所健康安全管理

(一)医院常见有害因素及其来源

1.医院专业因素 技术性有害因素、药物性有害因素。

2.医院环境因素 医院感染、射线损伤、设施安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

3.医院管理因素 因素是指由于医院的各项组织管理措施不到位或不需实、运行机制不顺畅等原因造成患者或医务人员安全受到威胁的因素。

4.医院社会因素

(二)患者安全及其防范措施

①建立医疗质量保障体系;②制定并严格执行各种安全相关制度;③采取措施预防错误的发生;④建立报告制度;⑤提高患者接受医疗服务过程的安全性。

(三)医务人员安全及其防范措施

1.医源性安全事件的防范措施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强化个人标准预防;做好职业安全管理。

2.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防范措施 改善医患关系;改善环境设计;开展预防训练项目;强化政府的职能和媒体公正宣传。

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分类和应急预案

1.定义 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分类

(1)重大传染病疫情。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4)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3.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2)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3)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4)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

(5)突发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

(6)突发事件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原则

1.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规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规范,建立重大、紧急疫情信息报告系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1)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事件的。

2.处理原则 要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映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1)群体不明原因疾病工作原则

①统一领导、分级响应的原则。

②及时报告的原则。

③调查与控制并举的原则。

④分工合作、联防联控原则。

⑤信息互通、及时发布原则。

(2)急性化学中毒的急救原则

①尽快脱离事故现场,疏散受害人员。

②立即采取控制,阻断毒源。

③初步判断病因,为正确施治提供依据。

④分类管理,通知医疗机构做好接诊准备。

⑤通报上级有关部门,成立抢救指挥部。

(3)电离辐射损伤放射性污染控制的原则

①沾污事故有人体污染、室内污染和室外环境污染三种情况。

②发生污染性事故时,首先控制污染,保护好事故现场。

③隔离污染区,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随意意出入现场。

④进入污染区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具,通过缓冲区进入污染区。

⑤放射性物质污染表面的限值。

⑥个人去污时用肥皂、温水和软毛刷认真擦洗。

⑦受过严重放射性污染的车辆或设备,其表面虽然经除污达到了许可水平,但是,当检修、拆卸内部结构时,仍要谨慎,防止结构内部污染的扩散,要进行监测和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