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热门考点
1.周围血管疾病分类: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痛);下肢静脉疾病。
2.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临床表现:①主动脉粥样硬化,一般无特异症状,可形成主动脉瘤;最多见的是肾动脉开口以下的腹主动脉瘤(腹部搏动性肿块、股动脉搏动减弱、腹部杂音),也可形成胸主动脉瘤;一旦破裂迅速死亡。②脑动脉粥样硬化,TIA、脑血栓形成、脑出血。③肾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可形成顽固性高血压;肾动脉血栓形成可引起肾区疼痛、少尿、发热。④四肢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多见,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减弱;严重者下肢持续疼痛,完全闭塞时形成坏疽。
3.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诊断:年长患者、血脂异常、DSA显示动脉狭窄性病变要受限考虑本病。
4.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治疗:①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节。②药物治疗,控制危险因素治疗,包括调脂、降压、降糖等治疗。③手术治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用于单个或多处短段狭窄者,可经皮穿刺插入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段,以适当压力使球囊膨胀,扩大病变管腔,恢复血流,如能结合血管内支架的应用,可以提高远期通畅率;内膜剥脱术主要适用于短段的主-髂动脉闭塞病变者;旁路转流术采用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于闭塞段近、远端之间做搭桥转流。
一、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一)病因
1.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膜结构不良是发病的主要原因。重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压力增高等,均可使瓣膜承受过度的静脉压力,在瓣膜结构不良的情况下,可导致瓣膜关闭不全,产生血液反流。
2.由于浅静脉管壁肌层薄且周围缺少结缔组织,血液反流可引起静脉增长增粗,出现静脉曲张。
3.由于下肢静脉压的增高,在足靴区可出现大量毛细血管增生和通透性增加,产生色素沉着和脂质硬化。
4.大量纤维蛋白原的堆积,阻碍了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间的交换,可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营养性改变。
(二)临床表现
1.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常与职业因素有关,多见于纺织工、理发员、售货员、交通警及警卫员等经常从事站立工作者。
2.早期轻度下肢静脉曲张,可无明显症状。
3.静脉曲张较重时,站立时病肢浅静脉隆起、扩张、纡曲、甚至卷曲成团,一般小腿和足踝部明显,常无肿胀。
4.若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局部疼痛,皮肤红肿,局部压痛,同张静脉呈硬条状。血栓机化及钙化后,可形成静脉结石。
5.病程长、静脉曲张较重者,足靴区皮肤可出现萎缩、脱屑、色素沉着、湿疹及慢性溃疡等。静脉曲张因溃疡侵蚀或外伤致破裂,中发生急性出血。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下肢静脉功能检查
(1)大隐静脉瓣膜及大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松解止血带前,大隐静脉萎缩空虚。当松解止血带时,大隐静脉立即自上而下充盈,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而大隐静脉与深静脉之间的交通支瓣膜功能正常。在松解止血带前,大隐静脉已部分充盈曲张,松解止血带后,充盈曲张更为明显,说明大隐静脉瓣膜及其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均功能不全。未松解止血带前,大隐静脉即有充盈曲张,而松解止血带后,曲张静脉充盈并未加重,说明大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而大隐静脉瓣膜功能正常。
(2)小隐静脉瓣膜及小隐静脉与深静脉之间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除止血带扎于小腿上端外,试验方法与上述试验相同,结果及意义相似。
(3)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患者站立,在患肢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向心回流,然后嘱患者交替伸屈膝关节10~20次,以促进下肢血液从深静脉系统回流,若曲张的浅静脉明显减轻或消失,表示深静脉通畅;若曲张静脉不减轻,甚至加重,说明深静脉阻塞。
2.下肢静脉造影 有顺行性与逆行性两种造影方法,对诊断与鉴别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原则
1.手术疗法 是最常用的方法。凡有临床症状、中度或重度静脉曲张、下肢浅静脉瓣膜和(或)深浅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及检查确证深静脉通畅者,只要年龄不过大、体质不太差,均宜施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①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大(小)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而大(小)隐静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正常者;②交通支结扎术,适用于大(小)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而大(小)隐静脉瓣膜功能正常者;③大(小)隐静脉剥脱术,临床最为常用,适用于大(小)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大(小)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也不全者。
2.注射疗法 适用于局限性静脉曲张而瓣膜功能健全及术后残留的曲张静脉。常用的硬化药有5%鱼肝油酸钠、酚甘油溶液及50%葡萄糖等。
3.弹力袜压迫疗法 适用于范围小、程度轻又无症状者;妊娠期妇女;全身情况很有差,重要生命器官有器质性病变,估计手术耐受力很差者。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病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为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二)临床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梢,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临床最为常见。
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周围型) 为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表现小腿部疼痛或胀感,腓肠肌有压痛,足踝部轻度肿胀。若在膝关节伸直位,将足急剧背屈,使腓肠肌与比目鱼肌伸长,可以激发血栓所引起炎症性疼痛,而出现腓肠肌部疼痛,称为Homans征阳性。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 左侧多见,起病骤急;局部疼痛,压痛;腹股沟韧带以下患肢肿胀明显;浅静脉扩张,尤腹股沟部和下腹壁明显;在股三间区,可扪及股静脉充满血栓所形成的条索状物;伴有发热,但一般不超过38.5℃。顺行扩展,可侵犯下腔静脉。如血栓脱落,可形成肺栓塞,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发生发绀、休克、甚至猝死
3.混合型 无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逆行扩散,或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顺行扩展,只要累及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均称为混合型。临床表现为两者表现相加。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凡在术后、产后或因全身性疾病长期卧床的患者中,突然出现小腿深部疼痛、压痛、肿胀、Homan征和Neuhof征阳性时,应首先考虑小腿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结合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和静脉造影即能确诊。但尚须与急性小腿肌炎、小腿蜂窝织炎、急性动脉阻塞和淋巴水肿等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疗法 适用于周围型及超过3日以上的中央型和混合型。主要包括①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卧床休息1~2周,避免活动和用力排便,以免引起血栓脱落,垫高床脚20~25cm,使下肢高于心脏平面,可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和疼痛;②溶栓疗法: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和纤维蛋白溶酶;③抗凝疗法:常作为溶栓疗法与手术取栓术的后续治疗,常用的抗凝血药物有肝素和香豆素类衍生物;④祛聚疗法:临床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等;⑤中药:可用消栓通脉汤(丹参、川芎、当归、三梭、牛膝、水蛭、土鳖虫、穿山甲)加味。
2.手术疗法
(1)静脉血栓取除术:适用于病期在3d以内的中央型和混合型。可切开静脉壁直接取栓,现多用Fogarty带囊导管取栓,手术简便。
(2)下腔静脉结扎或滤网成形术:适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向近心端伸延达下腔静脉并发肺栓塞者。下腔静脉结扎,术后心脏排血量突然减少,可造成死亡,且并发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现多不主张应用,而以各种滤网成形术代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