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热门考点
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临床表现: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有时脑膜刺激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惟一的临床表现,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出血、视盘水肿,也可有脑神经瘫痪、轻偏瘫、感觉障碍、眩晕、共济失调和癫发作等。
一、病因
1.先天性动脉瘤 最常见,约占50%以上。
2.脑血管畸形 占第二位,以动静脉畸形常见,多见于青年人,90%以上位于小脑幕上,多见于大脑外侧裂及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3.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为梭形动脉瘤。
4.脑底异常血管网 占儿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20%。
5.其他 如真菌性动脉瘤、颅内肿瘤、结缔组织病、垂体卒中、脑血管炎、血液病及凝血障碍性疾病、妊娠并发症、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可卡因和安非他明滥用及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等。原因不明者占10%。
二、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由动脉瘤破裂所致者好发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因血管畸形者多见于青少年,两性无差异。
1.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临床表现 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有时脑膜刺激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惟一的临床表现,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出血、视盘水肿,也可有脑神经瘫痪、轻偏瘫、感觉障碍、眩晕、共济失调和癫发作等。
2.60岁以上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表现常不典型 起病较缓慢,头痛、脑膜刺激征不显著,而意识障碍和脑实质损害症状较重,如精神症状较明显。常伴有心脏损害的心电图改变,其他脏器并发症出现率高,如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和胆道感染等。
三、诊断
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无局灶性神经缺损体征,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可诊断本病;如脑脊液呈均匀一致血性,压力增高,眼底检查发现玻璃体膜下出血则可临床确诊。应常规进行CT检查证实临床诊断,并进行病因学诊断。
四、治疗与预防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原则是控制继续出血、防治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去除病因和防止复发。
(一)治疗
1.内科处理
(1)一般处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住院治疗及监护,须绝对卧床4~6周,头部稍抬高,病房保持安静、舒适和暗光,避免一切可引起血压及颅内压增高的诱因。
(2)降颅压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出现脑疝,应积极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可用20%甘露醇、呋塞米、白蛋白等。药物脱水效果不佳并有脑疝可能时,可行颞下减压术和脑室引流,以挽救病人生命。
(3)防治再出血: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形成,推迟血块溶解,防止再出血的发生。常用药物如6-氨基己酸,肾功能障碍者慎用。副作用应特别注意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其他的如止血芳酸、止血环酸、止血敏、安络血、凝血酸、凝血质、维生素K3等。
(4)防治迟发性血管痉挛:钙通道拮抗药可减轻血管痉挛引起的临床症状。常用有尼莫地平。
(5)脑脊液置换疗法:可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每次缓慢放出10~20ml,每周2次,可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放出血液及分解产物,降低迟发性血管痉挛、正常颅压脑积水的发生率。但需注意诱发脑疝、颅内感染、再出血的危险性。
2.手术治疗 是去除病因、及时止血、预防再出血及血管痉挛、防止复发的有效方法,应在发病后24~72h进行。
(二)预防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不论是手术治疗或是内科治疗后,一定要预防再出血的发生。主要措施有:避免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控制血压。另外对可引起出血的其他高危因素如:糖尿病、心脏病、肥胖、高血脂、吸烟、过度饮酒等疾病和不良生活习惯,应及时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调整和控制饮食,保持积极愉快乐观的生活态度,对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有一定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